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立博物馆
31°18′39″N 121°31′25″E / 31.31083°N 121.52361°E
上海市立博物馆 | |
---|---|
概要 | |
类型 | 博物馆 |
建筑风格 | 中国传统主义风格 |
所属国家/地区 | 中国 |
行政区 | 上海 |
坐标 | 31°18′39″N 121°31′25″E / 31.310833°N 121.523611°E |
起造 | 1934年 |
竣工日 | 1936年3月 |
托建方 | 张裕泰和记营造厂 |
所有者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设计与建造 | |
建筑师 | 董大酉、王华彬 |
地图 | |
“大上海计划”公共建筑群 旧上海市博物馆 | |
---|---|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上海市杨浦区 |
分类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时代 | 1936年 |
编号 | 8-86 |
认定时间 | 2014年4月4日 |
上海市立博物馆 | |
---|---|
位置 | 上海市杨浦区 |
建成时间 | 1936年 |
评定时间 | 1994年 |
参考编码 | 2-12 |
上海市立博物馆,初名上海市博物馆,创建于1933年,1937年1月正式开馆。馆址初设江湾市中心市政广场东侧府前左路(今长海路)[1],后因战事停馆八年。1946年,在虹口四川北路1844号三楼复馆,同时更名为上海市立博物馆。1949年6月,更名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后并入上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
历史
筹备与开放
在上海市博物馆成立以前,上海共有公共文物博览机构两家,即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和天主教背景的震旦博物院。1929年7月,上海特别市召开第123次市府会议,通过《大上海计划》,其中将上海市博物馆列入计划。1933年9月,上海市政府宣布成立“上海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筹备委员会”。翌年7月,上海市政府发行市政公债,总计国币350万元,并规定其中30万元用于上海市博物馆的修建。从用于施行大上海计划而发行的市政公债中拨出法币30万元作为博物馆筹办经费。1935年3月,上海市博物馆临时董事会成立,叶恭绰担任董事长,程演生出任副董事长。11月,临时董事会设立博物馆筹备处,由李大超任主任,胡肇椿担任副主任。经过一年筹备,第二年三月,市政府将原临时董事会改组为上海市博物馆董事会,同时宣布筹备处结束。原筹备处副主任胡肇椿出任馆长[1]。1937年1月10日,上海市博物馆开始试运营。
复馆与合并
淞沪会战开始后,上海市博物馆因为地处战区,遭到炮火严重损坏不得不闭馆,馆藏文物被迅速转移到租界内,后转存震旦大学图书馆。二战胜利后,1945年11月,上海市博物馆组成复馆筹备委员会,并归由上海市教育局管理。复馆筹备处于第二年1月设立,由杨宽担任主任。复馆筹备处成立后,曾试图搬回原址,但因馆舍已遭破坏,在经费吃紧的情况下,不得不另觅新址。同年,筹备处寻得虹口四川北路1844号三楼,作为市博的新址,并于当年开馆,同时更名为“上海市立博物馆”,由杨宽任馆长[1]。
1949年上海政权易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于当年6月接管上海市立博物馆,并将其更名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1951年11月,市博被并入上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馆藏文物同时交予上博筹委会[1]。
江湾馆舍
上海市立博物馆大楼,坐东朝西,于1936年落成。由著名设计师董大酉、王华彬设计,占地17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430平方米。主体布局和外观样式与上海市立图书馆相同,平面呈“工”形,唯中央门楼和部分细节与图书馆不同。中央门楼仿北京鼓楼,歇山重檐顶,敷黄色琉璃瓦。馆舍仿城墙样式,馆舍外墙高10.5米,中央门楼最高处距地面24米。大楼普遍高两层,只有左右向前、后延伸的房屋改用单层。外墙采用大型人造石堆砌,主体以钢筋混凝土为主。
博物馆入口处设有门厅,左右两侧设置衣帽间和售品间。进入后便是位于门楼下方的中央大厅,大厅左右侧各设置通道达到两翼。左翼设有馆员办公室、库藏室和100座的图书室。右翼则有300座的演讲厅。大楼二层中部设历史展厅和艺术陈列厅。两翼设置书画展厅,整个二层墙面除门楼下方以外,不再开窗。展厅的采光改由屋顶的玻璃顶棚解决[2]。另外,门厅及主要展厅用传统的红色立柱和藻井彩画装饰,由当时北平宫殿彩画的传统艺人绘制[3]。一般地面为水磨石,主要展厅则用檀木地板铺设。展品采用多数光线投射,并且利用空调设备使展品和展馆保持常温。
该楼现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的影像楼,原延伸的单层现被改建为双层,同时原二层也增辟窗户增加采光。1994年,该楼被确立为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展览及刊物
上海市博物馆分由历史陈列室和艺术陈列室两部分组成。历史展厅为常规展览,主要反映上海城市历史变迁。艺术展厅则陈列青铜器、陶瓷、印章、钱币、雕塑等古董和艺术作品。另外,从开馆至战争爆发的半年时间内,还举办过中国建筑、各国博物馆、三代古玉和唐代邛瓷、海南黎苗民物、上海地方文献、铁道工程共六个主题展览。其中中国建筑展览会于博物馆甫落成之际便在大楼礼堂开幕[4]。该展会在建筑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博物馆复馆以后,又举办了世界各国博物馆摄影展览会、国父事迹展览会、上海抗战史文献展览会等六个专题展会[1]。
在学术研究上,上海市博物馆于抗战前出版了《博物馆学通论》、《古物之修复与保存》、《古玉概说》等学术类专著,同时每周在《民报》上开办了《上海市博物馆周刊》。战后的1948年,博物馆又主持发掘了松江县戚家墩遗址,发现大批古代陶瓷、铜铁器等文物。此外,博物馆还在《中央日报·沪版》上开辟专栏《文物周刊》介绍文物信息、考古发掘等。1948年,博物馆在古玩市场获悉古董商将大规模地走私文物到美国,随即利用媒体呼吁,最终截获总计17箱原定运往纽约的文物,其中包括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出土于山西省浑源李峪村的牺尊[5]。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1.4 上海文物博物馆志>>第二编博物馆事业>>第一章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第一节博物馆.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2-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1) (中文).
- ^ 旧上海市立博物馆. 上海近代文献馆. 2009-05-06 [2011-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8) (中文).
- ^ 翔鹰路800号(二军大内). 上海近代文献馆. 2011-09-02 [2011-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30) (中文).
- ^ 首届中国建筑展览会. 上海近代文献馆. 2009-03-31 [2012-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5) (中文).
- ^ 浑源牺尊漂泊记. 新华网·山西频道. 2009-09-03 [2011-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5)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