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用

无用之用,这是庄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和命题,它出自《庄子·人间世》一章,庄子借用了一棵大树的例子来说明无用之用的道理。这棵大树生长了几千年,却因为不成材而被人们放弃,最终却免于被伐倒的命运。庄子认为,这正是因为它没有被利用的价值,才得以保全性命。具体原文为“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该观点主要表达的是,人们只重视实用价值的东西往往忽视了其潜在的更大的价值,而那些“无用”的东西却可能具有超越实用的内在价值。因此,“无用之用”指的是那些看上去没有用处的东西,但如果运用得当,它们却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1][2][3]

其他类似思想

老子《道德经》中的观念:老子认为,有些东西虽然看似无用,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却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他举了一个车轮和车轴的例子,说明有时候空心的车轮才能够转动,而实心的车轮则无法转动。

莫琳希凯在自传中的经历:莫琳希凯在自传中提到了她学习文学和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经历,她发现自己学习的文学专业并不能直接带来就业机会,但是这些知识却能够让她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中的阐述: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谈到了旅行的意义,他认为旅行不仅仅是为了见识风景和体验文化,更重要的是要从旅行中获得启示和领悟。他举了一个旅行者和当地人交流的例子,说明真正的了解和体验需要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和互动才能实现。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的论述:他认为经典作品虽然看似无用,但是它们可以让我们拥有更深刻的思考和更广阔的视野。他还谈到了读书对于培养语言能力和审美素养的作用,强调了读书对于人文素质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总之,“无用之用”是一种智慧和境界,它强调了在尽可能发挥有用之用的同时,要懂得无用之用,以此来实现人生的平衡和幸福。

评价

王先谦认为,“人间世,谓当世也。事暴君,处污世,出与人接,无争其名,而晦其德,此善全之道”。

李泽厚先生认为:“ 庄子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而毋宁对自然生 命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这使他的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和对待人 生的审美态度充满了感情和光辉”。

赖怡静认为:”庄子的“无用之用”充满了辩证的智慧,表现了生活中有用和无用的辩证关系。有用和无用,有时是互为因果,相生互变的,在一定的情况下,无用可以转化为有用,有用亦可以转化为 无用。“无用之用”的学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它是保持人格独立、追求人生自由的理论,也是超越世俗,达到人生高远境界的学说。发掘其思想的积极意义,努力把庄子的智慧溶进现代生活,发挥“大用”之“用”以提高现代人的精神境界,乃有 其传统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4]

参考文献

  1.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无用之用”的中文解释及英文翻译.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2023-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1). 
  2. ^ 吴立萍, 李杰夫.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 傅佩榮 - 主題文章. 天下文化. 2018-02-05 [2023-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8) (中文). 
  3. ^ 于仲达著;王珺,荣然编,禅释庄子,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08,第24页
  4. ^ 解析庄子的“无用之用” 赖怡静https://core.ac.uk/download/41452731.pd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