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斷流
黃河斷流是指黃河在1970年代由於中國經濟發展、工業及農業的耗水量增長而被大量被抽走河水所誘發的情況。黃河的徑流量由1950年代的575億立方米,急劇下跌至1990年代中期的187億立方米,黃河的生態系統嚴重退化。鑑於黃河斷流情況嚴重,中國政府自1998年起,開始限制用水及修整河道,於是黃河自2000年起便未曾斷流,不過目前黃河仍會不時乾涸,斷流的威脅仍然存在。[1]
歷史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2]。據統計:
- 1972年~1979年,斷流6次,平均斷流7天,平均斷流河段長130公里;
- 1980年~1989年,斷流7次,平均斷流7.4天,平均斷流河段長150公里;
- 1990年~1995年,斷流8次,平均斷流53天,平均斷流河段長500公里;
- 1996年,斷流達到136天,斷流河段長579公里;
- 1997年,斷流達到226天,斷流河段長700公里。
原因
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有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大類[3]。
自然原因
- 全球變暖。隨着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這就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了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最終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 上游屬乾旱半乾旱區降水率極少,中游為主要補給區但水土流失嚴重、季節變化大,下游流域面積小,補給少;
人為原因
人類對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對環境的破壞是黃河斷流的主要原因。包括:
-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了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得更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經河道才能得以補充。
-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 流域內人口增長快,人口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糧食增長率;
- 近幾十年來,隨着社會發展,黃河沿岸工業和城市用水量不斷增加,引黃灌溉面積不斷擴大;
- 水庫調節能力較低,水資源管理不統一;
- 水費低廉,低水價喚不起人們的節水意識,工農業用水浪費極大;
- 環境污染急劇降低黃河水的利用率。
影響
黃河斷流將造成的不良影響包括:[4]
- 下游地區用水短缺;
- 破壞河川生態;
- 河床裸露,沙塵增加;
- 河道疏洪能力減弱。
對策
自1999年起,中國官方通過統一調度黃河流域水資源,對全河水情、雨情、旱情、引水信息進行監視。2004年12月28日,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宣佈,1999年以來,在流域來水持續偏枯的背景下,黃河連續5年枯水年份不斷流[5]。
參考文獻
腳註
書籍
- 水利部水政水資源司. 黄河断流及其对策.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97. ISBN 7801245784.
- 常雲昆. 黃河断流与黃河水权制度硏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 ISBN 7500430981.
- 福嶌義宏. 黄河断流: 中国巨大河川をめぐる水と環境問題. 昭和堂. 2008. ISBN 4812207754 (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