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劳埃德
乔治·华特·塞尔温·劳埃德(英语:George Walter Selwyn Lloyd,1913年6月18日—1998年7月3日)是二十世纪英国作曲家。长期受病患所困扰,他的作品产量并不多,但音乐却十分平实近人,他会运用现代音乐创作手法,同时保有浓厚的后浪漫时期风格。
乔治·劳埃德 | |
---|---|
出生 | 英国康和郡圣艾夫斯 | 1913年6月18日
逝世 | 1998年7月3日 英国伦敦 | (85岁)
职业 | 作曲家 |
生平
童年及青年时代
劳埃德出身于康和郡圣艾夫斯一个对音乐非常热爱的家庭。由于患有风湿热,他年幼时近乎在家中自学。11岁有机会跟随萨蒙斯(Albert Sammons)学习小提琴,又跟随法尔景(Harry Farjeon)学习作曲。后来一次到伦敦的机会被作曲家约翰·艾尔兰垂昩。后来进入伦敦圣三一学院攻读,他的才华开始得到其他人的注意。19岁便完成了他的第1首交响曲,翌年获得首演,隔年又再首演了《第2号交响曲》。亦因为艾尔兰的原因,1939年得到布烈顿的首肯,在英国广播电台中播放他的《第1号交响曲》。
除了交响曲之外,同期他亦创作了两出歌剧。第一出《艾尔连》于1934年在彭赞斯上映;第二套《农奴》更于1938年在伦敦皇家歌剧院进行首演。[1]
参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劳埃德入伍,效力于海军担任乐手。1942年,他被派驻于北极护航舰队,于驱逐舰特立尼达号(HMS Trinidad)服役,但舰艇被一枚由德军U型潜艇所发射鱼雷所击中,油缸爆裂。由于乐手平日都是身处舰艇的底层,这次袭击令他不少同伴都溺毙于燃料中,他在将近浸溺前才得以获救,且是最后一名获救者。 [2]长时间生活在密不见天的船舱和经历这件事,令他患上了“炮弹休克症”的严重心理创伤。战后,劳埃德在妻子的安排下,在瑞士的一间疗养院中作进一步康复治疗。在瑞士的生活,他以种植康乃馨、菇类等维生,同时亦恢复创作。他的《第4号交响曲》(1945年)及《第5号交响曲》(1947年)都是在瑞士完成的。其中《第4号交响曲》是他12首交响曲中最长的一首,演奏时间需时65分钟。他这样形容《第4号交响曲》中的第1乐章:
“ | ……一个充满黑暗、暴风雨、怪诡色彩、远离和平的世界……[3] | ” |
另一方面,《第5号交响曲》却充满阳光和生气,因此被认为是他慢慢走出了心理创伤的佐证。1948年,劳埃德正式退伍。
参见
外部链接
- 劳埃德作品一览(英文)
注释
- ^ Allan Kozinn (1998-07-10). "George Lloyd, 85, British Symphonic Compos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York Times. 21-8-2012 查阅。
- ^ Max Arthur, Lost Voices of the Royal Navy. Hodder (ISBN 978-0340838143), 2005.
- ^ 劳埃德《第4号交响曲》解说。选自by Paul Conway: The Symphony of George Lloyd。23-8-2012 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