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传光

中国植物病理学家

林传光(1910年—1980年),男,字继耕,号浣生[2],福建闽侯人,中国植物病理学家,植物真菌病毒学家,农业教育家北京农业大学教授。

林传光
1962年
继耕
浣生
出生1910年10月30日
 大清福建省闽县城门乡前宅村(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城门村前宅)[1]
逝世1980年3月31日(1980岁—03—31)(69岁)
 美国佛罗里达州
母校康奈尔大学
职业农业科学家
政党中国民主同盟

生平

宣统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公历1910年10月30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父亲务农兼营商业。1929年毕业于英华中学。同年入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1年后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师从戴芳澜俞大绂,1933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其后留校任助教,1937年升任讲师。同年赴美国深造,在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主修植物病理学,副修植物生理学真菌学[3]

留学期间专攻真菌孢子萌发能量问题[4]。1940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成都金陵大学副教授、国民政府农林部专员等职。1944年再度赴美进行科学考察。1946年,受聘为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兼植物病理学系主任。

1949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2],担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及植物保护系教授。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三届北京市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植物病理学报》编委等职[5]

1980年3月31日逝世[6]。终年69岁。

科学贡献

康奈尔大学深造期间,师从植物病理学家赫伯特·海斯·怀素。博士论文是《果生核盘菌分生孢子萌发与铜的毒性》[2]

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从1953年开始主持研究马铃薯退化问题[7]。他在研究退化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注意到病毒的侵染作用。倡导用赤霉素或硫脲处理块茎或喷射幼芽,可以促使退化种薯发出的幼芽在基部形成坏死斑[8]

作品

着有《普通植物病理学》、《真菌学》等。

参考文献

  1. ^ 庄可庭. 城门乡土志. 1997. 
  2. ^ 2.0 2.1 2.2 青宁生. 注重生理学研究的植物病理学家——林传光. 微生物学报. 2009, (11). ISSN 0001-6209. doi:10.3321/j.issn:0001-6209.2009.11.021. 
  3.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植物保护卷》.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年: 第380页. 
  4. ^ 徐友春 (编). 《民国人物大辞典》.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1年: 第828页. 
  5. ^ 林传光. 中国农业大学. 2012-01-09 [2019-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8). 
  6. ^ 《中国百科年鉴·1980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1年: 第362页. 
  7. ^ 易槐. 踏踏实实地前进——微生物研究所对马铃薯退化问题的研究. 人民日报. 1961年7月18日: 第4版. 
  8. ^ 林传光; 田波. 对于马铃薯退化原因的探讨. 人民日报. 1965年6月18日: 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