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煞

愛倫·摩爾和大衛·勞埃德的圖畫小說

V煞》(英語:V for Vendetta)是由艾倫·摩爾創作、大衛·洛伊德創作插圖的圖像小說DC漫畫出版商Vertigo出版。劇情描繪了反烏托邦和後末日時代的20世紀90年代的英國,此前20世紀80年代的核戰爭毀滅了世界的大部分地區。新法西斯主義政黨北方之火用集中營消滅對手,進而統治警察國家故事。漫畫追隨着其名義上的主角、戴着蓋·福克斯面具無政府主義革命者V。V精心策劃了一場戲劇性的革命家活動,來謀殺他以前的俘虜——推翻政府並說服人們統治自己,同時鼓勵一名年輕的女性艾薇·哈蒙德做他的得意門生。漫畫以無政府主義法西斯主義兩種截然相反的政治意識形態的衝突為主軸,同時融入了作品發行的冷戰時期的國際時事[1]。截至2006年,漫畫已在美國賣出50萬本[2]

V煞
V for Vendetta
大衛·洛伊德David Lloyd)創作的《V煞》合輯封面。
出版社 英國
Quality Communications
 美國
Vertigo (DC Comics)
 法國
Delcourt
臺灣
木馬文化
 中國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創作團隊
作家艾倫·摩爾
畫家
  • 大衛·洛伊德
  • 東尼·韋爾
上字師史提夫· 克拉多克
着色師史提夫·惠特克
西沃恩·道茲
大衛·洛伊德
編輯
  • 凱倫·博格
  • 斯科特·納巴肯
初版
期號10
出版日期1982年3月 -1989年5月
ISBN0-930289-52-8

2006年,華納兄弟影業發行改編自該作品的同名電影

發行歷史

漫畫最初以黑白形式於1982年1985年在Quality Communications英語Quality Communications出版的英國漫畫連載雜誌《戰士英語Warrior (comics)》,是當時雜誌最流行的作品。雜誌編輯德茲·斯金英語Dez Skinn表示:「如果給每個角色打造獨立的作品,這種失敗的處理手法必定會掩蓋(作品本身)的成功,毫不妥協的《V煞》可能會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然而每期只刊載五六個作品,一般(讀者)只需要喜歡其中兩三個作品,就可以找到購買這本雜誌的正當理由[3]。」

1985年,《戰士》雜誌正式停刊(兩本已經完成的期刊沒有發行),部分公司嘗試說服摩爾和勞埃德將故事完成,交由他們發行。1988年,DC漫畫給已在《武士》雜誌發行的作品重新上色,製作了涵蓋10期連載內容的單行本,之後繼續完成系列的發行。全新內容於第7期雜誌發行,包括原定於第27、28期《戰士》雜誌公佈的內容。托尼·韋爾英語Tony Weare繪製了《Vincent》章節,並增加了《Valerie》和《The Vacation》的畫格內容;史蒂夫·惠特克英語Steve Whitaker和西奧布漢·多茲(Siobhan Dodds)為整個系列填色英語Colorist

作品的全部內容後來以平裝英語trade paperback (comics)ISBN 0-446-39190-5)及精裝(ISBN 1-4012-0792-8)形式發行,包含摩爾的編後話《假面美容的背後故事》("Behind the Painted Smile")以及連接不同冊的兩個「間奏」。之後美國DC漫畫旗下的VertigoISBN 0-930289-52-8)及英國的巨人書業英語Titan BooksISBN 1-85286-291-2)分別再版發行了漫畫平裝本。2005年發行的全新精裝本改善了印刷及填色[4]。2009年8月,DC發行帶封套的《DC漫畫絕對版英語DC Comics Absolute Edition》(ISBN 1-4012-2361-3),其中收錄了全新上色、從未公佈的原連載版「手稿」頁面(不含對白的全頁面)[4]

劇情

第一冊:極權統治下的歐洲

1997年篝火之夜,落魄的16歲花季少女艾薇·哈蒙德引誘一名男子跟她做性交易,實際上這名男子是秘密警察部門「指部」(The Finger)的成員。就在哈蒙德快被警察姦殺時,被行蹤隱秘、頭戴面具的無政府主義V及時出手相救。V帶艾薇去看他遙控引爆英國議會大廈,之後又帶她去他放滿了違禁品的地下巢穴「魅影畫廊」(Shadow Gallery)。艾薇向V吐露她的身世,以及英國最近發生的事情。1980年代末,蘇聯美國波蘭問題發生衝突,時任美國總統泰德·甘迺迪悍然發動全球核戰爭,將歐洲大陸非洲徹底變成不毛之地。儘管英國因為執政的工黨政府決定運走美國在當地部署的核武器英語Nuclear weapons and the United Kingdom#US nuclear weapons in the UK而免遭一劫,卻無法躲避核冬天造成的環境惡化和大饑荒。艾薇的母親就死在之後的無政府亂局中。後來剩下的法人團體法西斯主義者組建法西斯政黨北方之火,並建立了新政權。艾薇的父親因曾是社會主義者,被當局逮捕。

與此同時,由退休警艾瑞克·芬奇(Eric Finch)掌管的秘密警察常設部門「鼻部」(the Nose)着手調查V的恐怖活動。芬奇經常和其他北方之火情報部門聯繫,包括德里克·阿蒙德(Derek Almond)領導的「指部」(the Finger)及由沉迷於政府的「命運」(Fate)超級計算機系統、隱居避世的領導人亞當·蘇山英語Adam Susan領導的「頭部」(the Head)。芬奇接手的案件變得更加棘手:V後來綁架了政府電台的名主持人路易斯·普羅特羅(Lewis Prothero),帶他重溫在「安置」營擔任指揮官時對被囚禁的營地兒童(V用他珍藏的洋娃娃假扮)所做的種種惡行,直接將他逼瘋。為了配合V暗殺下一個目標,艾薇同意打扮成童妓,潛入有戀童怪癖的牧師安東尼·利利曼主教(Bishop Anthony Lilliman)。V迫使他吞下附有聖體的毒華夫餅,讓他自殺。V之後準備暗殺芬奇的情人、醫學研究院迪莉婭·薩里奇博士(Dr. Delia Surridge)。芬奇很快便發現V三個目標之間的聯繫,那就是他們都曾在拉克希爾(Larkhill)「安置營」工作。當晚,V殺了阿蒙德和薩里奇,但讓薩里奇留下一本日記,上面寫有曾是安置營囚犯、薩里奇殘酷醫學實驗的受害者的V縱火焚燒安置營,趁機逃跑的過往,指V正在清算以前在營地犯下罪行的人員。芬奇將這些發現報告給蘇山,他懷疑V利用這些仇殺案掩蓋規模更大的恐怖襲擊。

第二冊:惡毒的卡巴萊

四個月後,V闖入羅傑·達斯科姆(Roger Dascombe)領導的北方之火宣傳部「喉舌部」(the Mouth)大樓約旦塔(Jordan Tower),發表電視演講,要求民眾反抗政府。V用精神設計的手段逃跑,期間殺了達斯科姆。芬奇之後去找「指部」的新頭頭彼得·克里迪(Peter Creedy),在克里迪的挑釁下,芬奇暴打他一頓,使他休假養病。這個時候,艾薇過上了自己的生命,開始與年長的男子戈登交往。艾薇和戈登與丈夫德雷克不久前遇害的寡婦蘿絲·阿蒙德(Rose Almond)擦身而過。德雷克死後,蘿絲與達斯科姆勉強展開了一場戀愛。但是現在,由於曾愛過的兩位男人都被謀殺,加上被迫出演令人沮喪的滑稽劇,蘿絲對政府的不滿與日俱增。

蘇格蘭黑幫艾利·哈珀(Ally Harper)殺害戈登後,復仇心切的艾薇闖入哈珀和克雷迪的會議,當時克雷迪正打算售賣哈珀的手下,策劃政變。艾薇想開槍打傷哈珀,但被意外綁架囚禁。經過嚴刑拷打,艾薇在牢房中找一封隱藏的舊信件。信是因同性戀被關押女電影演員瓦萊麗·佩吉(Valerie Page)留下的。

審訊艾薇的人最終給了她要麼合作要麼死的選擇。在瓦萊麗的啟發下,艾薇拒絕合作,做好了被處決的準備,豈料審訊者說會放了她。艾薇非常驚訝,發現自己所住的牢房其實是V設計的一個騙局,好讓她經歷在拉克山磨練他的磨難。V解釋,瓦萊麗的確是拉克山的囚犯,她當時死在隔壁牢房,信確實是她的手筆。艾薇原諒了V,此時V已經黑入政府的「命運」超算系統,開始用心智遊戲英語mind games從情感層面操縱亞當·蘇珊。然而已經對超算系統產生詭異愛慕的蘇珊開始變得瘋狂。

第三冊:隨心所欲之國

時間來到了1998年11月5日,V炸掉電信塔和喬丹塔,殺死了「耳部」的領導布萊恩·埃瑟里奇(Brian Etheridge),直接癱瘓了「眼部」、「耳部」和「口部」三個政府部門。克雷迪的手下和哈珀聯繫的街頭混混殘酷鎮壓公眾熱情的革命浪潮。V告訴艾薇,他還沒有達成所謂的「隨心所欲之地英語The Magic Faraway Tree (novel)#Lands In the Book」,即虛構的無政府狀態社會,認為目前的混亂狀態是「各取所需之地」的臨時狀態。芬奇神秘失蹤,他的年輕副手多米尼克·斯通(Dominic Stone)一天發現V一直在影響「命運」超算系統,這解釋了V始終如一的遠見是從何而來的。與此同時,芬奇已經來到被荒廢的拉克山,他吸食迷幻劑,回想起自己過去的慘痛回憶,將思想代入V等拉希爾囚犯的身上,幫助他直觀理解V的經歷。回到倫敦,芬奇路過倫敦維多利亞車站,恍惚中感覺V就在車站中。

芬奇走進廢棄車站,撞見了一直在等他的V。芬奇開槍打傷V,V則僅用匕首捅了芬奇肩膀。V表示他始終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思想是可以抵抗子彈的」。儘管如此,V依然身負重傷,回到暗影畫廊時傷勢加重,最終死在艾薇懷裏。艾薇本想摘下V的面具,但又認為V不再是一個身份,而是一個標誌,所以決定不摘。她繼承了V的身份,穿上了V剩下來的一套服裝。芬奇看到V留下大量的血液,並推斷出V受到了致命傷。與此同時,克里迪一直在向蘇珊施加壓力,希望蘇珊露面。果不其然,蘇珊在遊行中停下來跟蘿絲握手時,蘿絲一槍爆了蘇珊的頭,成功完成為死去丈夫復仇的使命。蘿絲被捕後,克雷蒂緊急繼任大位,芬奇從地鐵里出來,宣告V的死亡。

在迷幻藥的作用下,芬奇良心發現,離開了「鼻部」。陷入權力爭奪戰的領導們全部吃下了惡果:哈珀背叛了克雷迪,並以「眼部」領導康拉德·海耶(Conrad Heyer,海耶對他的忠誠超過克雷迪)妻子海倫·海耶爾(Helen Heyer)的名義殺死了克雷迪;而康拉德後來發現妻子海倫與哈珀有染,哈珀和康拉德陷入打鬥,最終同歸於盡。

由於公眾不知道最高領導人們的命運,斯通負責向前線部署警察部隊,確保在V仍然活着的情況下遏制暴動,並承諾發表公開聲明。打扮成V的艾薇來到人群中,宣佈第二天大家一起拆掉唐寧街10號,告訴人們他們必須「選擇以後的道路,要麼過你們自己的生活,要麼回到循環中」,從而挑起了一場大規模叛亂。艾薇用一輛載有V屍體和炸藥的倫敦地鐵車廂毀了唐寧街10號,完成了一場爆炸性的維京式葬禮英語Viking funeral。艾薇綁架了斯通,顯然是要訓練他為繼任者。書的最後,芬奇靜靜地凝望着城市的混亂,沿着一條燈火都熄滅的廢棄高速公路走去。

北方之火政府

漫畫中登場的北方之火政府官員
部門 頭部 眼部 耳部 鼻部 指部 口部
職能 領袖 監視 監聽 調查
(新蘇格蘭場)
執法
(秘密警察)
政治宣傳[a]
領導 亞當·詹姆斯·蘇山[b] 康拉德·海耶[c] 布萊恩·「邦尼」·埃瑟里奇[d] 艾瑞克·芬奇[e] 德里克·阿蒙德[f] 羅傑·達斯科姆[g]
彼得·克里迪[h][i]
配手 「命運」超算系統[j] 海倫·海耶爾[k] 埃瑟里奇女士 迪莉婭·安妮·薩里奇[l] 羅斯瑪麗·阿蒙德[m]
死亡 第3冊第7章[b] 第3冊第10章[c] 第3冊序章[d] 阿蒙德:第1冊第10章[f] 第2冊第4章[g]
克雷迪:第3冊第8章[i]
註釋
  1. ^ 「命運」的雲音由嘴部指定前拉克山安置營指揮官路易斯·普羅特羅廣播,後來普羅特羅在第1冊第5章被V徹底逼瘋。
  2. ^ 2.0 2.1 被羅斯瑪麗槍殺。
  3. ^ 3.0 3.1 與蘇格蘭黑幫頭頭艾利·哈珀打架後,流血而死。
  4. ^ 4.0 4.1 在電信塔爆炸事故中身亡。
  5. ^ 芬奇在和彼得·克雷迪吵架時被打傷,被迫休假養病,由多米尼克·斯通代理職務。
  6. ^ 6.0 6.1 在薩里奇公寓與V對質時刺死。
  7. ^ 7.0 7.1 被秘密警察作為誘餌射殺。
  8. ^ 蘇山死後,克雷迪臨時升任緊急指揮官。
  9. ^ 9.0 9.1 被艾利·哈珀用直剃刀殺死。
  10. ^ 見第1冊第5章。
  11. ^ 第3冊第11章結尾被芬奇拋棄給「瘋子」。
  12. ^ 拉克山醫療研究員,第1冊第10章被V毒殺。
  13. ^ 達斯科姆向守寡的羅斯瑪麗·阿蒙德施加壓力,兩人隨即發生關係。

改編作品

2005年,華納兄弟發行了改編自漫畫的同名電影

影響

蓋·福克斯面具

 
頭戴蓋·福克斯面具的示威者在Chanology行動英語Operation Chanology中抗議山達基教會,攝於2008年的倫敦。

影片上映後,書及影片中出現的蓋·福克斯面具每年都賣出數千份[5]。持有影片版權時代華納斥資銷售官方正版面具[6][7]

蓋・福克斯面具已經成為了公認的反政權標誌,曾出現在許多反政府示威活動亮相,包括2008年抗議山達基教會Chanology行動英語Operation Chanology[8]2011年埃及革命[9]佔領華爾街佔領運動[10]、香港雨傘革命[11]反修例運動[12]

評價

1999年2月的《漫畫月刊》(The Comic Journal)將作品列入「20世紀百大英語漫畫」榜單的第83位[13]

2019年11月5日,BBC新聞將漫畫列入百大最具影響力小說英語BBC list of 100 'most inspiring' novels榜單[14]

參考資料

  1. ^ Authors on Anarchism — an Interview with Alan Moore. Strangers in a Tangled Wilderness. Infoshop.org. [2008-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2). 
  2. ^ The V for Vendetta Graphic Novel is a National Bestseller. Warner Media (新聞稿). 2006-03-30 [2020-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8). 
  3. ^ Harvey, Allan. Blood and Sapphires: The Rise and Demise of Marvelman. Back Issue! (TwoMorrows Publishing). June 2009, (34): 71. 
  4. ^ 4.0 4.1 'Absolute V For Vendetta' to feature 100 additional pages at no extra cost (新聞稿). Comic Book Resources. 2009-02-03 [2010-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5). 
  5. ^ Story and Symbol: V for Vendetta and OWS. Psychology Today. 2011-11-04 [2020-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2). 
  6. ^ Carbone, Nick. How Time Warner Profits from the 'Anonymous' Hackers. Time. 2011-08-29 [2011-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4). 
  7. ^ Bilton, Nick. Masked Protesters Aid Time Warner's Bottom Line. The New York Times. 2011-08-28 [2012-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7). 
  8. ^ Gopalan, Nisha. Alan Moore Still Knows the Score!.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8-07-21 [2010-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15). 
  9. ^ Herrera, Linda. "V for Vendetta": The Other Face of Egypt's Youth Movement. Jadaliyya. 2011-05-30 [2020-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7). 
  10. ^ V for vague: Occupy Sydney's faceless leaders.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11-10-14 [2020-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2). 
  11. ^ HK protesters scuffle with police. BBC News. 2014-11-06 [2020-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2). 
  12. ^ Hong Kong protesters defy the mask ban – in pictures. The Guardians. 2019-10-07 [2020-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6). 
  13. ^ The Comics Journal No. 210, February 1999, page 44
  14. ^ 100 'most inspiring' novels revealed. BBC News. 2019-11-05 [2020-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