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旋律

悲歌旋律,作品34,爱德华·格里格于1881年的弦乐作品,内容共二首短曲,取材自作品33的韦恩叶歌曲集[注 1]

作品题献给海因里希·冯·赫尔佐根伯格

背景

首演

不详,格里格本人曾于伦敦(1888年)、曼彻斯特(1889年)、巴黎(1903年)等地亲自指挥演出[1]

出版

分析

在这二首短曲中,旋律与基本的格局继承自作品33,且大致不变。在配器方面,除了弓法、力度均清楚标记之外,在同一声部中可见分部演奏(divisi)的安排。此举显出作曲家对弦乐器、弦乐团性能的充分把握,除了增加了色彩的可能性,更使得音乐富有格里格个人的特色。

配器

探微

第1首

 

题为《创伤》(挪威语Hjertesår,英语:The Wounded Heart),改编自作品33第3首。对于原曲的第1、第3段(对应韦恩叶诗作的第1、第3诗节)并未做出太多改动,旋律、和声等特色皆比照原曲。中段由大提琴重复演奏悲戚的主题,伴奏则加上了其余所有声部的后半拍八分音符,这个啜泣式的节奏型增加了音乐中的苦痛感受。

第2首

 

标题《最后的春天》(英语:The Last Spring,德语:Letzter Frühling),改编自作品33第2首。诗人在诗作中写出春日将近、万物苏醒的景象,自己则是最后一次以感恩的情怀经验这一切[注 2][2]。相较于作品33所使用的F大调,格里格将调性改为弦乐较易演奏的G大调(即提升一个半音)。

此曲的挪威语曲名为《春》(挪威语Våren),原先在德语初版也尊重此一译法(Der Frühling),现在的译法则使非挪威语的读者更加易于体察原来诗作中的感伤情绪。

改编

格里格本人曾将此作再次改编为钢琴独奏使用[3]

注释

  1. ^ 韦恩叶(Åsmund Olavsson Vinje,1818年4月6日-1870年7月30日),挪威诗人,以新挪威语的作品闻名。
  2. ^ 韦恩叶于1870年逝世,身前贫穷且孤身一人。

参考资料

参照
  1. ^ Horton, John. Edition Eulenburg No. 1373. London: E. Eulenburg Ltd. © 1978. Foreword.
  2. ^ Grieg: The Last Spring, Op. 34 No. 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an Francisco Symphony, accessed 2017-04-07.
  3. ^ Grieg – Two Elegiac Melodies for string orchestra, Op. 3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tah Symphony, accessed 2017-04-07.
乐谱
  • Edition Eulenburg No. 1373. London: E. Eulenburg Ltd. © 1978. Plate EE 6687.

参见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