杨尔铭(1617年—?年),原姓陈,崇祯十年奉旨复杨姓,号锦仙四川叙州府筠连县人。末清初政治人物。

杨尔铭
大明广东道监察御史
籍贯四川叙州府筠连县
原名陈尔铭
字号号锦仙
出生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六月十七日
逝世卒年不详
出身
  • 崇祯六年癸酉科四川乡试举人
  • 崇祯七年甲戌科同进士出身

生平

崇祯六年(1633年)癸酉科四川乡试举人,崇祯七年(1634年)联捷甲戌科会试105名,廷试三甲100名进士,都察院观政,授南直隶桐城县知县,以治理成绩优异,八年吏部纪录,十年奉旨恢复杨姓[1]史可法被流寇围困于鹿耳城,向尔铭求援,尔铭领兵趋救,夜中令每人各持两根火炬,排成长队,流寇以为是大军赶至,遂解围而去[2]。在任七年,张献忠八次来犯,不能破桐城。崇祯十五年擢升广东道御史,巡按宣大[3]

轶事

杨尔铭年少英俊,清末学者俞樾言其每出巡城,著小靴,长不及六寸,扶仆从肩,缓缓而行。人多疑为女子,即《聊斋》所载的颜氏[4]

家族

曾祖陈时教,举人、任江西袁州府通判。祖父陈惟寅,增广生、乡饮宾。父陈敦复,天启元年辛酉科举人。

参考文献

  1. ^ 《崇祯七年甲戌科进士三代履历》:杨尔铭,曾祖时教〔举人、任江西袁州府通判〕,祖惟寅〔增广生、乡饮宾〕,父敦复〔天启辛酉科举人〕。锦仙,易二房,丁巳年六月十七日生,叙州府筠连县人,癸酉乡试,会一百五名,三甲一百名,都察院观政,升授南直桐城知县,乙亥纪录,丁丑奉旨伏(复)杨姓。
  2. ^ 《明季北略》:流寇犯安桐等处,安庐道史可法,率众出御,距桐城三十余里,被围于鹿耳城,甚危,可法谓麾下曰:事急矣,吾稔知桐城杨令,年少而才,得彼赴救,围始可解。谁敢驰书者?一将愿往。遂溃围出,夜半叩城缒入,出书白杨。且曰:坐候天明,大事去矣。然时既倥亟,而士卒复寡,尔铭疑思移刻,疾邀诸绅议事。既至即捐其冠带,易以戎衣,率通邑乡兵。趋救,不必长剑大戟,止令每人各持两炬,疏行广队,整肃而行,贼遥见火光烛天,疑大军至,即解围去。可法得免。既而闻贼将复犯境,亲往庐州,迎黄得功军城守,贼仅焚掠郊野而去。未几,尔铭升兵宪,仕至广东道御史云。按杨尔铭,四川叙州府筠连县人。崇祯甲戌进士。年十四,即令桐城,冠大以绢塞后,座高翘足而升,胥吏甚易之,久之侧冠而出。隶笑曰:老爷纱帽歪矣。尔铭大怒曰:汝谓吾歪,即从今日歪始!投签于地,悉笞之,遂畏惮焉!
  3. ^ 《桐城县志》:陈尔铭,筠连人,进士,崇祯七年任,复姓杨,行取宣大巡按御史,有传
  4. ^ 《春在堂随笔》:定远方浚颐《梦园丛说》云:“叔平言吾邑(按:谓桐城)地当孔道,明季张献忠八次来犯,不能破。良由官民戮力,众志成城故也。时邑侯为直隶进士杨公尔铭,年甫弱冠,丰姿玉英,貌如处子。而折狱明决,善治军事,赏罚无私,兵民皆严惮之。每出巡城,著小靴,长不及六寸,扶仆从肩,缓缓而行。人多疑为女子,即《聊斋》所志易钗而弁之颜氏也。大约颜、杨音近而讹传之耳。又得凤阳巡抚史可法、庐州守将靖南伯黄得功为外援,献贼相戒不再犯桐城。邑侯杨公以行取入都。代者为张公,忘其名,办善后,亦极有法。今杨公、张公、史公、黄公皆各有专祠。”按《聊斋》所记颜氏事,初以为小说家装点语耳,今乃知其力守危城,身当大敌,至今犹庙食一方,洵奇女子哉。
官衔
前任:
辜朝荐
明朝桐城县知县
1634年-1640年
继任:
张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