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东水道

22°40′17″N 120°30′13″E / 22.671490°N 120.503552°E / 22.671490; 120.503552

屏东水道水源地位置平面图

屏东水道台湾日治时期屏东市的自来水供应设施,现为台湾自来水公司屏东营运所。屏东水道最初为1917年完工的阿缑水道,水源来自高雄水道,通过下淡水溪铁桥输水至阿缑市区。随着屏东市区的发展,后来于1936年在屏东市区东侧另设水源地和水道设施,并在1938年完工,与高雄水道分别独立运作。

屏东市在1939年4月实施町名改正时,将屏东水源地附近命名为清水町

沿革

阿缑水道新设

 
下淡水溪铁桥

下淡水溪(高屏溪)流域的地区在过去被称为“水土苦恶之地”,由于用水和卫生条件不佳,不时会流行疟疾等疾病。当时阿缑街的48个饮用水井中,适合饮用的仅有15个,其他的水井皆含有硝酸亚硝酸等成分。随着阿缑市街的人口增加,消化系统有问题的患者和有关的死亡率亦逐年增加。有鉴于如此严峻的情况,当局开始了各种调查策划,阿缑厅长曾在1910年11月和1912年6月向台湾总督府申请建设阿缑水道,后来以横跨高屏溪的下淡水溪铁桥在1913年完工为契机,在1913年7月向议会提出了阿缑给水工事概要和预算并经议会通过,在1914年编列了预算294,000圆建设阿缑水道。

阿缑水道在计划当时的区域内人口为6,117人,给水计划人口为15,000人。其水源和净水设备依赖既成的高雄水道,另设取水设施和送水干线透过下淡水溪铁桥南侧连到阿缑市区,阿缑市街亦设置了35组公共消防栓。阿缑水道工程在1914年8月18日动工,1916年10月1日开始通水,并在1917年8月25日完工。[1]

屏东水道扩张

在阿缑水道完工后,屏东市在之后又设立的多项机关设施如屏东第八飞行联队和各学校,成为产业和军事的重地之一。其人口亦快速增加,屏东市的人口数在1932年超越了阿缑水道的计划给水人数,加上用水量增加,市中心的水压亦不时出现过低的情形而造成生活不便,因此在屏东市街附近另设水源地和与高雄水道分离的意见亦开始出现。

新的水源地选在屏东市区东侧的长兴,在1934年6月首先试凿水井并测试水质,其地下水质优良且水源丰沛;相较于取水自下淡水溪或其支流的工程,此工程工法较简单,工程费用较低,对于事后的设备维护亦较有利。屏东水道新建工事在1936年1月申请,同年3月经认可,总工程费555,000圆。计划当时的给水区域内人口约为24,800人,以人口增加率5%估算,将计划给水人口设定在45,000人,大概可维持13、14年的使用,而之后的扩建仅需加大水源设施即可。考量屏东位在需水量多热带地区,加上或火灾等突发情况,屏东水道的给水能力大于台湾的平均使用量。工程在1936年3月25日动工,1938年10月31日完工。屏东水道利用唧筒井将地下水扬升至30米高的配水塔,然后利用重力自然向下流动,其他设备还包含集水井、滤过池、气曝池、唧筒室、唧筒井和水道事务所和宿舍。[2]

管理

阿缑水道属于高雄水道的附属水道,阿缑水道同高雄水道原由台湾总督府土木局管理,其在1919年8月改由台南厅管理,并在1920年9月台湾地方制度改正后改由高雄州管理。1925年4月,阿缑水道和高雄水道分别交由屏东市和高雄市管理营运,下淡水溪铁桥东侧的水道设施归由屏东市役所管辖。[2]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 台湾总督府民政部土木局. 臺灣水道誌. 1918-11-19. 
  2. ^ 2.0 2.1 台湾水道研究会. 臺灣水道誌. 194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