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小行星的饮食方式

一座小行星的生活方式(Diet for a Small Planet)是由法兰西斯‧拉佩英语Frances Moore Lappé所著,为1971年的年度畅销书。此书为第一本主要关注肉类制品对环境影响的著作,其主张肉制品是浪费资源的,且会导致全球粮食短缺。她为环保素食主义发声,认为这是做出对地球和我们身体的最佳选择--也就是透过茹素这个日常生活的行动,提醒我们自己拥有能力去创造一个更理智的世界。

这本销量达到三百万册的书提出一个开创性的论点——全球饥荒并非肇因于食物短缺,而是源于无效率的粮食政策。此书除了提供肉类生产及其对饥荒影响的相关讯息,更提供健康饮食的简单守则,与上百个的无肉食谱。它综合了食谱与分析,象征着个人可结合治疗与政治参与的能力。[1]

本书架构

  • 第一部分: 地球流失的劳动力——美国农企业中的蛋白质
  • 第二部分: 将蛋白质理论应用在地球上——蛋白质与人类营养
  • 第三部分: 从地球获取饮食:蛋白质理论的应用——包括食物价值的表格,并解释蛋白质与热量及经济间的相关性
  • 第四部分: 结合非肉类饮食,以增加蛋白质的价值——准则和食谱
  • 附录、注释、索引

蛋白质结合法

拉佩知道她的读者将对于素食饮食是否能提供足够的蛋白质感到怀疑,因此本书致力于介绍蛋白质结合的方法。 采取“净蛋白质利用”的饮食方式,即同时摄取不同的食用性植物,使他们组合出的氨基酸模式,更能符合我们身体所需。 组合食物以达到最佳净蛋白质利用的一般原则为:乳制品、谷类、豆类与种籽的相互结合。

在某些地区的传统饮食中,均衡地包含了70-80%的全谷类,配上20-30%的豆类,此种传统可在以下三个地区看到:

  • 拉丁美洲:玉米饼或米饭配豆子
  • 中东:布格麦食(Bulgur wheat)配鹰嘴豆,或口袋饼配鹰嘴豆泥
  • 亚洲:米饭配黄豆(中国南方、日本、印尼);小麦或小米配黄豆(中国北方);大麦配黄豆(韩国、中国南方)[2]

虽然拉佩主张的组合蛋白质确实可提供更像肉类蛋白质的饮食,但部分营养学家却认为这是不必要的:植物性食物本身包含了所有人类所需的氨基酸,且提供的量足以满足人类生长及维持身体机能所需。[3] 然而,缺乏特定氨基酸确实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必需审慎考量。[4]

后续发展

1975年,法兰西斯‧拉佩和约瑟夫‧科林斯发起加洲食品及政策发展研究所Food First,以教育美国人全球饥荒的相关原因。2006年,法兰西斯的女儿安娜‧拉佩透过她的著作《一座发烧小行星的未来饮食法》,延伸了《一座小行星》一书。她揭露了粮食生产气候变迁之间的关联性,并概述什么样的饮食,才是对人类及地球更好的。[5]

参考文献

  1. ^ Warren Belasco (1989) Appetite for Change: how the counterculture took on the food industry 1966 — 1988, page 46
  2. ^ Lappé 1981 page 161
  3. ^ Complementary Protein Myth Won't Go Awa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eff Novick, M.S., R.D., Healthy Times (May 2003)
  4. ^ George G. Graham (1974) "Effects of Deficiency of Protein and Amino Acids", page 109 in Improvement of Protein Nutritur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ISBN 0-309-02234-7
  5. ^ Diet for a Hot Plane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mall Planet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