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 (佛教)

梵语कुशलkuśala巴利语kusala),又译善巧方便等,佛教术语,意为好的、的、增长、改善、有利益的,用来形容能带来利益、好处的事物或行为。大众部认为一切事物皆有善、恶两种特性,而说一切有部将一切事物分为善、恶与无记三种特性,其中,善被称为白法、白净法、清净法等,指能带来正面结果的特性。阿毘达磨中,将善定义为一切能能善心所相应的行为、思想。

字源

在梵文中,善(kuśala)是一个形容词,字面意义是顺益、增益、改善等,其意义不单只是指好的(good),而是有巧妙的(skilful)意思在,善巧(kauśalya)这个字也是来自这个字根。抽象化之后形成名词kosalla,因为善巧需要智慧,这个名词也被当成是智慧的同义词。

善的反义字为不善(akusala),或是(papāka),在佛教中,善是指顺着正确道理、随顺正法的事物,而恶是指违反正确道理的[1]。《俱舍论》以能否带来安稳的业,能否得涅槃,能否停息苦,作为善与不善的区别[2]。《成唯识论》以能否为现世及来世带来好处,来区分善与不善[3]

分类

瑜伽行唯识派

瑜伽师地论》卷三有云:谓诸善法,或立一种。由无罪义故。[4]或立二种。谓生得善及方便善。[5]或立三种。谓自性善、相应善、等起善。[6]或立四种。谓顺福分善、顺解脱分善、顺决择分善,及无漏善。[7]或立五种。谓施性善、戒性善、修性善、爱果善、离系果善。[8]或立六种。谓善色、受、想、行、识,及择灭。[9]或立七种。谓念住所摄善、正勤所摄善、神足所摄善、根所摄善、力所摄善、觉支所摄善、道支所摄善。或立八种。谓起迎、合掌、问讯、礼敬业所摄善,赞彼妙说、称扬实德所摄善,供承病者所摄善,敬事师长所摄善,随喜所摄善,劝请所摄善,回向所摄善,修无量所摄善。或立九种。谓方便、无间、解脱、胜进道所摄善,及软、中、上、世、出世道所摄善。或立十种。谓有依善、无依善[10]、闻所生善、思所生善、律仪所摄善、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善[11]、根本眷属所摄善[12]、声闻乘所摄善、独觉乘所摄善、大乘所摄善。又立十种。谓欲界系善;初、二、三、四静虑系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系善;无漏所摄善。又有十种。谓十善业道。又有十种。谓无学正见[13],乃至正解脱、正智。 又有十种。谓能感八福生,及转轮王善,及趣不动善。[14]

如是等类,诸善差别。

略说善有二种义。谓取爱果义[15],善了知事[16]及彼果义[17]

注释

  1. ^ 《大乘义章》卷12:“顺理为善,违理为恶。”
  2. ^ 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卷15:“如是名为善等业相。谓安隐业,说名为善。能得可爱异熟涅槃,暂永二时济众苦故。不安隐业名为不善,由此能招非爱异熟,与前安隐性相违故。非前二业立无记名,不可记为善不善故。”
  3. ^ 《成唯识论》卷5:“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顺益,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为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于善不善益损义中,不可记别,故名无记。”
  4.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韩清净科句) 卷三:由无罪义故者:谓诸善法起现行时,不如烦恼生现法罪、生后法罪、生俱法罪,故名无罪。
  5.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韩清净科句) 卷三:生得善及方便善者:云何生得善?谓即彼诸善法,由先串习故,感得如是报。由此自性,即于是处不由思惟任运乐住。云何方便善?谓依止亲近善丈夫故,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修习净善法随法行。(如集论二卷八页说)
  6.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韩清净科句) 卷三:自性善相应善等起善者:云何自性善?谓信等十一心所有法。云何相应善?谓彼相应法。云何等起善?谓彼所发身业语业。(如集论二卷八页说)
  7.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韩清净科句) 卷三:顺福分善等者:云何顺福分善?谓能引摄生天乐异熟果,及于人中生富贵家。云何顺解脱分善?谓修习涅槃资粮。云何顺决择分善?谓加行位,信等善根顺趣现观入见道故。云何无漏善?谓永断贪欲、永断瞋恚、永断愚痴、永断一切烦恼,及能发起胜品神通等世出世共不共功德。
  8.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韩清净科句) 卷三:爱果善离系果善者:引摄人天可爱趣生,名爱果善。引摄随顺涅槃清净,名离系果善。
  9.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韩清净科句) 卷三:善色受想行识及择灭者:有漏五蕴为善所依,是名善色受想行识。无漏五蕴,是名择灭。由慧方便,有漏诸行毕竟不起,性离系故。
  10.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韩清净科句) 卷三:有依善无依善者:如诸菩萨行布施时,不依世间名声赞颂,不依于他反报恩德,不依帝释魔王轮王自在等果;一切布施皆为回向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名无依善。与此相违,名有依善。
  11.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韩清净科句) 卷三:律仪所摄善等者:谓若远离诸不善思,与信等五善根俱行,说名律仪。誓受律仪,百行所摄,是名律仪所摄善。如决择分说。(陵本五十三卷)与此相违,诸不善思恒与不信、懈怠、忘念、散乱、恶慧俱行,于不善业决定期愿,是名不律仪者。除此所说律仪、不律仪业,所有善品身语意业,当知是名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善。
  12.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韩清净科句) 卷三:根本眷属所摄善者:十善业道最后究竟,是名根本所摄善;先起加行,是名眷属所摄善。
  13. ^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称为无学正见。
  14.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韩清净科句) 卷三:能感八福生等者:谓生人中大富贵家,是名第一福生。如是往生六欲界天及梵众天,是名第二乃至第八福生。此及轮王,皆福行生。余不动行,能趣色无色生,是名趣不动善。
  15. ^ 世间义:人天果报。
  16. ^ 出世间义:善了知苦、空、无常、无我义。
  17. ^ 出世间义:涅槃果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