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名 (佛教)

宗教术语

假名梵语prajñapti巴利语pabbatti),音译为波罗摄提,或摄提,又意译为假、假立、假安立、假施设、虚假、假名字、施设、施设假名、立名、言说,佛教术语,在般若经传统中广泛被使用。

概论

梵语prajñapti,字面原义为教说、说明、报导、训示、约定、同意、预约、指派、协定等意思。它的字根来自jña,意为认识、认知。词头pra,意为在……之前。从字根上来说,梵语prajñapti就是指进行认识认知之前所需要的工具与过程。

最早在先上座部的《施设论》和赤铜鍱部的《人施设论》中使用,大众部中的说假部,又名分别说部、施设部,就是以假名说为立宗来源。在部派佛教时期,有相待假、相续假与因成假三种。

佛教将世间法分为名、色二者,是世间的物质,世间有情经五阴来识别色法[1],以世间语言为物质对象命名,就称为梵语prajñapti,也就是施设之意。人类意识以名法为思考对象(对境),但名法本身是虚假不实,所以称为假法、假有。为了强调施设本身是虚假不实,所以汉地译经,为它冠上假字,称为假名、假施设。

大乘佛教中,般若经提出名假、受假、法假三者[2]。在各个译本中,汉地译师分别将其译为“名假、受假、教授假”、“名假、受假、方便假”、“字法、合法、权法”等。

注释

  1. ^ 《成实论》卷11:“问曰:何谓假名?答曰:因诸阴所有分别,如因五阴说有人,因色香味触说有瓶等。”
  2.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名假施设、受假施设、法假施设,如是应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