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節重量

語音學中,音節重量指在音節韻律層面體現出的音段的數量和/或時長的音節模式。在古典印歐語詩歌中,以古希臘語梵語拉丁語為首,基於輕重音節之分發展出了詩句的韻律

語音學

重音節是一個有曲折音節核的音節或曲折韻律的音節,[1]儘管並不是所有這種音節在所有語言中都是重音節。曲折核意味着主元音是長元音雙元音;這種音節可記作CVV。帶曲折韻律的音節被稱作「閉音節」,即帶韻尾(音節尾帶一個或多個輔音);這種音節可記作CVC。部分語言中,CVV和CVC都是重音節,而韻腹為短元音、無韻尾的音節(即CV音節)是輕音節。其他語言中,只有CVV是重音節,CVC和CV都是輕音節。其他語言中,CVV音節是重音節,CV是輕音節,部分CVC音節也是重音節(韻尾為響音的情況下),其他CVC音節則是輕音節(韻尾為阻礙音的情況下)。部分語言還有CVVC音節(同時具有曲折韻腹和韻尾)和/或CVCC音節(韻尾帶多個輔音的閉音節) ,即「超重音節」。

音拍理論中,重音節可被分析為兩個音拍,輕音節只有一個,超重音節有3個。

輕重音節之分在部分語言的音系學中起着關鍵作用,特別是存在重音的語言。例如,在土耳其語用於地名的塞澤爾式重音模式中,主重音以抑揚格(即倒數第二音節為重音)形式出現:(L'L)σ。不過,當音步內第一個音節為重音節、第二個為輕音節時,抑揚格變為揚抑格(即倒數第三音節為重音),因為主重音需要落到重音節上:('HL)σ,而不是*(H'L)σ。

西方古典詩詞

基本定義

古希臘文學長短短六步格古羅馬文學中,詩句都要遵循特定的韻律模式,如基於輕重音節分佈。重音節被稱作longum,輕音節是brevis(在現代,與古代術語相對應。longum也叫作「長音節」,brevis則是「短音節」,但這使得它們和元音長度的概念混淆)。

相似地,古典梵語韻律的韻律模式包含相似音節重量音節組的分配,被稱作gaṇas(與希臘音步韻律平行)。重音節被稱作guru,輕音節則是laghu[2]:843–856

包含長元音雙元音的音節一般認為就是重音節(因此「自然地長」—無論如何都長),短元音後跟多個輔音時也是重音節(「位置地長」)。另一方面,如果是開音節且只有短元音則為輕音節。[3]:177–178

拉丁語的例子:

Arma virumque cano, Troiae qui primus ab oris
Italiam fato profugus Laviniaque venit
(《埃涅阿斯紀》 1.1-2)

第一個詞(arma)的第一個音節是重音節(「位置」),因為短元音(A)後跟多個輔音(R和M)—如果後面沒有M,那它就是輕音節。第二個音節是輕音節,因為有短元音(A)和僅僅一個輔音(V)。同理,下一個音節也是輕音節。virumque的第二個音節則是重音節(「位置」),因為短元音後跟多個輔音(M和Q)。

不過,Troiae的第一個音節是重音節(「自然」),因為其中有雙元音。類似地,第二行的第五個音節(fato的第一個音節)是重音節(「自然」),因為包含長元音,無論後面是什麼音都是重音節。(「Italiam」這個詞的情況比較特殊,此處詩人將其首音節處理為「自然長」,這使它更適合整句詩的韻律)

「位置地長」的音節實際上與閉音節是相同的,因為出於希臘語和拉丁語的音節劃分規則,古典時代的拉丁語和希臘語僅當輔音後繼輔音時,將其劃入前面的音節。複輔音的情況下,前面的音節只包含第一個輔音,剩下的輔音屬於第二個音節。例如,拉丁語將volat劃為vo-lat,但dignus則是dig-nusmonstrummon-strum

例外

  • 希臘字母ζ, ξ, ψ(ΖΞΨ)及其對應的拉丁字母ZX(和PS)讀作兩個輔音,所以它們也會將前面的音節變重。[4][5]例如,gaza的第一個音節是重音節,因為Z中包含兩個輔音。
  • 梵語韻律還出於音節重量的考量將अं和अः(隨韻止韻)當做輔音,而不是一般分析的元音。[3][6]:178
  • 塞音流音組合(通常)或塞音–鼻音組合(有時)在拉丁語和希臘語中一致;也即,兩個輔音的發音時長與發一個輔音相等。因此,它們不會將前面的音節延長,除非詩人有意阻止。例如,patris的第一個音節一般是輕音節,儘管這是短元音後接兩個輔音的情況,音節劃分為pa-tris。不過,送氣-鼻音或濁音-鼻音組合併不與它們一致,一般都會將前面的音節延長。
  • 荷馬及其模仿者筆下,在標準愛奧尼亞字母中不再發音、古典時代便廢棄不用的ϝ仍能因位置而延長,儘管在荷馬的詩中一般都不將它寫出了。例如,在ἦ τοι μὲν τόδε καλὸν ἀκουέμεν ἐστὶν ἀοιδοῦ (《奧德賽》, 9.3)中,καλὸν的首音節是長的,儘管裏面只有一個短元音,後接一個輔音。不過這個詞原本寫作καλϝὸν,ϝ仍能因位置將音節延長。不過因為ϝ自荷馬史詩編篡開始就消失了,它的影響有時也難以觀察到,本應包含ϝ的詞中無法觀察到它的影響。

如上注,詩句中輕重音節的數量和詞序(以及音頓)共同調節詩句的韻律,如最知名的古典韻律——長短短六步格

另見

參考

  1. ^ Hyman, Larry M. A Theory of Phonological Weight.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2003. ISBN 1-57586-328-6. 
  2. ^ Vaidya, Lakshman.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Sagoon Press. 
  3. ^ 3.0 3.1 Smith, John D. Sanskri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lassical language. By Michael Coulson. (Teach Yourself Books.) pp. xxx, 493.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76. £2.95..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 Ireland. April 1978, 110 (2). ISSN 0035-869X. doi:10.1017/s0035869x00134665. 
  4. ^ Smyth, Herbert Weir. Greek Grammar. Revised by Gordon M. Messing.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0: 35. ISBN 0-674-36250-0. 
  5. ^ Greenough, J. B.; Kittredge, G. L.; Howard, A. A.; et al (編). New Latin Grammar . Ginn and Company. 1903: 6. ISBN 0-89241-001-9. 
  6. ^ IV. Notices of Books -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By Arthur A. Macdonell, Deputy-Professor of Sanskrit in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London: Longmans, sq. 4to. pp. 384.).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 Ireland. January 1893, 25 (1). ISSN 0035-869X. doi:10.1017/s0035869x00022280. 
  • Charles E. Bennett. New Latin Grammar. Bolchazy-Carducci: Wauconda, IL, 2004.
  • 維吉爾. 《埃涅阿斯紀》. Edited by R. Deryck Williams. Bristol Classical Press: London,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