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伊斯兰教

宗教地區概述

四川省的伊斯兰教可以追溯至公元10世纪,现今信徒大多是回族。2004年官办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普查称全省有穆斯林112,478[1]四川省成都市川西南诺苏人聚居的凉山州首府西昌市是回民最集中的地区,其历史也很悠久[2]川西藏区阿坝州也有较多穆斯林,据1990年的报告全州有信徒23,288人,信徒最多的地区为茂县阿坝县小金县金川县松潘县九寨沟县以及若尔盖县[3]

阆中巴巴寺,建于17世纪,穆罕默德第二十九代后裔阿卜董拉希之墓位于该寺。

地理特点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蔡源林在《回民穆斯林社群的跨境网络》一文中对四川地理位置与伊斯兰回民之间的关系描述如下:“从历史角度而言,四川一直被汉人视为边疆省份,周围是西北各省的穆斯林、青海及西藏境内的藏人、云南及贵州境内的彝人苗人等。从回民的角度来看,四川曾是西北、西南和东部各省的十字路口。此处汉人、回民以及其他原住民之间的共存关系和社会互动历史悠久,造就了四川多元的文化和宗教景观[2]。”

历史

伊斯兰教在四川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10世纪,不过规模很小[4]。公元13世纪时,窝阔台统治下的蒙古帝国组成探马赤军,其中有很多是从中亚地区征集的穆斯林士兵。伊斯兰教在蒙古攻四川之战期间及之后开始大规模传入四川[5]

明朝时有大量来自甘肃陕西湖广江南地区的穆斯林进入四川。在籍穆斯林各地县志均有记载。这期间也出现很多穆斯林族谱,以及纪念清真寺落成的石碑铭文。比如《民国重修广元县志》记载说“伊斯兰教于元明两朝在广元颇为兴盛”[6]平武县龙安清真寺石碑载该寺修建于明朝初期。西昌沙锅营马氏族谱载该家族先祖马纲于1392年领兵攻打驻建昌府月鲁帖木儿。《民国西昌县志》载西昌最古老的清真寺建于1369年[7]。明中期,重庆渝中有一百多户穆斯林家族,当地清真寺由马文升修建[8]。终明一朝,成都新都灌县是穆斯林人数最多的地区,各地也相应建有不少清真寺[9][10]

1684年,苏非派华哲英语Khawaja赛义德阿卜董拉希(Khwaja Sayyed Abdullāh)经甘肃、陕西二省至保宁府阆中县传教。阆中川北镇总兵马子云尊其为师长,在子云的安排下,阿卜董拉希在古城东门北侧的铁塔寺定居。阿卜董拉希是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第二十九代后裔,他与马子云游蟠龙山,见南麓处居蟠龙山龙脉之首,便卜阴宅于水池中。阿卜董拉希于1689年去世,他的弟子祁静一和马子云在他生前占卜之处建造“拱北”墓亭,命名为“久照亭”,日后发展为现今的巴巴寺,成为苏非派嘎德忍耶教门穆斯林的朝圣地[11]。阆中也被部分中国穆斯林视为“东方麦加[12]

穆斯林人数在清朝时达到巓峰。乾隆年间,在小金川土司被清军镇压后(参见大小金川之役),很多穆斯林士兵留在当地定居。这段时期另有大量穆斯林从湖南省宝庆府移居四川,他们主要定居在川西川南地区。1820至1850年间,苏非派哲合忍耶教门经云南省传入位于川西南的冕宁县西昌县,但该派后来在川北地区广元县更具影响力[5]。1873年云南回变被镇压后,大量穆斯林逃到四川躱避迫害。此外,甘肃、陕西两地的穆斯林商人对伊斯兰教在四川的传播起到较大影响。成都一地至少就有三座清真寺由这些商人所建[13]

教派

大部分四川穆斯林属逊尼派格迪目英语Gedimu分支,依赫瓦尼穆斯林则主要集中在广元江油苏非派教门哲合忍耶嘎德忍耶流行于四川北部,其中前者的影响更大。四川是苏非派信徒较多的省份,仅次于西北五省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陕西[5]

教育

 
皇城清真寺经堂教育课本

伊斯兰经堂教育英语Jingtang Jiaoyu于清初出现在四川,成都皇城清真寺英语Chengdu Huangcheng Mosque刚落成就在寺内开设经堂教育[5]。苏德宣在发表于1934年回民穆斯林杂志《月华旬刊》上的〈四川穆民概略〉一文中提到“成都一地,为教门渊薮,昔年阿洪,多由此地所学成,故为各地所仰望[14]。”1902年开办的成都回民小学是中国境内第一所新式穆斯林教育学校。重庆在1907年开设了新式穆斯林学校,之后在广元县万县也陆续设立了新式学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28年开办的万县伊斯兰师范学校[5]

清真寺图集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 全国穆斯林及清真寺情况分布统计表. chinaislam.net.cn. 2012-07-20 [2024-09-30] (中文(简体)). 
  2. ^ 2.0 2.1 Tsai, Yuan-lin. The Cross-Boundary Networks of the Hui Muslim Communities. sichuanreligions.com. [2024-09-30] (英语). 
  3. ^ 张, 泽洪. 〈四川阿坝地区伊斯兰教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穆斯林》. 1994, (4): pp. 26–29. ISSN 1004-3578 (中文(简体)). 
  4. ^ 四川宗教志 1998,第221页.
  5. ^ 5.0 5.1 5.2 5.3 5.4 任, 婷. 〈四川地区伊斯兰教地理研究〉.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 ISSN 1673-1999 (中文(简体)). 
  6. ^ 谢, 开来 (编). 《民國重修廣元縣志》. 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19).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p. 350. ISBN 9787805234786 (中文(繁体)). 
  7. ^ 郑, 少成 (编). 《民國西昌縣志》. 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69).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p. 111. ISBN 9787805234786 (中文(繁体)). 
  8. ^ 朱, 之洪 (编). 《民國巴縣志》. 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6).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p. 200. ISBN 9787805234786 (中文(繁体)). 
  9. ^ 叶, 大锵 (编). 《民國灌縣志》. 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9).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p. 402. ISBN 9787805234786 (中文(繁体)). 
  10. ^ 张, 奉书 (编). 《民國新都縣志》. 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11).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p. 756. ISBN 9787805234786 (中文(繁体)). 
  11. ^ 巴巴寺. nanchong.gov.cn. 2006-06-14 [2024-09-30] (中文(简体)). 
  12. ^ Brown, Tristan G. "A Mountain of Saints and Sages: Muslims in the Landscape of Popular Relig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DF). T'oung Pao. 2019, 105 (3–4): pp. 445–446 [2024-09-30]. ISSN 0082-5433 (英语). 
  13. ^ 四川宗教志 1998,第222页.
  14. ^ 苏, 德宣. 〈四川穆民槪略(續)〉 (PDF). 《月华》. Vol. 6 no. 11 (北平: 成达师范学校). 1934-04-20: p. 29 [2024-10-02] (中文(繁体)). 

参考书籍

  •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四川省志:宗教志》.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ISBN 9787220037559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