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净观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0年9月18日)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
不净观(梵语:aśubhapratyavekṣā、asubhabhāvanā、aśubhasaṃjñā,巴利语:asubhabhāvanā、asubhasaññā),另外译不净想,又称不净业处,厌作意(巴利语:Paṭikkūla-manasikāra)或厌恶作意,佛教术语,为一种修行禅定的调伏心智的方法。他们会借由观想人类身体的组成,以及人体在过世之后,成为尸体,并逐渐毁败的过程,被认为是对治欲界贪欲特别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五停心观之一。
概论
在梵文中,śubhā为洁净或美好之意,加上否定词头a-,形成aśubhā,意为不洁净、不美好,含有厌恶之意。以不净的身体作为观想对象,在心中以意念形成影像(想),将思想集中于这个影像之上(系念),进行禅修,以进入三摩地中,这种修行法称为不净观[1]。在不净观的过程里,需要产生厌恶的心理(作意),以对治对于身体的贪欲,所以这种修行法,又被称为厌作意[2],或厌恶作意。
不净观并不是由佛教发明,而是源于印度沙门传统[3]。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教授了许多种不同的禅修方法,不净观是其中之一[4],被认为特别可以对治五盖中的贪欲[5][6],也有助于七觉分的修行[7]。僧团中因修行不净观,产生了不良影响,造成自杀等事件,释迦牟尼改而教授了安那般那念[8],并于不杀生戒中禁止自杀、劝死、赞死[9]。
不净观仍然受到僧团的重视,被认为是二甘露门之一[10],也被列入五停心观。有鉴于其缺点,对于修行不净观的方法,也作了修正,如先修行安那般那念,再修行不净观[11];界分别观也采用相同的观想方式,但不强调厌恶作意;在白骨观中,最后阶段,由不净观转为净观。
修行方式
在《中阿含经》,不净观被列为四念处中的身念处[12],又分成观察自身(身至念),以及观察死亡过程(墓园九观)两者。由墓园九观,又发展出白骨观。
据《俱舍论》卷二十二、《大智度论》卷十九等载,修此禅观以对治贪爱色身及欲界男女欲贪为目的。方法是在禅定中观想自身与他身污秽不净:
- 观自身不净:观身死、尸发胀、变青瘀、脓烂、腐朽、虫吃、骨锁等;
- 观他身不净:观种子不净(以过去惑业为因,以父母精血为种)、住处不净(住母胎)、自相不净(身具九孔,有唾涕大小便等)、自体不净(由三十二种不净物组成身体)、终竟不净(身死后或土埋成土,或虫吃成粪,或火烧成灰)。修此禅观以消除对人生的贪恋,坚定出世修行的决心。
观自身
如同以意念进行人体解剖,修行者以组成自己身体的器官、体液、填充物等为观想对象。根据经典,区分为《南传大藏经》的三十一物[13],汉传《杂阿含经》[14]及《中阿含经》[12][15]的三十二物,以及《大般若经》[16]及《大毗婆沙论》的三十六物[17]。汉传佛教所传,主要为观三十六物,南传佛教的传承则为三十二身份。
观他身
在墓园、森林或街道,观察尸体的腐败与分解过程。在禅修时,忆想起尸体的影像,以此进行禅修[18]。
观入胎
观想从精卵结合开始,身体的发育过程[19]。
经典
参考条目
参考文献
- ^ 印顺《华雨集》第五册〈印顺导师访问记〉:“佛法中,如念佛、念法、念僧等是念,“数息观”是‘安那般那念’,就是念出入息;不净观也是‘念不净’。心要安在所念上,不让它跑掉,如念佛的,心不离于佛这一念。能系念不忘,其他的杂念事自然就没有了。”
- ^ 玄奘译《入阿毘达磨论》卷上:“厌谓厌患,于流转品,见过失,已令心厌离,随顺离染。心有此故,厌恶生死,与此相应名厌作意。”
- ^ 《大毘婆沙论》卷26:“以持息念,唯内道起,不共外道,由此速能引四念住,是故说。若不净观,外道亦起,不能速疾引四念住,是故不说。”
- ^ 《雜阿含經》第1165經. [2024-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5).
此身从足至顶,骨干肉涂,覆以薄皮,种种不净充满其中;周遍观察,发、毛、爪、齿、尘垢、流涎、皮、肉、白骨、筋、脉、心、肝、肺、脾、肾、肠、肚、生藏、熟藏、胞、泪、汗、涕、沫、肪、脂、髓、痰、癊、脓、血、脑、汁、屎、尿。
- ^ 《杂阿含经》卷27〈715经〉:“贪欲盖以何为食?谓:触相,于彼不正思惟,未起贪欲令起,已起贪欲能令增广,是名欲爱盖之食。……何等为贪欲盖不食?谓:不净观于彼思惟,未起贪欲盖不起,已起贪欲盖令断,是名贪欲盖不食。”
《杂阿含经》卷29〈815经〉:“有比丘修不净观,断贪欲,修慈心,断瞋恚,修无常想,断我慢,修安那般那念,断觉想。” - ^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566卷:“断此烦恼应知对治:贪增上者,修不净观,具足观身三十六物;瞋增上者,修慈悲观;痴增上者,修缘起观。”
- ^ 《杂阿含经》卷27〈741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不净观,多修习已,当得大果大福利。云何修不净观?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不净观俱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 ^ 《杂阿含经》卷29〈809经〉:“时,诸比丘,修不净观已,极厌患身,或以刀自杀,或服毒药,或绳自绞,投岩自杀,或令余比丘杀。有异比丘,极生厌患恶露不净,至鹿林梵志子所,语鹿林梵志子言:贤首!汝能杀我者,衣钵属汝。……时,鹿林梵志子,即以利刀,杀彼比丘,次第乃至,杀六十人。尔时,世尊至十五日说戒时,于众僧前坐,告尊者阿难:‘何因何缘,诸比丘,转少、转减、转尽?’阿难白佛言:‘世尊为诸比丘说修不净观,赞叹不净观。诸比丘修不净观已,极厌患身,广说乃至,杀六十比丘。……唯愿,世尊!更说余法,令诸比丘闻已,勤修智慧,乐受正法,乐住正法。’佛告阿难:‘是故,我今次第说,住微细住,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未起尘,能令休息。……谓安那般那念住。’阿难白佛:‘云何修习安那般那念住,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能令休息?’佛告阿难:‘若比丘,依止聚落,如前广说,乃至如灭出息念而学。’”
- ^ 《善见律毘婆沙》:“尔时,世尊,以阿那波那念,教诸比丘,因诸比丘观不净,而自共相杀。因此故,集诸众僧,集已,世尊诃责众僧:‘汝等比丘,何以自共相杀?赁鹿杖沙门,复杀诸比丘?’如来诃责已,而为诸比丘,结第三波罗夷:若比丘,故断人命,如是为初,……次至随结,赞死、教死为初。”
- ^ 玄奘译《阿毗达摩俱舍论》卷22:“正入修门要者有二:一、不净观,二、持息念。”
- ^ 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48:“众生多著贪欲,取净相;瞋恚、邪见不尔故,是以先治贪欲,观不净。……以是故,说安那波那十六分以防觉观。……身既安详,心无错乱,然后行不净观,安隐牢固。若先行不净观,狂心错乱故,不净反作净相。佛法中,此二法名甘露初门。”
- ^ 12.0 12.1 《中阿含经》卷20〈81经〉:“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谓此身中有发、毛、爪、齿、麁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小便。犹以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悉见分明,谓稻、粟种、大麦、小麦、大小麻豆、菘菁芥子。如是比丘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谓此身中有发、毛、爪、齿、麁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小便。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 ^ 《大念处经》:“复次,诸比丘!比丘思惟此身,自足底而上、由头发而下,皮所覆包,遍满不净,思惟:于此身有发、毛、 爪、齿、 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膜、 脾、肺、 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胆汁、痰、 脓、 血、汗、 脂肪、泪、皮脂、唾、涕、关节液、尿。诸比丘!犹如两端开口之粮袋,装入种种谷物,诸如:稻、米、 绿豆、豌豆、芝麻、精米。视力佳者, 解开粮袋,观察分辨:此是稻、此是米、此是绿豆、此是豌豆、此是芝麻、此是精米。如 此,诸比丘!比丘思惟此身,自足底而上、由头发而下,皮所覆包,遍满不净,思惟:于此身有发、毛、 爪、齿、 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胆汁、痰、脓、 血、汗、脂肪、泪、皮脂、唾、涕、关节液、尿。如是,比丘安住于身,观照内身;安住于身,观照外身;安住于身,观照内外身。安住于身,随观生法;安住于身,随观灭法;安住于身,随观生灭法。于是“有身” 之念现起,唯有正念与觉照,无所依而住,不再贪著世间之任何事物。诸比丘!此即 比丘安住于身,循身观察。”
- ^ 《杂阿含经》卷43〈1165经〉:“如世尊说,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为比丘说:‘此身从足至顶,骨干肉涂,覆以薄皮,种种不净充满其中;周遍观察,发、毛、爪、齿、尘垢、流唌、皮、肉、白骨、筋、脉、心、肝、肺、脾、肾、肠、肚、生藏、熟藏、胞、泪、汗、涕、沫、肪、脂、髓、痰、癊、脓、血、脑、汁、屎、溺。’”
- ^ 《中阿含经》卷24〈98经〉〈念处经〉:“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麤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小便。犹如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悉见分明,谓稻、粟种、蔓菁、芥子。如是比丘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麤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小便。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 ^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3:“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审观自身,如实念知从足至顶种种不净充满其中,外为薄皮之所缠裹,所谓唯有发毛爪齿、皮革血肉、筋脉骨髓、心肝肺肾、脾胆胞胃、大肠小肠、屎尿洟唾、涎泪垢汗、痰脓肪[月*册]、脑膜𦞲聍,如是不净充满身中。如有农夫或诸长者,仓中盛满种种杂谷,所谓稻、麻、粟、豆、麦等,有明目者开仓睹之,即如实知其中唯有稻、麻、粟等种种杂谷。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审观自身,如实念知从足至顶,唯有种种不净臭物充满其中亦复如是,谁有智者宝玩此身?唯诸愚夫迷谬耽著!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具念正知,为欲调伏世贪忧故。”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14:“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审观自身,从足至顶种种不净充满其中,外为薄皮之所缠裹,所谓此身唯有种种发毛爪齿、皮革血肉、筋脉骨髓、心肝肺肾、脾胆胞胃、大肠小肠、屎尿涕唾、涎泪垢汗(别本有作“污”者)、痰(别本有作“淡”者)脓肪[月+册]、脑膜[目+蚩]聍,如是不净充满身中。如有农夫或诸长者,仓中盛满种种杂谷,所谓稻、麻、粟、豆、麦等,有明目者开仓睹之,能如实知其中唯有稻、麻、粟等种种杂谷。是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审观自身,从足至顶不净充满不可贪乐。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正知具念,调伏贪忧。” - ^ 《大智度论》卷48:“又此身从足至发,从发至足,周匝薄皮;反复思惟,无一净处。发毛等乃至脑膜,略说则三十六,广说则众多。”
- ^ 《中阿含经》卷34〈139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年少比丘始成就戒,当以数数诣息止道观相,骨相、青相、腐相、食相、骨鏁相。彼善受善持此相已,还至住处,澡洗手足,敷尼师檀,在于床上结加趺坐,即念此相,骨相、青相、腐相、食相、骨鏁相。所以者何?若彼比丘修习此相,速除心中欲恚之病。’于是,世尊说此颂曰:‘……如是行精懃,常念不净想,永断淫怒痴,除一切无明,兴起清净明,比丘得苦边。’”
-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入母胎经》:“时佛世尊,见众坐定,告难陀曰:我有法要,初中后善,……所谓《入母胎经》。……难陀!应知此身, 恒是一切不净窟宅,体非常住,是愚痴物,诱诳迷人。此身以骨,而作机关;筋脉相连,通诸孔穴;脂肉骨髓,共相缠缚;以皮覆上,不见其过。于热窟中,不净充满,发、毛、爪、齿,分位差别,执我、我所故,恒被拘牵,不得自在。常出涕唾,秽污流汗,黄水痰癊,烂坏脂腻;肾、胆、肝、肺、大肠、小肠,屎尿可恶。及诸虫类,周遍充满,上下诸孔,常流臭秽,生熟二藏,盖以薄皮,是谓行厕。汝应观察,凡食啖时,牙齿咀嚼,湿以涎唾,咽入喉中,髓脑相和,流津腹内,如犬咬枯骨,妄生美想,食至脐间,呕逆覆上,还复却咽。”“生七日己,身内即有八万户虫,纵横啖食。难陀!有一户虫,名曰食发,依发根住,常食其发。有二户虫,……依头而住,常食其头。有一户虫,……依眼而住,常食于眼。有四户虫,……依脑而住,常食于脑。有一户虫,……依耳食耳。有一户虫,……依鼻食鼻。有二户虫,……依唇食唇。有一户虫,……依齿食齿。有一户虫,……依齿根,食齿根。有一户虫,……依舌食舌。依一户虫,……依舌根,食舌根。有一户虫,……依腭食腭。复有二户虫,……依手掌,食手掌。有二户虫,……依腕食腕。有二户虫,……依臂食臂。有二户虫,……依喉食喉。有二户虫,……依胸食胸。有二户虫,……依肉食肉。有二户虫,……依血食血。有二户虫,……依筋食筋。有二户虫,……依脊食脊。有二户虫,……依脂食脂。有一户虫,……依黄食黄。有一户虫,……依肾食肾。有一户虫,……依腰食腰。有一户虫,……有脾食脾。有四户虫,……依肠食肠。有五户虫,……依右胁,食其胁。复有五虫,……依左胁,食其胁。复有四虫,……依骨食骨。有四户虫,……依脉食脉。有四户虫,……依生藏,食生藏。有二户虫,……依熟藏,食熟藏。有四户虫,……依小便道,食尿而住。有四户虫,……依大便道,食粪而住。有二户虫,……依髀食髀。有二户虫,……依膝食膝。有一户虫,……依胫食胫。有一户虫,……依脚食脚。难陀!如此之身,甚可厌患,如斯色类,常有八万户虫,日夜啖食,由此令身热恼,羸瘦疲困饥渴。”
- ^
《禅秘要法经》:“佛告迦𫄨罗难陀:……沙门法者,应当静处,敷尼师坛,结跏趺坐,齐整衣服,正身端坐,偏袒右肩,左手著右手上,闭目,以舌拄腭,定心令住,不使分散。
- 先当系念,著左脚大指上,谛观指半节,作泡起想。谛观极使明了,然后作泡溃想。见指半节,极令白净,如有白光。见此事已,次观一节,令肉劈去,见指一节,极令明了,如有白光。佛告迦𫄨罗难陀:如是名系念法。……
- 观一节已,次观二节,……次观三节,……心渐广大,当观五节。见脚五节,如有白光,白骨分明。如是系心,谛观五节,不令驰散,心若驰散,摄令使还。如前念半节,念想成时,举身煖煴,心下热,得此想时,名系心住。
- 心既住已,复当起想,令足趺肉,两向披,见足趺骨,极令了了,见足趺骨,白如珂雪。此想成已,次观踝骨,……次观胫骨,……次观膝骨,……次观𣎑骨,……次观胁骨,……乃至见于脊骨,……次观肩骨,……从肩至肘,从肘至腕,从腕至掌,从掌至指端,皆令肉两向披,见半身白骨。
- 见半身白骨已,次观头皮。见头皮已,次观薄皮,……次观膜,……次观脑,……次观肪,……次观咽喉,……次观肺腧。观肺腧已,见心、肺、肝、大肠、小肠、脾、肾、生藏、熟藏。
- 四十户虫,在生藏中,户领八十亿小虫。一一虫,从诸脉生,孚乳产生,凡有三亿,口含生藏。一一虫,有四十九头,其头尾细,犹如针锋。此诸虫等,二十户是火虫,从火精生,二十户是风虫,从风气起。是诸虫等,出入诸脉,游戏自在,火虫动风,风虫动火,更相呼吸,以熟生藏,上下往复,凡有七反。此诸虫等,各有七眼,眼皆出火,复有七身,吸火动身,以熟生藏。生藏熟已,各复还走,入诸脉中。
- 复有四十户虫,户领三亿小虫,身赤如火,虫有十二头,头有四口,口含熟藏,脉间流血,皆观令见。见此事已,又见诸虫,从咽喉出。
- 又观小肠、肝、肺、脾、肾,皆令流注入大肠中,从咽喉出,堕于前地。此想成已,即见前地,屎、尿、臭处,及诸蛔虫,更相缠缚,诸虫口中,流出脓血,不净盈满。
- 此想成已,自见己身,如白雪人,节节相拄。……自见己身,骨上生皮,皮悉褫落,聚在前地,……又渐增长,犹如大山,而有诸虫,唼食此山,流出脓血,有无数虫,游走脓里。复见皮山,渐渐烂坏,唯有少在,诸虫竞食。
- 有四夜叉,忽从地出,眼中出火,舌如毒蛇,而有六头,头各异相,……又其两手,犹如猿猴,其十指端,一一皆有四头毒蛇,……又其左脚,似鸠槃荼鬼,右脚似于毘舍阇鬼,现丑恶形,甚可怖畏。时四夜叉,一一荷负九种死尸,随次行列,住行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