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迪遜號驅逐艦
麥迪遜號驅逐艦(英語:USS Madison,舷號:DD-425),是美國海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一艘班森級驅逐艦,她也是美國海軍歷史上第三艘以麥迪遜命名的艦船。該艦艦名取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榮譽勳章獲得者詹姆斯·喬納斯·麥迪遜海軍中校。[3]
麥迪遜 USS Madison (DD-425) | |
---|---|
概觀 | |
艦種 | 驅逐艦 |
艦名出處 | 詹姆斯·喬納斯·麥迪遜 |
艦級 | 班森級驅逐艦 |
製造廠 | 波士頓海軍造船廠 |
動工 | 1938年9月19日 |
下水 | 1939年10月20日 |
服役 | 1940年8月6日 |
退役 | 1946年3月13日 |
結局 | 1969年10月14日作為靶艦擊沉 |
除籍 | 1968年6月1日 |
技術數據 | |
標準排水量 | 1,620噸 |
滿載排水量 | 2,474噸 |
全長 | 348英尺2英寸(106.12米) |
全寬 | 36英尺1英寸(11.00米) |
吃水 | 11英尺9英寸(3.58米) |
鍋爐 | 4座巴布科克威爾科克斯鍋爐 |
動力 | 2座伯利恆鋼鐵蒸汽渦輪引擎,2軸推進 |
功率 | 50,000匹軸馬力(37,000千瓦特) |
最高速度 | 37.5節(69.5公里每小時) |
續航距離 | 6,500海里(12,000公里) @ 12節(22公里每小時) |
乘員 | 平時:208人 戰時:276人 |
射控裝置 | Mark 37射控系統 |
偵搜系統 | SC雷達 |
武器裝備 | 服役時: 5座單裝5英寸38倍徑主炮 6座單裝.50機槍 2座五聯裝21英寸魚雷發射管 2條深水炸彈發射軌 1943年: 4座單裝5英寸38倍徑主炮 2座雙聯裝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 6座單裝厄利孔20毫米機炮 1座五聯裝21英寸魚雷發射管 2條深水炸彈發射軌 深水炸彈投射器(K炮) 來源:[1][2] |
該艦由麥迪遜中校的遺孀埃塞爾·麥迪遜·梅恩夫人冠名,波士頓海軍造船廠負責建造。全艦於1938年9月19日在波士頓鋪設龍骨,1939年10月20日下水。1940年8月6日,麥迪遜號正式服役。[4]
設計與裝備
早期班森級驅逐艦的船體與西姆斯級驅逐艦相似,但尺寸的提升使得該艦可額外負載50至60噸。為避免局部受損導致全艦癱瘓,班森級配備了兩套鍋爐與煙囪系統,為該級明顯特徵。該艦建造時配備有5座單裝5英寸38倍徑主炮、6座單裝.50機槍和2座五聯裝21英寸魚雷發射管。隨着戰爭的進行,艦上1座主炮和1座魚雷發射管被拆除,防空火力則獲得了提升,.50機槍最終被替換為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與厄利孔20毫米機炮,反潛方面也加裝了新型深水炸彈投射器。[1][2][5]
服役歷史
美國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麥迪遜號主要在加勒比海和北大西洋海域執行中立巡航任務。1940年末,她護送載有新任美國駐維希法國大使威廉·丹尼爾·萊希的塔斯卡盧薩號巡洋艦前往葡萄牙。1941年8月,她又護送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乘坐奧古斯塔號巡洋艦前往阿真舍灣,與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在威爾斯親王號戰艦上會晤。[4]
《大西洋憲章》簽署後,麥迪遜號即重新開始其護航任務。此後直至1942年春天,她都在北大西洋和美國東岸沿海地區執勤。1942年4月4日,麥迪遜號抵達斯卡帕灣並在那裏加入英國本土艦隊,她最初的任務是在蘇格蘭格里諾克至地中海一線巡邏,當馬耳他島戰事吃緊時,她又護送胡蜂號航空母艦運送噴火戰鬥機前往該地。任務結束後,麥迪遜號前往北海至莫曼斯克航線進行護航。[4]
麥迪遜號在回歸大西洋艦隊後即重新開始護航任務,期間,她曾短暫造訪巴拿馬和英國的眾多港口。1942年11月2日,她護送UGF 2船隊離開紐約前往卡薩布蘭卡,為即將在北非展開的火炬行動補給物資。11月中旬,船隊抵達目的地,麥迪遜號則繼續留在該海域為附近友軍提供掩護。[4]
1943年1月30日,麥迪遜號從紐約出發前往北愛爾蘭德里,為之後庫拉索與英國本島間的石油運輸做準備。此後的一年時間中,麥迪遜號往返於荷屬安的列斯、紐約、北非、英國與地中海的各個港口間,為往來的油輪和商船提供護航。[4]
1944年1月30日,麥迪遜號抵達阿爾及利亞瓦赫蘭進行海岸炮擊訓練,隨後於2月11日前往意大利安齊奧支援作戰,期間她執行了反潛、防空、火力支援等多項任務。4月中旬,麥迪遜號又被調回地中海為船隊護航。8月,她重新回到前線支援盟軍在法國南部的登陸行動。龍騎兵行動中,麥迪遜號在反潛方面表現出色,僅9月10日一天就成功攔截了四到五枚人操魚雷。[4]
1945年1月,麥迪遜號返回美國本土,隨後又完成了一次前往地中海港口的護航任務。4月21日,她從東海岸啟程前往太平洋並於7月1日抵達關島。在完成一次前往沖繩的護航後,麥迪遜號被調往烏利西環礁執勤。8月2日,她參與了對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的救援行動。隨後,她又參加了在東京灣舉行的日本投降儀式。[4]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麥迪遜號繼續停駐日本直至11月5日啟程返回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12月7日,該艦順利抵達目的地。1946年3月13日,麥迪遜號退役,隨後被轉移至德克薩斯州奧蘭治封存。1968年6月1日,麥迪遜號驅逐艦從美國海軍除籍,隨後於1969年10月14日在佛羅里達州東南部海域作為靶艦擊沉。[4]
榮譽
參與護航行動列表
護航船隊 | 日期 | 附錄 |
---|---|---|
ON 18 | 1941年9月24日-10月2日[6] | 美國正式參戰前由冰島至紐芬蘭 |
HX 154 | 1941年10月12日-19日[7] | 美國正式參戰前由紐芬蘭至冰島 |
ON 30 | 1941年11月2日-9日[6] | 美國正式參戰前由冰島至紐芬蘭 |
HX 162 | 1941年11月29日-12月7日[7] | 美國正式參戰前由紐芬蘭至冰島 |
HX 169 | 1942年1月10日-18日[7] | 由紐芬蘭至冰島 |
ON 59 | 1942年1月29日-2月5日[6] | 由冰島至紐芬蘭 |
AT 18 | 1942年8月6日-17日[8] | 由紐約至克萊德灣 |
UGF 2 | 1942年11月2日-18日 | 由切薩皮克灣至摩洛哥 |
UC 1 | 1943年2月15日-3月6日[9] | 由利物浦至庫拉索 |
CU 1 | 1943年3月20日-4月1日[10] | 由庫拉索至利物浦 |
UC 2 | 1943年4月9日-23日[9] | 由利物浦至庫拉索 |
CU 2 | 1943年5月21日-6月5日[10] | 由庫拉索至利物浦 |
UC 3 | 1943年6月10日-26日[9] | 由利物浦至庫拉索 |
CU 3 | 1943年7月11日-24日[10] | 由庫拉索至克萊德灣 |
UC 3A | 1943年7月30日-8月10日[9] | 由利物浦至庫拉索 |
CU 4 | 1943年8月26日-9月9日[10] | 由庫拉索至利物浦 |
UC 4 | 1943年9月15日-27日[9] | 由利物浦至庫拉索 |
參考文獻
- ^ 1.0 1.1 Friedman, Norman. US Destroyer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Revised Edition.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4: 97–104. ISBN 1-55750-442-3 (英語).
- ^ 2.0 2.1 Benson and Gleaves-class armament in World War II. Destroyer History Foundation. [2023-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8).
- ^ Madison, James J. Commander, USNRF (1888-1922).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2023-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8) (英語).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美國海軍軍艦字典(DANFS). DD-425. DANFS online. [2023-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0) (美國英語).
- ^ Benson and Gleaves Classes. Destroyer History Foundation. [2023-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7) (英語).
- ^ 6.0 6.1 6.2 ON CONVOY SERIES. Andrew Hague Convoy Database. [2023-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0) (英語).
- ^ 7.0 7.1 7.2 HX CONVOY SERIES. Arnold Hague Convoy Database. [2023-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6) (英語).
- ^ AT CONVOY SERIES. Andrew Hague Convoy Database. [2023-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3) (英語).
- ^ 9.0 9.1 9.2 9.3 9.4 UC CONVOY SERIES. Andrew Hague Convoy Database. [2023-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6) (英語).
- ^ 10.0 10.1 10.2 10.3 CU/TCU CONVOY SERIES. Andrew Hague Convoy Database. [2023-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6)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