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石榆(1911年5月28日—1996年12月7日),原名雷社穩,筆名紗雨杜拉廣東台山水步人。中國近代作家、詩人[1][2][3]

生平

生於廣東,父親在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經商。中學時代受普羅文學影響,開始文學創作,1932年出版第一本文藝評論集《在文化鬥爭的旗幟下》[2]。自台山中學畢業後,1932年任台山《民國日報》副刊編輯[4][3]。1933年,赴日本留學,先入東京東亞高等預備學校學習日語,後入中央大學經濟科學習[2][5][4]。1934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東京分盟,先後主編盟刊《東流》、《詩歌》等等,並創作日文詩歌,獲日本左翼詩歌團體《詩精神》雜誌社吸收成同人,成為《詩精神》同人中唯一一位中國人,《詩精神》同人中還有遠地輝武秋田雨雀中野重治小熊秀雄等人。後來,他用中文和日文寫評論,分別向中日兩國讀者介紹中國左翼文化運動情況以及日本左翼詩歌。他把中國現代詩歌譯為日文,並用日文創作詩歌,發表在《文化集團》、《詩精神》、《文藝》等刊物。1935年3月,其日文詩集《沙漠之歌》出版,獲得日本文學界好評。1935年5月,雷石榆主編的《詩歌》創刊,但該刊遭日本警方不斷傳訊和威脅[2][5]。1935年8月起,雷石榆與小熊秀雄用明信片寫詩往還(後結集為《中日往復明信片詩集》)。其中若干首刊登在《詩歌》及上海《立報》[2][5][3]

1934年11月,臺灣文藝聯盟的機關雜誌《臺灣文藝》在台中創刊發行。臺灣文藝聯盟東京支部(負責人吳坤煌賴明弘)此後也在日本東京創刊發行《臺灣文藝》。1935年4月起,雷石榆在東京《臺灣文藝》上發表文章[6]

1935年初冬,雷石榆被捕,經日本友人營救,最終被日本政府驅逐出境。1935年11月回到中國上海[2][5][4]。1936年3月,化名「林未春」再度赴日本,同年11月回中國[4]

1936年自日本回國後,雷石榆應蒲風之邀,任福建學院附屬中學(今福州第二中學)高中部國文教師,又兼《福建民報·藝術座》主編。此後,還曾到廈門任《閩南日報》主編,並從事文學活動[7]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7年7月,雷石榆離開了他主編的《福建民報》的副刊《藝術座》,抵達廣州主持創辦《廣州詩壇》(後來改成《中國詩壇》)[5]。此後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從廣州先後移居垣曲洛陽昆明龍南長汀等地[4]

1938年,雷石榆任晉南垣曲的第二戰區秘書、第二戰區前敵總司令部編譯員[3][1]。1939年,轉到河南洛陽的第一戰區從事抗日宣傳工作[3]。1939年冬,抵達昆明,作為第三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主持昆明分會工作,並主編昆明分會會刊《西南文藝》,同時在昆華師範學校、宣威鄉村師範學校等校任教[3][1][4]。他還以「雷破空」為筆名主編《文學評論》。1944年春,赴敵後活動,此後歷任江西信豐《斡報》、福建長汀《民治日報》、廈門《閩南新報》副刊主編以及江西龍南師範學校美術教師[3][1]。日本投降後,雷石榆移居漳州、廈門[4]

1946年4月下旬,雷石榆應朋友邀請抵達台灣高雄市,準備創辦《國聲報》。同年6月,《國聲報》創刊,雷石榆任該報主筆兼副刊主編。同年8月,在高雄出版《八年詩選集》。1946年10月到台北,暫時任台灣交響樂團編審[6][3][4]。在台北期間,在《國聲報》、《中華日報》、《新生報》、《人民導報》、《台灣文化》等報刊上發表文章,為台灣交響樂團進行翻譯介紹等工作,贊助蔡瑞月舞蹈公演,並擔任台灣文化協進會主辦的中國現代文學講座講師[4]

1947年,經留學日本時期的朋友介紹,任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副教授[6][3][4]。結識了許壽裳李何林李霽野等人[4],並先後結識楊逵呂赫若等台灣作家[6]。不久,二二八事件爆發,雷石榆目睹了楊逵、呂赫若以及《人民導報》社長宋斐如等人的悲慘遭遇。1947年5月,與臺灣舞蹈家蔡瑞月結婚,定居台北中山北路二段48巷一幢日式宿舍。1948年2月18日凌晨,許壽裳在家中遇害,此後台灣政治情勢日益嚴峻。同年夏,國立台灣大學發生教授解聘潮,雷石榆是其中之一,也被國立台灣大學解聘。這時,不少來自大陸的學者和文化人秘密離開台灣,但雷石榆夫婦因有不滿一歲的孩子而暫未動身[4]。正當雷石榆夫婦準備離開台灣前夕,1949年6月雷石榆突然被台灣當局逮捕,轉監基隆港務局,1949年9月8日被獨自驅逐出境離開台灣。蔡瑞月則被台灣當局繼續關押在台灣,從此雷石榆和妻子、孩子分離[6][3][4]

返回大陸後,雷石榆從廣州轉赴香港,在《大公報》副刊「大公園」發表詩歌、散文[4]。1949年秋,雷石榆任香港南方學院副教授、中山學院教授[3][1]。1952年2月,獲聘出任天津津沽大學河北大學的前身)中文系教授[3][4]。此後歷任南開大學教授,天津師範大學現代文學教研組主任、外國文學教研室主任,全國外國文學學會理事,日本文學研究會理事等職務[3]。196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衝擊。1976年10月恢復工作。1986年4月,應日本學術振興會之邀,雷石榆在妻子張麗敏陪同下到日本開展學術交流[3][4]。1990年在河北保定與前妻蔡瑞月重聚,雷石榆賦詩曰:「蓬萊恩愛兩春秋,先後無辜作楚囚」。

1996年12月7日,雷石榆在保定病逝,享年85歲[2]

著作

  • 日文詩集《沙漠之歌》
  • 小說集《慘別》
  • 小說散文集《婚變》
  • 中篇小說集《夫婦們》
  • 詩集《國際縱隊》、《1937/7/7—1938/1/1》、《小蠻牛》、《新生的中國》、《八年詩選集》
  • 論文集《文藝一般論》
  • 專著《日本文學簡史》、《潮流詩派》[1]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雷石榆 (1911~1996). 中國作家網. [2017-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6).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雷石榆先生生平,新文學史料1997年第01期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雷石榆. 江門市檔案局. 2015-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26日).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北岡正子、王敬翔、黃英哲,連結中國大陸、台灣、日本的詩人雷石榆——以《沙漠之歌》與《八年詩選集》為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1(5):61-67
  5. ^ 5.0 5.1 5.2 5.3 5.4 劉玉凱,太陽記得您,桃花記得您──追憶雷石榆先生,新文學史料1998(1):21-26
  6. ^ 6.0 6.1 6.2 6.3 6.4 雷石榆,舊夢依稀話寶島——寄情台灣,新文學史料1993(4):72-73
  7. ^ 陳松溪,郭沫若致雷石榆的一封佚信,郭沫若學刊2002(4):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