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佩特森 (银行家)
威廉·佩特森爵士(英语:Sir William Paterson,1658年4月—1719年1月22日)是一位苏格兰商人和银行家。他出生于苏格兰邓弗里斯-加洛韦廷瓦尔德,逝世于英格兰伦敦西敏。
威廉·佩特森爵士 Sir William Paterson | |
---|---|
出生 | 1658年4月 苏格兰王国邓弗里斯-加洛韦廷尔韦德 |
逝世 | 1719年1月22日 大不列颠王国伦敦西敏 | (60岁)
知名于 | 英伦银行创办人 |
生平
早期
威廉·佩特森出生在他父母于苏格兰廷尔韦德其中一区Skipmyre的农舍,佩特森随父母一起生活直到他十七岁。他年轻时移居到布里斯托尔接受教育,但后来他远渡重洋到了北美洲波士顿,跟一位长老会牧师的寡妇伊丽莎白·端纳结婚。他又移民到了巴哈马,并在这里第一次构思了达连计划,这个计划得名于巴拿马的达连省,它力图为独立的苏格兰王国在海外建立殖民地,使其建立贸易网络。威廉·佩特森计划在巴拿马地峡建立一块殖民地,协助远东地区的贸易活动。
事业
威廉·佩特森回到了欧洲,他企图说服名义上由詹姆斯二世统治的的英格兰政府资助达连计划,但英格兰政府拒绝了佩特森的提案。佩特森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先后去了欧洲大陆的神圣罗马帝国和荷兰共和国分别提请自己的殖民巴拿马的方案,两国政府对他的计划不感兴趣,结果还是无功而还。
后来佩特森无奈地回到伦敦,不过他开始走运了:他透过泰勒商业公司在西印度的贸易活动发了财。1694年,他创办了英伦银行,他发行了一本小册子《一个关于成立英伦银行的解释简述》提倡成立英伦银行作为英格兰政府的银行家。他建议民间筹资120万镑给英格兰政府,参与出资的投资者被赋予发行债券的特权,作为对他们的回报[1]。佩特森建立英伦银行的建议之所以能够获采纳,在于英国正苦于跟法国路易十四开战,急需大量资金支持旷日持久的战事。1694年7月27日,英伦银行获得皇家特许状。
佩特森回到久违了家乡苏格兰,他首先到了首都爱丁堡,因为他被允许说服苏格兰政府执行达连计划,并对计划在1695年成立苏格兰银行的构想产生影响,这银行将成为苏格兰王国的中央银行。佩特森等待多年的理想终于在1698年实现,他跟随远征巴拿马的苏格兰殖民者出发,然而这次远征的结果却是灾难性的,殖民者抵受不了当地的气候和热病,不少人死于当地。那些死亡者包括佩特森的妻儿[1],极少人连同身染重病的佩特森在内侥幸地存活[2],他于1699年12月逃回苏格兰。他积极参与有关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的活动,推动了《1707年联合法案》的通过。佩特森选择在西敏度过生命最后的日子,1719年1月于当地逝世。有关佩特森的葬地仍然是一个谜,大多相信(包括英伦银行的官方说法)他下葬在邓弗里斯-加洛韦的新修道院村的甜心修道院内。
货币思想
威廉·佩特森是一名纸币论者,他主张可在一定的额度内发行以政府证券为担保的纸币[3],尽管已贵金属保证纸币价值的金本位制仍需保留。英伦银行透过贷款给英格兰政府,获得了货币发行权[3]。为这些货币作支付能力担保的就是英格兰政府的信用,这种不太健全的货币思想启发了晚辈约翰·罗,后者不但主张国家全面采用纸币,还加入了使用土地和贵金属作纸币价值担保的元素,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吸纳了威廉·佩特森创办英伦银行兼扮演英格兰中央银行的经验,他在法国也“复制”了这计划,建立了法兰西皇家银行。
著作
注释
- ^ 跳转到: 1.0 1.1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 《不確定的年代》. : 第135页.
- ^ Dennis R. Hidalgo. To Get Rich for Our Homeland: The Company of Scotland and the Colonization of the Darién, Colonial Latin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0:3 (Summer/Verano 2001): 156.
- ^ 跳转到: 3.0 3.1 3.2 胡企林. 《論貨幣和貿易》序〈評約翰·羅的經濟思想〉. : 第xiii页.
- ^ Proposals and Reasons for Constitulating a Council of Trade
- ^ A Proposal to plant a Colony in Darién to protect the Indians against Spain, and to open the Trade of South America to all Nations
- ^ Wednesday Club Dialogues upon the Union
外部链接
参考书目
- 约翰·罗. 《論貨幣和貿易》. 商务印书馆. 2007年10月. ISBN 7-100-02369-6.
-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 《不確定的年代》.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5月. ISBN 978-7-214-05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