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之梦
《如梦之梦》是2000年代初期华人剧场最受瞩目的一出戏之一,是表演工作坊的创始人赖声川个人从事剧场工作二十多年来最大胆的突破、同时也是最惊人的作品。整个构想是赖声川在一次印度的旅行之中写下的灵感,融合了他多年来的许多旅行经验、思考,以及在藏传佛法方面的学习[2]。本剧于2000年2月在加州柏克莱大学,以工作坊形式做过三个小时半的呈现,英文演出[3]。2000年5月则由台北艺术大学学生演出完整版,中文演出;2002年由香港话剧团于香港作全球首度的专业演出,2005年于台北国家戏剧院再度演出。
如梦之梦 | |
---|---|
表演形式 | 舞台剧 |
上演地点 | 2005年4月24日-30日及5月1日-5月7日 国家戏剧院 |
场次 | 9场 |
语言 | 国语 |
时长 | 8小时[1] |
制作机构 | 表演工作坊 |
制作机构 | 表演工作坊 |
演员 | 卢燕 金士杰 |
导演 | 赖声川 |
编剧 | 赖声川 |
舞台设计 | 王世信 |
灯光设计 | 简立人 |
音乐 | 洪予彤 |
本剧首创环绕形式的剧场,将观众席置于中央,舞台则环绕关众席搭建;演出时间长达七至八个小时,舞台包含八个方位,三个楼层,穿越时间(民国初年、现代)与空间(台北、巴黎、上海、北京、诺曼底)。
创作历程
《如梦之梦》整个构想是赖声川在一次印度的旅行之中写下的灵感,融合了他多年来的许多旅行经验、思考,以及在藏传佛法方面的学习。根据赖声川1999年印度旅行后回到台北完成的29页剧情大纲[4],《如梦之梦》首先在台湾国立艺术学院(现台北艺术大学)甄选演员,然后于2000年1月中旬举行五天的密集即兴创作排练。之后,赖声川应邀回母校加州柏克莱大学客座,用一个月的时间以英文继续发展,2000年2月23日开始四天的“工作坊”形式,用英文演出三个半小时的戏[5]。2000年2月,赖声川回到台湾,继续在艺术学院排练室以中文进行创作。过程中,曾先后向来台访问的《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以及《僧侣与哲学家》作者马修・李嘉德请教许多编剧上的细节。经过四个多月,《如梦之梦》完整版于2000年5月在国立艺术学院戏剧厅以中文演出[5]。2002年,由香港话剧团于香港文化中心剧场演出。2005年,于台北国家戏剧院演出。2013年,《如梦之梦》展开亚太巡回演出。
剧情大纲
- 序幕:集体故事《如梦之梦》
- 第一幕:医学之外(台北2000)
- 第二幕:台北生与死(台北1993-98)
- 第三幕:寻找生命线索(法国1998)
- 第四幕:看见自己(法国1998)
- 第五幕:第七颗煎蛋的轨道(法国/上海1998-99)
- 第六幕:寻找顾香兰(上海1999)
- 第七幕:危险游戏(上海天仙阁妓院1932)
- 第八幕:异国之恋(上海天仙阁妓院1932)
- 第九幕:新伯爵夫人(法国1932-38)
- 第十幕:活着(法国1938-49)
- 第十一幕:一切可以重新来(法国1949-50/上海1999)
- 第十二幕:最后的旅程(法国1999-2000/台北2000)
- 余音:戏演完了,我们可以走出剧场(台北现在)
演出纪录
- 2000年 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
- 2000年 台湾: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 2002年 香港:香港话剧团,获第十二届香港舞台剧“最佳整体演出”、“最佳服装设计”及“最佳男配角(悲/正剧)”。
- 2005年 台湾:台北国家戏剧院
- 2013年 亚太巡回演出[6]:北京保利剧院(4.1-4.14)、乌镇大剧院(5.9-5.11)、上海东方艺术中心(6.10-6.23)、台北国家戏剧院(8.19-9.1)、深圳保利剧院(9.28-9.29)、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2014.2.6-2.9)
- 2014年 中国大陆:北京保利剧院(12.24-12.28)
- 2015年 中国大陆:北京保利剧院(12.24-12.27)
- 2016年 中国大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2.18-2.21)
- 2019年 香港:香港话剧团
- 2021年 中国大陆全国巡回演出:武汉琴台大剧院(4.23-4.25)、青岛大剧院(5.28-5.30)、四川大剧院(6.25-6.27)、深圳保利剧院(8.27-8.29)、余杭大剧院(9.24-9.26)、北京保利剧院(12.22-12.26)
- 2022年 台湾:台北国家戏剧院
2002年香港话剧团全球首度专业演出
香港文化中心剧场
2002-05-04 ~ 05-22
制作/参与人员
主办 | 香港话剧团 |
编剧 | 赖声川 |
导演 | 赖声川 |
视觉总指标 | 伍珊卓 |
副导演 | 冯蔚衡 |
演员 | 汪明荃, 彭杏英, 秦可凡, 高翰文, 潘灿良, 毛俊辉, 陈煦莉, 郭紫韵, 洪迎喜, 黄哲希, 冯蔚衡, 潘璧云 |
舞台设计 | 谭孔文 |
服装设计 | 黄智强 |
灯光设计 | 简立人 |
音乐创作 | 洪瑞琦 |
媒体评论
- 中国日报(China Daily)评为:“华人戏剧的重大里程碑,可能是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作品”[7]。
- 美国知名评论人Jonathan Kalb评为:“这个作品打破了剧场演出常规,却让观众意犹未尽甚至渴望更多”[8]。
- 丹麦消息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评2013年的演出为:“《如梦之梦》是一出杰作,西方世界正等待着它⋯⋯是一个全球性的艺术作品”[9]。
- 新加坡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如梦之梦》真正属于史诗的特质并不是漫长的长度和庞大的制作规模……而是其文化野心之广度和深度。”[10]
- 北京新京报说:“《如梦之梦》的宏大不仅仅因为它八小时的演出长度,也不仅因为故事跨越了80年及四个地方,而是因为它立意高远,境界幽深,充满哲思与禅意。”[11]
- 林谷芳说:“对绝大多数的观众而言,观赏《如梦之梦》应是终身难忘的经验,它的印象最初虽来自场域的冲激,但有机地运用场域元素、引人的叙事本领,以及那许多似清未清的哲思拈提,这总体的结合,却才是真正让作品能在记忆中留下来的原因。”[12]
- 李立群说:“多年来的赖声川,是在生活的学习和经历中,先拥有了千斤之力后,才能在剧场里玩这种“四两拨千斤”的高级呈现,漂亮,无可批评,高明而又留下许多未尽空间。”[13]
- 香港经济日报:“一个大戏川流不息......体现了毛俊辉所说的‘史诗式旅程交响乐’的层次感”。[14]
- 鸿鸿说:“就像彼得,布鲁克的《摩诃婆罗达》,《如梦之梦》也重新带回现代剧场说故事的乐趣,并且,可以一千零一夜那样不眠不休地说下去。”[15]
- 北京搜狐娱乐:“赖声川控制力极强的讲述技巧使得这情节繁复的故事流畅自如,观众不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变成什么样子,但上一秒的精巧叙述会让人自然期待下一秒的发生。”[16]
- 台湾英文新闻(Taiwan News):“笔者目睹了这地标式剧场演出不可思议的情感震撼……赖声川以大师手笔创造了关于生命旅程的经典作品。”[17]
- 中国新闻周刊:“《如梦之梦》最奇特之处,在于它完全颠覆了以往剧场看戏演员在前观众在后“隔岸观火”的固有模式……赖声川小心地经营著360度的舞台空间,细腻平实的内容终究驾驭了形式。”[18]
剧本原创争议
《如梦之梦》是2000年时,赖声川与台北艺术大学学生集体创作而成,当初是作为学校作业。表演工作坊在中国宣传《如梦之梦》时,只提到赖声川,但没提到北艺大学生,引起剧本原创性争议。表演工作坊表示,《如梦之梦》最早是赖声川在加州柏克莱大学构思出来,再经由学生集体创作而成,每次演出都不同,且当初学生皆已签下著作权同意书[19]。
参考资料
- ^ 胡歌《如夢之夢》保利首演 演技獲業內一致贊許. 网易娱乐. 2013年4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5日).
- ^ 《如梦之梦》,赖声川,远流文化,p16,2001年。
- ^ 《如梦之梦》,赖声川,远流文化,p397,2001年。
- ^ 《赖声川的创意学》,赖声川,天下文化,p68,2006年。
- ^ 5.0 5.1 《如梦之梦》,p16、p397,赖声川,台北,远流,2001年。
- ^ 表演工作坊作品/劇場/如夢之夢 (2013). [2016-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2).
- ^ Cosmic dream drama. [201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3).
- ^ Can a sleepy Chinese town become a culture mecca?. [201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6).
- ^ Drømmen om Shanghai. [201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7).
- ^ 2005-06-18,〈Where, Oh Where is the Mega Hit that Changes Our Lives?〉,The Straits Times
- ^ 《如夢之夢》:穿越靈魂的輪迴. [201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 ^ 2005-05-18,〈以如真似幻之戏写如真似幻人生──《如梦之梦的场域、哲思与故事》〉,联合报
- ^ 表演艺术杂志,no.150,2005年6月
- ^ 2002-05-14,〈如梦之梦〉,经济日报(香港)
- ^ 陶庆梅、侯淑仪,《刹那中─赖声川的剧场艺术》,时报文化,2003年
- ^ 搜狐戲劇:觀《如夢之夢》 醒來方知身是客. [201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1).
- ^ 2005-04-22,〈Life as a chain of dreams〉,Taiwan News
- ^ 賴聲川:我不覺得高級是來自看不懂. [201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0).
- ^ 赵静瑜. 《如夢之夢》捲土重來 集體創作權歸屬惹爭議. 自由时报. 2012年12月11日 [2013年7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8月31日)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