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米
台灣米種
在来米(日语:在来米,闽南语:tsāi-lâi-bí),又称籼米,一种台湾传统的籼稻品种,特征为米粒较长,名称源于台湾日治时代。
概论
由考古发掘,台湾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人类开始种植旱稻。根据台湾荷治时期文献,在荷兰人到达台湾时,就记录了平埔族会种植稻米,可能是经由东南亚、大陆闽南地区引进。
一般认为台湾现有籼米是在17世纪时,由福建移民自中国大陆引进种植,于明郑时期,经由军队屯垦传播至全台湾[1]。
台湾在清朝原有籼米与秫米(闽南语:tsu̍t-bí,即糯米)两大品种,籼米经常只称为“米”(闽南语:bí)。
日治时代,日本本土发生米骚动事件,而台湾从大陆引进的籼米因为口感不佳,不为日本人所爱。故在1920年代初期,日本人开始在台湾试种日本的梗米(蓬莱米),以满足日本内地民众的需要。
日语中“在来”(日语:在来)意为“向来、一直以来、既有”,因此将台湾既有的籼米命名为在来米,与蓬莱米作区分[2]。
在台湾光复后,在来米仍然为民间消费量最大的米食,直到1980年代才被蓬莱米取代。蓬莱米黏性高且Q软适中,被用于做白饭、粥与寿司。在来米因直链淀粉较高,黏性低且粒粒分明,主要被用于制成碗粿、发糕、萝卜糕、粄条等料理[3]。
台湾育种出台中籼10号及台中籼199号等籼稻品种,口感接近粳米。
注释
- ^ 翁佳音、曹铭宗著《吃的台湾史:荷兰传教士的面包、清人的鲑鱼罐头、日治的牛肉吃法,寻找台湾的饮食文化史》,猫头鹰出版,2021年。ISBN 9789862625125
- ^ 邱睦容、郑安佑. 你吃的是什麼米?從一碗白米飯 看見時代的變革與適應. 农传媒. 2021-04-11 [2023-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6) (中文(台湾)).
- ^ 蓬萊米、在來米怎麼分? 外觀口感大不同. 自由时报. 2021-11-30 [2023-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6) (中文(台湾)).
这是一篇与农业、渔业、林业、矿业或畜牧业相关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