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学(英语:irenology[注 1],又称和平研究(英语:peace studies)或和平与冲突研究(Peace and conflict studies),是人文学科里的一门跨领域学科。以解决国际冲突与实现世界和平的秩序为目标,希望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达成世界和平价值的方法及条件。和平学为一门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以及心理学等的应用学科,新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1][2][3][4]

和平鸽

名称

和平学在英文有许多不同的对应名称,如 Peace SciencePeace StudiesPeace and Conflict StudiesPeace Research。有人将 Peace ResearchPeace EducationPeace Activism 合称 Peace Science,不过国际学术界通常以 Peace StudiesPeace and Conflict Studies 称呼这门学科。[4]

研究范畴

该学科主要目的在于研究以暴力与非暴力运动来达成诉求的行为以及以其他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为了能找到以理性且有说服力的方法来解决冲突进而达成世界和平的目的。和平学旨在研究冲突与和平这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识别、分析并尽可能消弭不同形式的暴力,借由非暴力手段治理社会冲突。和平学建立在“和平”的价值标准上,也就是研究“如何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和平”。该学科的核心问题为和平的本质定义、实现和平的条件与方法。[4][5]

该学科的学生须具备许多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例如历史学人类学政治学物理学哲学、开发学及大众传播学等。在许多西方学校,和平与冲突研究常常与政治学或国际关系学隶属于同一个学院。但随着该学科的发展完全和扩展,许多世界知名学府譬如曼尼托巴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等都纷纷投入更多的资源于该学科的研究。

发展

和平学(和平研究)的出现,在于人们不希望战争。一般人认为非战即降,但和平运动者相信“和平”也是一种选择,也就是积极地在战争与投降之间试图寻找第三条道路,而和平研究学者的责任便是寻找那条路。[2][3]

和平研究与和平运动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开始认真思考如何消除战争,和平研究因此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原子弹日本广岛长崎百姓造成的严重伤亡促成了和平研究实验室(Peace Research Laboratory)的成立。二战后,面对美国和苏联的对峙,西欧国家(夹于两者之间)也兴起了和平运动。冷战也促使国际间的和平研究进入有组织的学科化发展阶段。北欧国家也在约翰·加尔顿英语Johan Galtung影响下成立了和平研究机构。美国遭受越战冲击之后,学界也开始积极进行和平研究。在美国以及欧洲,有相当多大专院校开设和平研究相关的课程。[3][4][5]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资料

  1. ^ 1.0 1.1 王高成. 全球化下兩岸和平戰略的互動與省思——兩岸和平進程的新思維. 兩岸新形勢下的國家安全戰略(POD). 巨克毅(章节作者). 独立作家-秀威代理. 2009 [2017-12-12]. ISBN 9866717402 (中文(台湾)). 
  2. ^ 2.0 2.1 郑于瑄. 和平學 超越戰爭與投降. 生命力新闻 (辅仁大学新闻传播学系). 2001-10-17 [2017-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2)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施正锋. 和平研究與和平教育. 教育研究月刊. 2003-10 [2017-12-12]. ISSN 1680-63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2) (中文(台湾)). 
  4. ^ 4.0 4.1 4.2 4.3 刘成. 化解冲突 和谐共存——和平学研究简介. 中国社会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2011-02-17 [2017-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3) (中文(中国大陆)). 
  5. ^ 5.0 5.1 戚珩; 朱仲羽. 國際和平學.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7-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2) (中文(繁体)).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