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 (中国称号)

中国在部分语言中的别称

契丹(Cathay或Khitan)(蒙古语ᠬᠢᠲᠠᠳ汉语拼音字母Hîtad察哈尔音:xɪtɑ̆d;突厥文𐰶𐰃𐱃𐰪 k̂ᶭyt̂ñK̂ᶭîtañ,或拼𐰴𐰃𐱃𐰪 k̂yt̂ñK̂îtañ)是长期以来蒙古人、中亚突厥人、东斯拉夫人中国汉族称谓之一。 最早且最具影响力向西方介绍中国的作品是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此书将元朝称为契丹(Catai,拉丁语,英文对应字为Cathay),指物产丰富、遍地黄金的东方之国。

1459年制成的弗拉·毛罗地图中右上角的"Chataio",即葡萄牙语的“契丹”。

中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理解不甚准确[1][2],中国北方是由游牧民族逐渐汉化而成的文化交融之地,带有汉文化特色但未完全被儒家思想同化,呈现出另一种文化样貌。

如今,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仍在各种场合普遍使用契丹(КитайҚытай)一词;维吾尔语中也可称中国为契丹(خىتاي),但目前在中国大陆已成为过时并带有歧视性的用法,多用于中国境外的维吾尔人[3]

渊源

在蒙古接触中原之前,契丹族已经部分汉化。辽国(契丹国)对于当时的北方民族而言成为汉文化的代表并进入蒙古语。而西辽依然保有着较高的汉化程度,并以K̂ıtañ形式进入诸突厥语,替代突厥语对中原民族的原有称呼桃花石(拓跋)。

“契丹”在九世纪之后,成为对中国北方的认知与称呼。 中亚、西亚与东欧地区的文献中经常以“Khitan”(契丹)来称呼中国北方。 此名称源于统治中国北部的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公元907–1125年),其势力范围涵盖现今中国北方及蒙古等地区, 加上其统治范围东起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有效地隔断了中国南方的汉人政权与中亚和西亚的直接联系。 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 20 至 234 章代表了对亚洲的实际描述,将中国北部称为“Catai”,中国南部称为“Mangi”,成为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与别称。

直到明朝万历年间,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此时的中国已在明朝统治下实现统一。利玛窦通过与中国学者和官员的交流,逐步确立了“中国”取代“契丹”的称呼,进一步促进了西方对中国的理解和认识。 在他的著作《中国札记》中,利玛窦写道:“今天我们通常称呼这个国家为Ciumquo(中国)或Ciumhoa(中华)。” 他在1605年寄回意大利的信函中断定中国就是马可波罗笔下的“契丹”。[4]最早出现于蒙古帝国称呼金朝统治下的华北地区,而不包括“蛮子”等南宋统治下的中国南方[5]

无论是英语中的Cathay还是当代俄语中的Китай,从词源上讲均来自辽代国号“契丹”。这一词义因13世纪蒙古的西征逐步扩大,而蒙古人称中国北方为契丹,通过突厥语民族转手给欧洲人,该词泛指中国。在蒙古人统治下的地区以及与这些国家和地区有交往的国度,都已习惯用契丹来称中国。《克拉维约东使记》中提到公元1404年,西班牙公使克拉维约撒马尔罕觐见帖木儿汗,他就用契丹来称呼中国。大部分欧洲人从15世纪开始称中国为契丹,这并非源自契丹强盛之故,俄罗斯伊凡三世(1440年-1505年)开始学习西方文化,俄罗斯按照当时给欧洲部分国家的说法,故把习惯称中国为契丹的方式传入东欧。在金帐汗国时期,很多突厥语和蒙古语的词根和词汇进入了古罗斯的语言,蒙古人称中国北方为契丹,后该词泛指中国,而俄罗斯受鞑靼蒙古的桎梏近250年,加上蒙古帝国武力强盛,国祚长久,也按照蒙古人的习惯称中国为契丹。[4]


辨义

在蒙古语中,Hîtad本为Hîtan(契丹)的复数,今契丹的复数被重写为Hîtanûûd,而Hîtad用作表示汉族的单数形式,其复数读作Hîtdûûd。

所有现代突厥语均已完成ñ→y语音转变,K̂ıtay或借自蒙古语的K̂ıtad表示中国及汉族,而使用新借入K̂ıtan或Kitan表示古契丹。 俄语借自ñ→y语音转变完成后的突厥语言,故使用Kjitaj表示中国及汉族,Kjitanj表示契丹;英语亦然

演变

“契丹”这一称号在由东向西的传播中逐渐演变:

应用

现时前苏联突厥语族斯拉夫语族的多数语言中仍把中国称为“契丹”,如俄语中的Китай。在英语中,由Khitan演变而来的Cathay也是中国的雅称,但多用于诗歌中。这个词语在汉语中有时译为“国泰”,如中华民国国泰世华银行(Cathay United Bank)、香港国泰航空(Cathay Pacific)、国泰电影院(Cathay Theatre)等,另外上海的华懋饭店译作Cathay Hotel。

维吾尔语中对汉族人的贬称“黑大衣”,来自俄语契丹的转写[6]

流行文化

《全军破敌:战锤3》(英文:Total War: WARHAMMER III,中国大陆译为“全面战争:战锤3”)是一款由Creative Assembly开发、SEGA发行的回合制策略游戏。震旦(Cathay)是一个人口稠密的人类国家,位于世界的远东之地,从东方回来的旅行者讲述著有关于金色巨塔和东方君主数不清的军队的传说,他们还从这龙之国度带回异域的香料、细滑的丝绸、闪闪发光的金子、精美的瓷器花瓶、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奇异事物。透过这些东西,人们可以一窥那遥远东方国度的神奇和富庶。

参考文献

  1. ^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第一章 辽
  2. ^ 赵永春; 张喜丰. 契丹的“中国”认同.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5, (01): 71–77. ISSN 1004-4922. doi:10.16415/j.cnki.23-1021/c.2015.01.015. CNKI HLMZ201501015. 
  3. ^ -يىلى خىتاي كومپارتىيەسىنى قۇرغان 3 سوۋېت جاسۇسى. [2023-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9). 
  4. ^ 4.0 4.1 赵春晶. 俄语称中国为“契丹”的原因. 俄语学习. 2012, (06): 17–19. ISSN 0470-9055. CNKI EYXX201206008. 
  5. ^ Giacomo Giovanni de Rossi 〈中華帝國新圖:契丹與蠻子〉. [2023-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9). 
  6. ^ 我的维吾尔“民族主义”是怎样形成的. [2024-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9). 

注释

  1. ^ 内蒙古称中国为Dûndad Ûls,Hîtad一词专指汉族和汉语。喀尔喀蒙古语中也有Дундад Улс一词,但仅用于大陆时期的中华民国(主要指1928年以前)及清朝时期的中国本部(长城以南)。
  2. ^ 原为俄语中对“契丹”的称呼,现中国维吾尔语使用جۇڭگو(Junggo)和Hänzu表示相应概念,中国政府认为维吾尔语等语言使用该称呼会带贬义。
  3. ^ 下列中亚和东欧语言中为主流用法。
  4. ^ 以下语言现已不用该词称呼中国。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