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地理
印度位于赤道北面,介于北纬8°4'至37°6',和东经68°7'至97°25'之间,[3]总面积为3,287,263平方公里 (1,269,219平方英里),在全球排名第7。[4][5][6]印度的南北长3,214公里 (1,997英里),东西宽2,933公里 (1,822英里)。该国拥有15,200公里 (9,445英里) 的陆地边界和7,516.6公里 (4,671英里) 的海岸线。[7]
印度地理 | |
---|---|
洲 | 亚洲 |
地区 | 南亚 印度次大陆 |
坐标 | 20°00′N 77°00′E / 20.00°N 77.00°E |
面积 | 第7名 |
• 总计 | 3,287,590[1]平方千米(1,269,350平方英里) |
• 陆地 | 90.08% |
• 水域 | 9.92% |
海岸线 | 7,516.6千米(4,670.6英里) |
毗邻 | 边境线[注 1][2]:15,106.70公里 孟加拉:4,096.70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3,488公里 巴基斯坦:3,323公里 尼泊尔:1,751公里 缅甸:1,643公里 不丹:699公里 阿富汗:106公里 |
最高点 | 干城章嘉峰:8,598米 |
最低点 | 库滩那德:-2.2米 |
最长河流 | 恒河 |
最大湖泊 | 吉尔卡湖 |
印度地理(英语:Georaphy of India)中的南面为印度洋,西面是阿拉伯海,西南面是拉克代夫海,东面是孟加拉湾。斯里兰卡位于该国的东南部,由保克海峡和曼纳湾将两国隔开,马尔代夫距离印度的拉克沙群岛约125公里(78英里),其间有八度海峡。印度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在印度次大陆东南约1,200公里(750英里)之外,与缅甸、泰国和印尼共享海域边界。印度次大陆的最南端(北纬8°4'38",东经77°31'56")在科摩林角之南,而该国最南端是尼科巴群岛中大尼科巴岛上的印地拉点。印度管辖的最北端是锡亚琴冰川的印地拉山口。.[8]印度的领海延伸至海岸基线外12海里(13.8英里,或22.2公里)的海域。[9]印度拥有2,305,143平方公里(890,021平方英里)的专属经济海域,世界排名第18。
印度的北部边界为喜马拉雅山脉,与中国、不丹和尼泊尔为邻。西部与巴基斯坦的边界则有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旁遮普平原、塔尔沙漠以及库奇大盐沼。东北边界则为布满茂密森林的钦山和克钦山,与缅甸相望。东部边界则以卡西丘陵和卢赛丘陵的连绵山脉为界,并与孟加拉国在印度河-恒河平原的分水岭地区交汇。
恒河发源于印度,是该国的最长河流。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为中国的雅鲁藏布江)两大系统流经印度北部、中部和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而德干高原占据印度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位于锡金邦的干城章嘉峰是印度最高峰,海拔8,586米(28,169英尺),是世界第3高峰。印度的气候包含南端的赤道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及北端的喜马拉雅山脉上部的高原山地苔原气候。从地质学角度来看,印度位于印度板块上,该板块是印度-澳洲板块的北部。
地质发展
整个印度位于印度板块上,此构造板块是由古代冈瓦纳大陆(曾是盘古大陆南部的一块古老大陆)分裂而成。印度-澳洲板块再细分为印度板块和澳洲板块。印度板块大约在9,000万年前(在白垩纪晚期)以每年约15厘米(6英寸)的速度向北移动。[10]此板块在大约5,000万到5,500万年前,在新生代的始新世时期移动2,000到3,000公里(1,243到1,864英里,移动速度比任何已知板块均快)后与欧亚大陆板块相撞,。德国地质学家于2007年发现印度板块之所以能如此快速移动,是因为它的厚度仅为以前构成冈瓦纳大陆其他板块的一半。[11]印度板块与沿着现代印度和尼泊尔边界的欧亚大陆板块相撞,形成造山运动,创造出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截至2009年,印度板块以每年5厘米(2英寸)的速度向东北移动,而欧亚大陆板块仅以每年2厘米(0.8英寸)的速度向北移动。因此印度板块被称为"移动最快的大陆"。[11]这两大板块的碰撞,导致印度板块边缘的地壳受到挤压,而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等高大山脉。
政治地理
印度全国划分为28个邦(进而再细分为县)和8个联邦属地,包括首都特区(即德里)。印度的陆地边界总长度为15,200公里(9,400英里)。[7][12]
印度与巴基斯坦的边界是根据1947年印度分治时划定的雷德克里夫线所划分,边界长度为3,323公里(2,065英里),横跨旁遮普地区,沿着塔尔沙漠的东缘和刻赤大盐沼的北部延伸,将两国隔开。[7]这条边界跨过印度的拉达克(联邦属地)、查谟和喀什米尔 (联邦属地)、旁遮普邦、拉贾斯坦邦和古吉拉特邦等地。[13]印度和巴基斯坦在两国管辖区之间划定印巴控制线 (LoC),作为喀什米尔地区的非正式边界。印度主张对整个查谟和喀什米尔地区拥有主权,包括目前由巴基斯坦和中国控制的部分,并认为这些地区是被非法占领。[7]
印度与孟加拉国的边界长达4,096.70公里(2,545.57英里)。[7]有西孟加拉邦、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特里普拉邦和米佐拉姆邦与孟加拉国接壤。[14]在2015年之前,印度境内有92个孟加拉国飞地,孟加拉国境内有106个印度飞地。[15]这些飞地最终透过交换,而将两国边界简化。[16]交换后,印度对孟加拉国让出约40平方公里(9,900英亩)的土地。[17]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 (LAC) 是印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有效边界,沿着拉达克、喜马偕尔邦、北阿坎德邦、锡金邦和阿鲁纳查邦等印度领土延伸,长达4,057公里。[18]印度与缅甸的边界沿着印度东北部阿鲁纳查邦、纳加兰邦、曼尼普尔邦和米佐拉姆邦的东部边界延伸1,643公里(1,021英里)。[19]印度与不丹的边界位于喜马拉雅山脉,长699公里(434 英里)。[7]与不丹接壤的有锡金邦、西孟加拉邦、阿萨姆邦和阿鲁纳查邦。[20]印度与尼泊尔的边界沿着印度北部的喜马拉雅山麓,延伸1,751公里(1,088英里)。[7]北阿坎德邦、北方邦、比哈尔邦、西孟加拉邦和锡金邦与尼泊尔接壤。[21]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连接印度半岛和东北部间的西里古里走廊,由不丹、尼泊尔和孟加拉国三面包围,是个十分狭窄的通道。
自然地理区域
区域
印度可划分为6大自然地理区:
- 北部山地 - 喜马拉雅山脉
- 德干高原:包含阿拉瓦利岭、温迪亚山脉、萨特布拉山脉、东高止山脉和西高止山脉、摩腊婆高原、乔塔纳格浦尔高原、南加努利地块(Southern Garanulite terrain)、和刻赤-卡提亚瓦尔高原(Kutch Kathiawar plateau)。
- 印度河-恒河平原
- 塔尔沙漠
- 海岸平原:分为东海岸平原和西海岸平原。
- 岛屿:包括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和拉克沙群岛。
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帕凯山所形成的弧形山脉,是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天然屏障。[22]这些山脉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持续的碰撞所形成。这些山脉中有世界上一些最高的山峰,它们除能阻挡寒冷的极地风南下,也促进季风的形成,进而影响印度气候。发源于这些山脉的河流流经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这些山脉成为两种生物地理分布区之间的界线:覆盖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的温带以及包括南亚、东南亚和印尼的热带和亚热带的东洋界。
喜马拉雅山脉从北部的拉达克延伸到东部的阿鲁纳查邦。印度境内有多座海拔超过7,000米(23,000英尺)的喜马拉雅山峰,包括锡金邦和尼泊尔边境的干城章嘉峰(8,598米,或28,209英尺)和北阿坎德邦的加尔瓦尔喜马拉雅山脉的楠达德维山(7,816米(25,643英尺))。雪线在锡金邦地区约为海拔6,000米(20,000英尺),而在拉达克地区则约为海拔3,000米(9,800英尺)。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从中亚而来,寒冷的下降风。因此印度北部在冬季保持温暖或仅轻微降温,但在夏季却导致印度大部分地区相对炎热。
- 喀喇昆仑山脉穿过拉达克。此山脉长约500公里(310英里),是地球上除极地地区之外受冰河覆盖最密集的地区。锡亚琴冰川长76公里(47英里),是全球第二长的冰河,仅次于南极的兰伯特冰川。[23]喀喇昆仑山的南界由印度河和什约克河形成,将该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的西北端隔开。
- 帕特凯山脉,位于印度东部与缅甸接壤的附近。此山脉的形成与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方式相同。帕特凯山脉的物理特征有锥形山峰、陡峭的山坡和深谷。帕特凯山脉不如喜马拉雅山脉崎岖或高耸。前者包含三个山脉:帕特凯-布姆山脉(Patkai–Bum)、加罗丘陵-卡西丘陵-贾因蒂亚丘陵(Jaintia Hills)和卢赛丘陵。加罗丘陵-卡西丘陵位于梅加拉亚邦。在这些山脉迎风面的的一个名为毛辛拉姆的村庄,其年降雨量极高,以世界上最潮湿的地方而闻名。[24]
半岛高原
这是印度次大陆上一个位于西高止山脉和东高止山脉之间的大型区域,松散地定义为这些山脉之间及讷尔默达河以南的的地区。它曾是古代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这片土地是印度最古老、最稳定的土地。
- 山脉(从左上角开始,顺时针方向)
- 高原(从左上角开始,顺时针方向)
- 摩腊婆高原横跨拉贾斯坦邦、中央邦和古吉拉特邦。摩腊婆高原的平均海拔为500米,地势一般向北倾斜。
- 小纳格浦尔高原位于印度东部,覆盖贾坎德邦的大部分地区和邻近的奥迪萨邦、比哈尔邦和恰蒂斯加尔邦的部分地区。
- 德干高原,也称为德干玄武岩台地(Deccan Trapps),是一个巨大,呈三角形的高原,北面以温迪亚山脉为界,两侧为东、西高止山脉。德干高原总面积为190万平方公里(73万平方英里)。地势大多平坦,海拔在300米到600米(980到1970英尺)之间。
- 刻赤-卡提亚瓦尔高原位于古吉拉特邦。卡提亚瓦半岛位于古吉拉特邦西部,被刻赤湾(Gulf of Kutch)和坎贝湾所环绕(Gulf of Khambat)。
加特(Ghat)
"加特"(Ghati,印地语:घाटी)的意思是山谷。[27]在马拉提语、印地语、古加拉特语和康纳达语中,"加特"用于描述穿越山脉的困难通道。[28]其中一个这样的通道是博尔加特,它连接科波利和洛纳瓦拉两镇,位于孟买以北约80公里(50英里)的NH4国道上。卡纳塔卡邦的查尔马迪加特也很著名。在许多情况下,这个"加特"也指的是山脉本身,如西高止山脉和东高止山脉。"Ghattam"在马拉雅拉姆语中也指山脉,与所指山脉的名称一起使用(例如,paschima ghattam指西高止山脉),而通道则称为"churam"。印度东海岸的东高止山脉和印度西海岸的西高止山脉是印度半岛最大的"加特"。[29]
- 西高止山脉,也称为萨海德里山脉(Sahyadri ,仁慈山脉),沿着印度德干高原的西缘延伸,将其与阿拉伯海沿岸狭窄的海岸平原隔开。此山脉的面积有140,000平方公里,绵延1,600公里(990英里),与印度半岛西海岸平行,从古吉拉特邦-马哈拉什特拉邦边界附近的达布蒂河以南,穿越喀拉拉邦、淡米尔那都邦、卡纳塔卡邦、果阿邦、马哈拉什特拉邦和古吉拉特邦,一直延伸到德干高原的南端。[30]平均海拔约为1,000米(3,300英尺)。[31]喀拉拉邦阿奈马莱丘陵的阿奈穆迪山,海拔2,695米(8,842英尺),是西高止山脉的最高峰。[32]西高止山脉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所认定的世界遗产,也是世界上八大"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33][34]
- 东高止山脉是印度东海岸的一系列不连续山脉,受到印度南部的4条主要河流,即默哈讷迪河、戈达瓦里河、克里希纳河和高韦里河侵蚀和分割。[35]山脉从西孟加拉邦延伸到奥迪萨邦,再通过安德拉邦到南部的淡米尔那都邦,并经过卡纳塔卡邦的部分地区和喀拉拉邦的瓦亚纳德县。东高止山脉与孟加拉湾之间的狭长地带,就是科罗曼德海岸。
印度河-恒河平原
印度河-恒河[36]平原也被称为大平原(Great Plains),是由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三条主要河流冲积及塑造而成的肥沃平原。河流与喜马拉雅山脉平行,从西部的查谟和喀什米尔延伸到东部的阿萨姆邦,涵盖印度北部和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并延伸到巴基斯坦。此平原的面积为700,000平方公里(270,000平方英里)。地区中除主要河流如恒河、印度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外,还包含它们的主要支流 - 亚穆纳河、昌巴尔河、戈默蒂河、加格拉河、戈西河、萨特莱杰河、拉维河、比亚斯河、奇纳布河和提斯塔河,以及恒河三角洲的河流,如梅克纳河。
大平原有时被分为四个部分:
- 巴布尔带位于喜马拉雅山麓,由溪流冲刷下来的巨石和鹅卵石组成。
- 特莱平原位于巴布尔带的南侧,由较新的冲积物组成。
- 邦加尔带(Bangar belt)由较古老的冲积物组成,构成洪氾平原的冲积台地。
- 卡达尔带(Khadar belt)位于邦加尔带之后的低地地区。此带由流经平原河流带来较新的冲积物组成。
印度-恒河平原是世界上最广阔的连续冲积层平原,由众多河流带来淤泥形成,地形平坦,有利于通过人工渠道进行灌溉。该地区也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此平原是世界上农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主要是进行水稻与小麦两种作物的轮作。其他重要作物有玉米、甘蔗和棉花。印度河-恒河平原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塔尔沙漠
根据一些估算,塔尔沙漠(或迳被称沙漠)是世界第7大沙漠,而根据另一些估算,它是第10大沙漠。[37]它占印度西部的甚大部分,面积为200,000至238,700平方公里(77,200至92,200平方英里)。[38]此沙漠持续延伸到巴基斯坦(该国称乔利斯坦沙漠。塔尔沙漠大部分位于拉贾斯坦邦,占该邦面积的61%。
此沙漠大约有10%是沙丘,所余90%由崎岖的岩石、干涸的盐湖底部以及沙丘间和固定沙丘区域组成。降雨量不稳定且不规律,从极西部的不足120毫米(4.7英寸)到东部的375毫米(14.8英寸)不等。该地区唯一的河流是卢尼河。水资源稀少且存在于地底深处,深度从地表以下30到120米(98到394英尺)不等。[39]干旱地区的土壤质地通常为砂质到砂壤土。其坚硬程度和深度随地形特征而变化。地势较低的壤土较重,可能含有硬黏土层、碳酸钙或石膏。
位于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刻赤县和马哈拉什特拉邦的科伊纳(Koyna )被归类为地震四区(高风险)地区。2001年印度古吉拉特邦大地震的震央位于刻赤县的布吉市,造成1,337多人死亡,166,836人受伤,并摧毁或损坏近百万户家庭。[40]发生于马哈拉什特拉邦的1993年拉图尔地震,造成7,928人死亡,30,000人受伤。[41]此外的地区发生地震的风险等级为中等至低度。[42]
海岸平原
东部海岸平原是一片广阔的土地,位于东高止山脉和印度海边之间,从南部的淡米尔那都邦延伸到东部的西孟加拉邦。默哈讷迪河、戈达瓦里河、高维里河和克里希纳河流经这些平原。沿海地区的气温经常超过30°C(86°F),而且湿度很高。该地区同时受到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降雨的影响。西南季风分为两支 - 孟加拉湾支和阿拉伯海支。孟加拉湾支于6月初向北移动,穿越印度东北部。阿拉伯海支向北移动,将大部分雨水降在西高止山脉的迎风面上。此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至3,000毫米(39至118英寸)之间。平原的宽度在100至130公里(62至81英里)之间。[29]海岸平原共分为6个区域——默哈讷迪三角洲、南安德拉邦平原、克里希纳-戈达瓦里三角洲、科摩林角海岸、科罗曼德海岸和沙质海岸。
西部海岸平原是一条狭窄的地带,夹在西高止山脉和阿拉伯海之间,宽度从50到100公里(31到62英里)不等。它从北部的古吉拉特邦延伸到马哈拉什特拉邦、果阿邦、卡纳塔卡邦和喀拉拉邦。该地区布满众多河流和灌溉渠。大多数河流起源于西高止山脉,流速快,通常终年不断,流入主要河流。当地流入大海的主要河流有达布蒂河、讷尔默达河、曼杜比河和祖阿里河。植被主要是落叶植物,但马拉巴尔海岸湿润森林自成一独特的生态区域。西部海岸平原可分为两个部分,康坎海岸和马拉巴尔海岸。
岛屿
印度有两个主要岛屿群 - 拉克沙群岛和安达曼-尼科巴群岛,都是联盟属地。 拉克沙群岛位于阿拉伯海,距离喀拉拉邦海岸200至440公里(120至270英里),面积为32平方公里(12平方英里)。由12个环礁、3个礁石和5个沉没的暗礁组成,总共约有35个岛屿和小岛。
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位于北纬6°至14°和东经92°至94°之间,[43]由572个岛屿组成,位于孟加拉湾,靠近缅甸海岸,南北轴线长度约910公里,距离加尔各答1,255公里(780英里),距离缅甸尼格莱角193公里(120英里)。[43]此群岛由两个岛屿群组成,即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安达曼群岛有325个岛屿,面积为6,170平方公里(2,380平方英里),尼科巴群岛有247个岛屿,面积为1,765平方公里(681平方英里)。印度唯一的活火山位于巴伦岛上,最近一次喷发发生在2017年。纳孔达姆岛上有座休眠火山,在巴拉唐岛有一座泥火山。印度最南端的陆地 - 印地拉点(北纬6°45'10″,东经93°49'36″) - 位于尼科巴群岛,距离印尼的苏门答腊岛东南方仅189公里(117英里)。群岛中最高点是图利耶山,海拔642米(2,106英尺)。
印度的其他重要岛屿有第乌岛(前葡萄牙殖民地)、布拉马普特拉河上的河流岛屿马久利岛、[44]孟买港的象岛和安德拉邦的障壁岛斯里哈里科塔岛。撒尔塞特岛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岛屿,孟买大都会区和塔那市的一部分都位于岛上。吉拉特邦的刻赤湾(Gulf of Kutch)中有42个岛屿,建有刻赤海洋国家公园。
自然资源
印度主要的自然资源开发产业有水产业、农业、采矿业和石油产品。印度拥有世界第18大的专属经济海域(EEZ),总面积为2,305,143平方公里(890,021平方英里)。它包括位于印度西南部海岸拉克代夫海的拉克沙群岛,和于孟加拉湾及安达曼海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生态资源
印度在2019年被列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45]青藏高原的气温上升导致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冰河退缩,威胁著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印度河、亚穆纳河和其他主要河流的流量。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于2007年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印度河可能因此原因而会干涸。[46]预计严重的山体滑坡和洪水将在阿萨姆邦等地变得越来越常见。[47]印度的平均气温于1901年至2018年期间上升0.7°C (1.3°F)。[48]根据一些当前的预测,印度的干旱次数和严重程度将会在本世纪末显著增加。[49]预计生态灾难,例如1998年导致拉克沙群岛和安达曼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中70%以上的珊瑚死亡(珊瑚白化事件)系由与全球变暖相关的海水温度升高所引起,也将变得越来越为常见。[50][51]
水体
印度约有14,500公里的内陆航道。[52]全国有12条河流被列为主要河流,总流域面积超过2,528,000平方公里(976,000平方英里)。[31]印度所有主要河流都起源于3个主要源头中的一个:[31]
- 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
- 印度中部温迪亚山脉和萨特普拉山脉
- 印度西部的萨海德里山脉(即西高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河流网络的水来自冰河及雪水,全年持续供应。其他两个河流系统依赖季风带来的降水,在旱季缺水时会缩减成小溪。流向旁遮普邦的喜马拉雅山脉河流有印度河、杰赫勒姆河、奇纳布河、拉维河、比亚斯河和萨特莱杰河。[53]
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梅格纳河系统拥有最大的流域面积(约1,600,000平方公里,或是620,000平方英里)。[54]仅恒河流域就有有约1,100,000平方公里(420,000平方英里)。[31]恒河起源于北阿坎德邦的根戈德里冰川。[53]这条河往向东南流向,进入孟加拉湾。[31](亚穆纳河和戈默蒂河也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在平原上与恒河汇合[31])。布拉马普特拉河起源于中国西藏,在那儿称为雅鲁藏布江),在最东部的阿鲁纳查邦进入印度,然后向西流经阿萨姆邦。布拉马普特拉河,与恒河在孟加拉国合并后,被当地称为贾木纳河。[31][55]
昌巴尔河发源于温迪亚河-萨特普拉河分水岭,是亚穆纳河的一条支流,最终汇入恒河。河流向东流。从前述分水岭向西流的河流是讷尔默达河和达布蒂河,它们经由古吉拉特邦进入阿拉伯海。从东向西流的河流网络占印度河流总流出量的10%。[56]
(西高止山脉是所有德干高原河流的源头,包括戈达瓦里河、克里希纳河和卡维里河,都流入孟加拉湾。这些河流占印度河流总流出量的20%)。[53]西南季风带来的大量降雨会导致布拉马普特拉河和其他河流泛滥,经常淹没周边地区。虽然这些洪水为稻农提供可靠的灌溉水源和养分来源,但它们也夺去数以千计的人命,并常导致这些地区人们失去家园。
印度的主要海湾有康贝湾、刻赤湾和曼纳湾。海峡中有保克海峡(介于印度与斯里兰卡之间)、十度海峡(介于安达曼群岛与尼科巴群岛之间)和八度海峡(将拉克沙群岛和阿明迪维群岛与南部的米尼科伊岛分开)。重要的海角包括甘尼亚古马里(Kanyakumari)(以前称为科摩林角,为印度大陆的最南端),印地拉点,印度最南端(在大尼科巴岛),罗摩桥和卡利梅尔点。阿拉伯海位于印度西部,孟加拉湾和印度洋分别位于该国东部和南部。较小的海域包括拉克代夫海和安达曼海。印度有四个珊瑚礁,位于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曼纳湾、拉克沙群岛和刻赤湾。[57]重要的湖泊有拉贾斯坦邦最大的咸水湖桑珀尔盐湖、喀拉拉邦的韦姆巴纳德湖、安德拉邦的戈莱鲁湖、曼尼普尔邦的洛克塔克湖、喀什米尔的达尔湖、奥迪萨邦的吉尔卡湖(泻湖)和喀拉拉邦的萨斯塔科塔湖。
湿地
印度的湿地生态系统分布广泛,从寒冷干燥的查谟和喀什米尔邦的拉达克地区到湿热的印度半岛地区均有。大多数湿地直接或间接与河流网络相连。印度政府已设立共71个湿地保育区,其同时是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一部分。[58]沿着整个印度海岸线有红树林存在的避风河口、小溪、止水区、盐沼和泥滩中。印度红树林面积总计有4,461平方公里(1,722平方英里),[59]占世界红树林总面积的7%。重要的红树林覆盖区位于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巽德班(三角洲)、刻赤湾以及默哈讷迪河、戈达瓦里河和克里希纳河的三角洲。马哈拉什特拉邦、卡纳塔克邦和喀拉拉邦的部分地区也拥有广大的红树林。[57]
巽德班的红树林面积为世界第一,位于恒河入海口,横跨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巽德班三角洲是UNESCO所认定的世界遗产,但被分为巽德班(孟加拉国)和巽德班国家公园(印度),由两国各自管理。巽德班由复杂的潮汐水道、泥滩和耐盐红树林树群交织而成。该地区以其多样化的动物群而闻名,是各种鸟类、斑鹿、鳄鱼和蛇的家园。其中最著名的动物是孟加拉虎。估计该地现有400只孟加拉虎和约30,000只斑鹿。
刻赤大盐沼是一个位于古吉拉特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信德省边境的沼泽地区,占地27,900平方公里(10,800平方英里)。[60]该地区最初是阿拉伯海的一部分,由于地震等地质因素导致该地区成为一个大型咸水潟湖,日后逐渐由淤泥填满,变成一个季节性的盐沼。该地区在季风季节变成浅沼泽,经常水深及膝。季风过后,水分逐渐消失,又变得干涸。
耕地
印度的耕地面积有1,597,000平方公里(394.6百万英亩),为世界第二大(仅次于美国)。受到人工灌溉的耕地有826,000平方公里(215.6百万英亩),排名世界第一,美国和中国依次排名在后。[61]在印度1.6亿公顷的耕地中,约有3,900万公顷经由抽取地下水灌溉,另外2,200万公顷利用渠道灌溉。[62]印度于2010年只有约35%的农地有可靠的灌溉。[63]印度约3分之2的耕地为雨养农业(依赖季风带来的雨水)。[64]
经济资源
矿物和矿石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云母块和云母片生产国。[65]印度的重晶石和铬铁矿产量在全球排名第2。[65]更新世地层富含矿物。印度是世界第3大煤碳生产国,铁矿产量排名第4。[66][65]印度是第5大铝矾土生产国,是仅次于日本的第2大粗钢生产国(截至2018年2月),第7大锰矿石生产国和第8大铝生产国。[65]印度拥有大量的钛矿石、钻石和石灰石蕴藏。[67]印度拥有世界已知且经济上可开采的钍储量的24%(可在喀拉拉邦的海岸沿线开采)。[68]过去曾在卡纳塔卡邦的科拉尔金矿区开采黄金(目前已停止)。[69]
可持续水源
印度的可持续水资源数量估计为每年1,907.8立方公里。[70]可用和可补充地下水资源的年供应量为3,500亿立方米(350立方公里)。[71]该国仅利用35%的地下水资源。[71]每年约有4,400万吨货物通过该国的主要河流和水道运输。[52]地下水为印度灌溉渠提供40%的水。 全国有56%的土地用于农业。 黑土具有保湿性,是旱地农业和种植棉花、亚麻等的首选。 森林土壤用于种植茶叶和咖啡。 红土含有大量的铁质。[72]
能源
印度估计约有54亿桶(860,000,000立方米)的石油储量,位于孟买高地、上阿萨姆邦、康贝湾、克里希纳河-戈达瓦里河盆地和考韦里盆地。[66]在安德拉邦、古吉拉特邦和奥迪萨邦拥有约17兆立方英尺的天然气储量。[66]在安德拉邦有铀矿开采。印度在7个地区拥有400个中高热能温泉,可用于生产地热能 - 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索哈纳、康贝湾、讷尔默达河-达布蒂河三角洲、戈达瓦里河三角洲与安达曼-尼克巴群岛(特别是在有火山的巴伦岛 (安达曼群岛))。[73]
气候
根据柯本气候分类法,印度拥有6种主要气候亚型,从西部的干旱沙漠、北部的高原山地苔原气候和冰河,到西南部孕育热带雨林,以及岛屿领土的湿润热带区。该国有4季:冬季(1月至2月)、夏季(3月至5月)、季风(雨季)(6月至9月)和后季风期(10月至12月)。[53]
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从中亚吹来的寒冷下降风。北印度在冬季因此可保持温暖或仅轻微降温,而在夏季,同样的现象使印度相对炎热。虽然北回归线 - 热带和亚热带之间的边界 - 穿过印度中部,但整个国家都被认为是热带地区。[75]
印度大部分地区的夏季从3月持续到6月。白天的气温可能超过40°C(104°F)。沿海地区的气温超过30°C(86°F),且湿度很高。塔尔沙漠地区的气温可能超过45°C(113°F)。带来降雨的季风云被塔尔沙漠产生的低压系统吸引进入印度。西南季风分为两支,孟加拉湾支和阿拉伯海支。孟加拉湾支在6月初向北移动,横越印度东北部。阿拉伯海支向北移动,并将大部分雨水降在西高止山脉的迎风面。印度半岛的冬季白天温和到温暖,夜晚凉爽。再往北气温较低。印度平原部分地区的气温有时会降至冰点以下。印度北部大部分地区在此季节都受到雾霾的困扰。印度记录中的最高气温是拉贾斯坦邦帕洛迪的51°C(124°F)。[76]最低气温是查谟和克什米尔邦德拉斯的-60°C(-76°F)。[77]
地质
印度的地质特征可根据其形成年代进行分类如下:[78]前寒武纪形成的卡达帕县和温迪亚山脉地层,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各邦。这一时期的一小部分分布在印度西部和中部。.[78]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和泥盆纪的古生代地层在喀什米尔和喜马偕尔邦的西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出现。.[78]中生代的德干玄武岩地层遍布德干高原北部大部分地区,被认为是地表火山活动的结果。.[78]暗色岩土壤呈黑色,有利于农业。石炭纪、二叠纪和三叠纪地质在可在西喜马拉雅山脉看到。侏罗纪地质上可在西喜马拉雅山脉和拉贾斯坦邦看到。
曼尼普尔邦、那加兰邦和阿鲁纳查邦的部分地区,以及喜马拉雅山脉沿线,可见到第三纪地层的踪迹。印度中部的温迪亚山脉和印度河-恒河平原的部分地区则可见白垩纪地层。讷尔默达河沿岸的温迪亚山脉和萨特普拉山脉地区保存有冈瓦纳大陆的地质记录。西喜马拉雅山脉和阿萨姆邦则保存始新世的地质记录。刻赤地区和阿萨姆邦则可发现渐新世的地质记录。更新世在地质上可在印度中部发现。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被认为是在这时期由火山形成。[78]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澳洲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及变形作用的结果。这两个板块持续的挤压碰撞,导致喜马拉雅山脉每年以平均约一公分的速度持续隆升。
印度的土壤可分为八类:冲积土、黑土、红土、红壤土、森林土、干旱和沙漠土、盐碱土以及泥炭和有机土。[79][80]冲积土在印度的占比最大,占总土地面积的80%,[80]源于河流携带的淤泥沉积,分布在从旁遮普邦到阿萨姆邦山谷的大北方平原。[80]冲积土通常肥沃,但缺乏氮,而往往富含磷。[80]
印度国家灾害管理局表示,印度陆地中有60%易发地震,8%易受到飓风的威胁。
黑土主要形成于德干高原的玄武岩熔岩之上,尤其在马哈拉什特拉邦、古吉拉特邦和中央邦等地分布广泛。[72]其中的高黏土含量让其有优异的保水能力。[80]红土分布在淡米尔那都邦、卡纳塔卡邦高原、安德拉邦高原、乔塔纳格布尔高原和阿拉瓦利岭。[72]这类土壤缺乏氮、磷和腐殖质。[80][72]红壤土主要形成于高降雨量的热带地区。丰沛的雨水会淋溶土壤表层的可溶性矿物质及养分,造成土壤酸化。此类土壤常见于西高止山脉、东高止山脉以及印度东北部各邦的丘陵地带,这些区域皆属多雨环境。森林土则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西高止山脉和东高止山脉的山坡及丘陵地,富含有机质,特别是分解的枯枝落叶等腐殖质。
克拉通
克拉通是一种特殊的大陆地壳,由称为地台的顶层和称为基底的较老地层组成。地盾是克拉通中基底岩石出露地表的区域,这些区域的地质年代较为古老且构造稳定,鲜少受到板块运动的影响。。[81][82]
印度克拉通可区分为以下5个主要的次克拉通单元:
- 阿拉瓦利克拉通: 西印度古老地块,涵盖拉贾斯坦邦及哈里亚纳邦部分地区,由梅瓦尔克拉通(Mewar Craton)及马尔瓦尔克拉通(Marwar Craton)组成,含石英岩、大理石、泥质结构及杂砂岩等。
- 邦德尔坎德克拉通(Bundelkand Craton): 位于印度中部,构成摩腊婆高原基底,面积约26,000平方公里,地质构造与阿拉瓦利克拉通相似,推测早期曾与之相连,后因地质作用分离,受讷尔默达河及萨特普拉山脉影响。
- 达瓦尔克拉通: 南印度重要地块,年龄介于34亿至26亿年,以花岗岩-绿岩地体为特征,涵盖卡纳塔卡邦及邻近区域,构成德干高原南端,于1886年被划分为东西两卡拉通。
- 辛格布姆克拉通(Singhbhum Craton): 位于印度东部,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主要涵盖贾坎德邦及周边地区,北邻乔塔纳格浦尔高原,东南接东高止山脉,地质组成复杂,蕴藏丰富矿产资源。
- 巴斯塔克拉通(Bastar Craton): 位于印度中部,主要涵盖恰蒂斯加尔邦,构成乔塔纳格浦高原的基础,由古老的片麻岩组成,地质年代久远,受戈达瓦里河、讷尔默达河及默哈讷迪河等的裂谷影响。
参见
参考文献
- ^ India. The World Factbook. CIA. 2008-01-24 [2008-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 ^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DEPARTMENT OF BORDER MANAGEMENT).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DEPARTMENT OF BORDER MANAGEMENT). [2008-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9).
- ^ India Yearbook, p. 1
- ^ Indi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2-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8). Total area includes disputed territories not under Indian control.
- ^ India at a Glance: Area.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Government of India. 2001 [2020-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31).
- ^ Jammu and Kashmir - CIA (PDF).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02 [2020-09-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6-30).
- ^ 7.0 7.1 7.2 7.3 7.4 7.5 7.6 Annual Report 2016-17,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PDF). [2018-03-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3-07).
- ^ Manorama Yearbook 2006 (India – The Country). Manorama Year Book (Malayala Manorama). 2006: 515. ISSN 0542-5778.
- ^ Territorial extent of India's waters.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 and Indian MaritimeLegislation. 2005-04-30 [2006-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 ^ Zhu, Bin; et al. Age of Initiation of the India-Asia Collision in the East-Central Himalaya (PDF).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Atmospheric Sciences, University at Albany. : 281 [2008-11-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12-17).
- ^ 11.0 11.1 Kind, Rainer. The Fastest Continent: India's truncated lithospheric roots. Helmholtz Association of German Research Centres. September 2007.
- ^ DelhiAugust 5. States and Union Territories. Know India Programme. [2020-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August 2017) (英语).
- ^ http://mha.nic.in/sites/upload_files/mha/files/BM_MAN-IN-PAKS-060513.pdf[永久失效链接]
- ^ http://mha.nic.in/sites/upload_files/mha/files/BM_MAN-IN-BANG-270813.pdf[永久失效链接]
- ^ Naunidhi Kaur. The Nowhere People. Frontline Magazine, the Hindu. June 2002, 19 (12) [2008-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8.
- ^ India, Bangladesh ratify historic land deal, Narendra Modi announces new $2 billion line of credit to Dhaka. The Times of India. 201-06-06 [2016-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 ^ Daniyal, Shoaib. India-Bangla land swap: was the world's strangest border created by a game of chess?. Scroll.in. 2015-05-08 [2016-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9).
- ^ Another Chinese intrusion in Sikkim. Oneindia.in. 2012-06-19 [2008-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8).
- ^ http://mha.nic.in/sites/upload_files/mha/files/Indo-Myanmar-1011.pdf[永久失效链接]
- ^ http://mha.nic.in/sites/upload_files/mha/files/Indo-Bhutan-1011.pdf[永久失效链接]
- ^ http://mha.nic.in/sites/upload_files/mha/files/Indo-Nepal-270813.pdf[永久失效链接]
- ^ Baker, Kathleen M.; Chapman, Graham P., The Changing Geography of Asia, Routledge: 10–, 11 March 2002, ISBN 978-1-134-93384-6,
This greater India is well defined in terms of topography; it is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hemmed in by the Himalayas on the north, the Hindu Khush in the west and the Arakanese in the east.
- ^ Measurements are from recent imagery, generally supplemented with Russian 1:200,000 scale topographic mapping as well as Jerzy Wala, Orographical Sketch Map: Karakoram: Sheets 1 & 2, Swiss Foundation for Alpine Research, Zurich, 1990.
- ^ Physical divisions (PDF).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4-12-12).
- ^ Dale Hoiberg; Indu Ramchandani. Students' Britannica India. Popular Prakashan. 2000: 92–93. ISBN 978-0-85229-760-5.
- ^ 26.0 26.1 Manorama Yearbook 2006 (India – The Country). Manorama Year Book (Malayala Manorama). 2006: 516. ISSN 0542-5778.
- ^ Ghati meaning, Hindi-English Collins dictionary.
- ^ Navneet Marathi English Dictionary. Mumbai 400028: Navneet Publications (India) Limited.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4).
- ^ 29.0 29.1 The Eastern Coastal Plain. Rainwaterharvesting.org. [2008-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6).
- ^ Western Ghats. [2023-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4).
- ^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Manorama Yearbook 2006 (India – The Country). : 517.
- ^ Clayton, Pamela. Introduction. Literacy in Kerala (Hindimetyari). November 2006 [2018-11-22]. ISBN 0-86389-068-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3).
- ^ Myers, Norman; Mittermeier, Russell A.; Mittermeier, Cristina G.; Da Fonseca, Gustavo A. B.; Kent, Jennifer. Biodiversity hotspots for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Nature. 2000, 403 (6772): 853–858. Bibcode:2000Natur.403..853M. PMID 10706275. S2CID 4414279. doi:10.1038/35002501.
- ^ UN designates Western Ghats as world heritage site. The Times of India. 2012-07-02 [2012-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31).
- ^ Pullaiah, Thammineni; D.Muralidhara Rao. Preface. Flora of Eastern Ghats: Hill ranges of south east India 1. Daya Books. 2002: 1. ISBN 81-87498-49-8.
- ^ Geography Now! India. Youtub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1).
- ^ The World's Largest Desert. geology.com. [2011-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7).
- ^ Thar Desert.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1-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2).
- ^ Kaul, R.N. Afforestation in Arid zones. N.V. Publishers, The Hague. 1970.
- ^ Preliminary Earthquake Report. USGS Earthquake Hazards Program. [2007-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20).
- ^ Brijesh Gulati. Earthquake Risk Assessment of Buildings: Applicability of HAZUS in Dehradun, India (PDF) (学位论文).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Geo-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arth Observation. January 2006 [2023-03-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5-24).
- ^ Manorama Yearbook 2006 (India – The Country). : 519.
- ^ 43.0 43.1 National Portal of India: Know India: State of UTs. Government of India. [2008-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9).
- ^ Majuli, River Island. Largest river island. Guinness World Records. [2016-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 ^ Eckstein, David; Künzel, Vera; Schäfer, Laura. Global Climate Risk Index 2021 (PDF). GermanWatch.org. January 2021.
- ^ How climate change hits India's poor. BBC News. 2007-02-01 [2021-06-10] (英国英语).
- ^ Warmer Tibet can see Brahmaputra flood Assam | India News - Times of India. The Times of India. 2007-02-03 [2021-03-11] (英语).
- ^ Sharma, Vibha. Average temperature over India projected to rise by 4.4 degrees Celsius: Govt report on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in country. Tribune India. 2020-06-15 [2020-11-30].
- ^ Gupta, Vivek; Jain, Manoj Kumar. Investigation of multi-model spatiotemporal mesoscale drought projections over India under climate change scenario.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8, 567: 489–509. Bibcode:2018JHyd..567..489G. ISSN 0022-1694. S2CID 135053362. doi:10.1016/j.jhydrol.2018.10.012.
- ^ Normile, D. GLOBAL WARMING:Some Coral Bouncing Back From El Niño. Science. 2000-05-12, 288 (5468): 941a–942. PMID 10841705. S2CID 128503395. doi:10.1126/science.288.5468.941a.
- ^ Aggarwal, D., Lal, M. Vulnerability of the Indian Coastline to Sea Level Rise (SURVAS Flood Hazard Research Centre)
- ^ 52.0 52.1 Introduction to Inland Water Transport. Government of India. [2008-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9).
- ^ 53.0 53.1 53.2 53.3 Manorama Yearbook 2006 (India – The Country). : 518.
- ^ Elhance, Arun P. Hydropolitics in the Third World: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in international river basins. U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1999: 156–158. ISBN 978-1-878379-91-7.
- ^ Brahmaputra River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01-25.,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 ^ Drainage System of India. SpicyIP. 2023-08-16 [2024-12-17].
The Bay of Bengal receives 90% of India’s total surface water, while the Arabian Sea receives the remaining 10%.
- ^ 57.0 57.1 Manorama Yearbook 2006 (India – Environment). : 580.
- ^ India Yearbook, p. 306
- ^ India Yearbook, p. 309
- ^ World Wildlife Fund (编). Rann of Kutch. WildWorld Ecoregion Profile.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2001 [19 Nov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8).
- ^ India outranks US, China with world's highest net cropland area. [201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8).
- ^ Global map of irrigated areas: India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20-10-23. FAO-United Nations and Bonn University, Germany (2013)
- ^ Agricultural irrigated land (% of total agricultural land) The World Bank (2013)
- ^ Economic Times: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India's rain-dependent agricultural land
- ^ 65.0 65.1 65.2 65.3 India's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s Mineral Production. Ministry of Mines, Government of India. [2008-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December 2008).
- ^ 66.0 66.1 66.2 Energy profile of India. Encyclopedia of Earth. [2008-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8).
- ^ India. CIA Factbook. [2007-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8).
- ^ Information and Issue Briefs – Thorium. 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 [2006-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07).
- ^ Death of the Kolar Gold Fields. Rediff.com. [2008-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0).
- ^ Water profile of India. Encyclopedia of Earth. [2008-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8).
- ^ 71.0 71.1 Jain, J.K.; Farmer, B. H.; Rush, H.; West, H. W.; Allan, J. A.; Dasgupta, B.; Boon, W. H. India's Underground Water Resource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May 1977, 278 (962): 507–22. Bibcode:1977RSPTB.278..507J. doi:10.1098/rstb.1977.0058 .
- ^ 72.0 72.1 72.2 72.3 Krishi World website. Krishiworld.com. [2007-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09).
- ^ Chandrasekharam, D. Geothermal Energy Resources of India.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ombay. [2008-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7).
- ^ Peel, M. C. and Finlayson, B. L. and McMahon, T. A. Updated world map of the Köppen–Geiger climate classification. Hydrol. Earth Syst. Sci. 2007, 11 (5): 1633–1644. Bibcode:2007HESS...11.1633P. ISSN 1027-5606. doi:10.5194/hess-11-1633-2007 . (direct: Final Revised Paper)
- ^ Climate Change: Myths and Realities. Jeevananda Reddy. : 65. GGKEY:WDFHBL1XHK3.
- ^ India sets new heat record as temperatures soar. Channel NewsAsia. [2016-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1).
- ^ Binayak, Poonam. Dras: The World's Second Coldest Inhabited Place. Culture Trip. 2017-08-30 [2020-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 ^ 78.0 78.1 78.2 78.3 78.4 Manorama Yearbook 2006 (India – Geology). : 521.
- ^ India Agronet – Soil Management. Indiagronet.com. [2007-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25).
-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Fertilizer use by crop in India. U.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200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05).
- ^ Cratons of India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21-09-12..
- ^ Cratons of India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9-01-16., lyellcollection.org.
参考书目
- India Yearbook 2007. Publications Division,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 Broadcasting, Govt. Of India. 2007. ISBN 978-81-230-1423-4.==延伸阅读==
- Singh, R.L. India A Regional Geography. Nation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India. 1971 [2021-07-17]. ISBN 978-818527318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9).
- Nag, Prithvish; Sengupta, Smita. Geography of India. Concept Publishing Co. 1992. ISBN 978-8170223849.
- Spate, O.H.K.; Learmonth, A.T.A. India and Pakistan: A General and Regional Geography. Methuen Publishing Ltd. 1967. ISBN 978-1138290723.
- Pal, Saroj K. Physical Geography of India: A Study in Regional Earth Sciences. Sangam Books Ltd. 1998. ISBN 978-0863117510.
- Kale, Vishwas S. Landscapes and Landforms of India (World Geomorphological Landscapes). Springer. 2014. ISBN 978-9402400298.
- Sanyal, Sanjeev. The Incredible History of India's Geography. Penguin Books Ltd. 2015. ISBN 978-0143333661.
- Balfour, E. Encyclopaedia Asiatica: Comprising Indian Subcontinent, Eastern and Southern Asia. Cosmo Publications. 1976. ISBN 81-7020-325-2.
- Allaby, M. Floods. Facts on File. 1998. ISBN 0-8160-3520-2.
- Nash, JM. El Niño: Unlocking the Secrets of the Master Weather Maker. Warner. 2002. ISBN 0-446-52481-6.
- Land and Natural Resources. Terrain. [2005-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22).
Template:Geography of India by state or territory Template:Geography of India
南亚地理 | |
---|---|
喜马拉雅山 | 西高止山 | 东高止山 | 阿拉瓦利岭 | 尼尔基里山脉 | 温迪亚山脉 | 萨特普拉山脉 | 格罗山脉 | 西瓦利克山脉 | 卡西山地 | 安纳马莱山地 | 豆蔻山地 | 苏莱曼山脉 | 喀喇昆仑山 | 兴都库什山 | 吉大港山区 | 德干高原 | 塔尔沙漠 | 玛克兰海岸 | 焦达讷格布尔高原 | 那加山脉 | 迈索尔高原 | |
中央平原 | 印度河三角洲 | 恒河盆地 | 恒河三角洲 | 马尔代夫珊瑚礁 | 科罗曼德尔海岸 | 康坎平原 | 拉克沙群岛 | 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 | 孙德尔本斯 | 喀奇湿地 | |
主要地区 | 印度 | 巴基斯坦 | 尼泊尔 | 不丹 | 斯里兰卡 | 孟加拉国 | 马尔代夫 |
Template:Geography of Asia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註">
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