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北支隊

雁北支隊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活動於雁北地區大同附近的抗日武裝。歷史上有多支部隊曾用過這個番號。

宋時輪雁北支隊

為進軍雁北地區(晉西北),1937年9月底,八路軍第一二〇師第716團(前身劉志丹紅二十八軍)團長宋時輪率第2營成立「宋時輪支隊」,宋時輪為支隊司令員,伍晉南為支隊政治部主任。該支隊900餘人,以第七一六團第二營(陝北紅二十八軍)為骨幹組成。「10月1日,宋支隊攻佔井坪鎮(今平魯縣)。」「10月3日,宋支隊兵分兩路,一路襲擊馬邑、安榮橋,擊潰部分守敵;另一路進攻岱嶽鎮,予敵以重創。」「10月4日,宋支隊折而向西,收復平魯縣城。幾天之內,完成賀龍師長計劃佔領井坪,收復平魯的任務。」「10月6日,朱德命令:宋支隊背靠岱嶽鎮以西山地後,應即向岱嶽鎮、懷仁、山陰活動,破壞公路交通。」「10月7日夜,宋支隊襲擊岱嶽,攻佔該鎮以南之東榆林、馬邑,破壞橋樑數座。」「10月10日,宋支隊進入預伏陣地。傍晚,日軍向「忻口會戰」作戰場地運送彈藥的運輸車輛滿載武器彈藥朝大橋開來,第一輛見橋板被拆停下來,後面的汽車一輛接一輛全部堵塞在支隊的伏擊圈內。宋時輪一聲令下,急促密集的彈藥居高臨下地瀉向大橋,公路,汽車着火了,車上的彈藥爆炸,日本被打得亂作一團。朱德、彭德懷致電賀龍、蕭克,指出:「宋支隊已深入敵人後方,起了相當作用。」晉西北,日軍面臨着一個完全不同於國民黨軍隊的新對手,宋支隊的威名開始響徹大同、雁北地區。」」10月21日,毛澤東給八路軍總部朱德、彭德懷以及周恩來的電報中指出:「宋時輪團全部(分割之部分應還建制)準備長期活動於長城以北大同、雁門以西地區,東與楊成武,西與第一二0師主力呼應。」「10月23日,宋支隊伏擊由大同至岱嶽的日軍運輸隊,斃敵100餘人,毀汽車10餘輛。任弼時回憶說:「深入敵深後方,在平型關、靈丘以北及在崞縣、雁門關、大同活動的部隊,以高速度負責的積極行動,經過無數次的戰鬥,打擊敵人掩護部隊和運輸隊。」「宋支隊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主動出擊,積極作戰,連續獲勝,初步打開了雁北地區的抗日局面,為中共山西省委派駐雁北工作的幹部立足於平魯縣,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武裝鬥爭創造了很有利的條件。」

1938年1月,中央定為在雁北地區長期抗日游擊戰「宋時輪支隊」又稱「雁北支隊」,宋時輪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宋支隊在雁北敵後廣泛開展游擊戰爭,打得日軍後宮淳第26師團為了鞏固後方,確保交通運輸隊的安全,1938年1月上旬,日軍集中2,000餘人,分5路向宋支隊實施大規模「圍剿」,宋時輪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指揮支隊主力在大同附近襲擊車站、倉庫、破壞道路交通,打得熱火朝天,迫使「圍剿」的各路日軍無功而返。1938年2月底,日軍又集中3,000餘兵力,對宋支隊實行第二次「圍剿」,結果又告失敗。3月,第三次「圍剿」宋支隊。

1938年3月29日,毛澤東、滕代遠致電第一二〇師賀龍、蕭克、關向英並告八路軍總部,詢問「能否沿大青山脈創造一個游牧性質的騎兵支隊?如可能該支隊西走新疆邊境,東迄滿洲,整個內外蒙交界區域均可為其游擊地區,亦盼考慮見告。」1938年4月毛澤東致電第一二〇師與宋(時輪)支隊:「要求你們對平綏鐵路以北(綏蒙)能否建立游擊根據地進行調查,情況如何望速告。」宋時輪請來察哈爾省建設廳科長陳鳳桐詢問後復電,大青山地區是「山上無房屋、氣候寒冷,民性強悍」;因地形不同,關內步兵不十分便利活動,過大兵力不甚適宜(糧食甚缺),尤其是房屋少、天氣又冷,更加困難。

雁北支隊自1937年10月至1938年5月,在同蒲線以西,平綏線以東,同日軍進行大小戰鬥百餘次,擊毀日軍汽車390餘輛,殲滅日軍2,000餘人,激獲各種武器1,000餘支(挺)。支隊兵力得到擴充和壯大,組建了司令部機關,由最初的5個連建制擴充為3個營12個連建制,又擴建了1個騎兵大隊,8個挺進隊(每個挺進隊相當於連),此刻,總兵力達到2,000餘人,

1938年4月22日,在晉察冀軍區鄧華支隊初步建成平西抗日根據地後,八路軍總部即指示宋時輪率第一二〇師雁北支隊1500人東進平西,與鄧華支隊會合,以開闢平北冀東「敵後之敵後」。1938年5月27日,鄧華支隊宋時輪支隊在平西齋堂杜家莊地區合編成八路軍第四縱隊第十二支隊。

雁北獨立六支隊

1937年黨員趙仲池劉華香等赴雁北組建犧盟會雁北游擊隊,司令梁雷。1939年晉西事變前後改編為八路軍第一二〇師彭385旅雁北獨立六支隊,支隊長王寶珊/劉華香,政委胡一新

三五九旅雁北支隊

1939年8月三五九旅奉命由恆山開赴綏德擔任河防,派出第718團副團長徐國賢率一部組建八路軍第三五九旅雁北支隊。1940年10月改稱三五九旅特務團,轄教導營和警衛營,調陝北歸建。

察綏游擊軍第一支隊

1937年9月底第二戰區戰地總動員委員會在太原組建察綏游擊軍軍部共220餘人,主要由青年學生組成,領導權基本控制在共產黨手中:軍長張礪生察哈爾省主席)/代理軍長鄭荔庵,其它領導成員均為共產黨員:參謀長宣俠父(未到職)、秘書長鄭荔庵(非黨員)、副官長劉蘇、政治主任阮慕韓/陳鳳桐、政治副主任錢應麟。察綏游擊軍軍部於11月上旬隨戰動總會轉移到離石縣王家坡,組建第一支隊,支隊長劉蘇,政治主任安汝濤(後為王銘森),支隊下轄3個中隊。[1]12月18日,第一支隊從離石出發,開到西雁北的平魯。戰動總會委託八路軍第一二〇師宋時輪雁北支隊指揮該部,第一支隊的黨組織接受中共晉綏邊區特委領導。察綏游擊軍陸續組建5個支隊(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第十五支隊),主要由東北、平津流亡學生組成。張礪生不久赴南京,游擊軍由戰動總會領導。中共從抗大八路軍第一二〇師選調了數十名紅軍幹部到該部工作。完全實行八路軍的部隊管理制度。1938年春末,察綏游擊軍第一支隊發展到300餘人;察綏游擊軍後擴大為4個游擊支隊。[2]1938年6月間,軍部率領一支隊及四支隊,由涼城二蠻子溝出發,過平綏鐵路挺進綏東豐鎮縣東山、陽高縣北部雲門山區活動。1938年10月,由於天氣漸冷,為減少群眾負擔,一支隊返回涼城、懷仁、右玉一線活動。1938年11月,第四支隊騎兵二大隊反水,扣押了游擊軍領導,導致本地人組成的第五支隊潰散,第四支隊被日偽軍夾擊失敗。[3]1939年1月殘餘部隊進入渾源西南山區,在三五九旅幫助下進行整頓,成立察綏游擊縱隊劉蘇任縱隊長兼1支隊長,政委陳鳳桐/阮慕韓,參謀長朱寶琛,政治部主任安汝濤,由三五九旅和晉察冀五地委領導下開展東雁北游擊戰爭。1940年2月察綏游擊縱隊與三五九旅雁北支隊在靈丘大興莊合編為雁北支隊,劉蘇任司令員,陳鳳桐任政委,副支隊長徐國賢,副政治委員譚文邦,戰鬥在靈丘繁峙渾源代縣應縣山陰懷仁大同陽高興和等縣。[4]1940年10月雁北支隊分拆,劉蘇領導察綏游擊支隊,隸屬晉察冀軍區第五軍分區。1941年秋調入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1942年改稱一分區雁北支隊。支隊長劉蘇,政治委員王純一,副支隊長賈靖宇[5]1943年成立晉察冀軍區雁北指揮部,司令員韓偉、政委羅元發。1944年底雁北指揮部改為晉察冀新的第5分區,司令員陳坊仁,政委劉達,副司令員劉蘇[6]1944年3月雁北支隊與晉察冀軍區青年支隊合編為應縣支隊。日本駐蒙軍沿桑乾河設有兩道「蒙疆確保區」封鎖線,雁北地區共87個據點,有日軍3600多人,偽軍4000多人。1944年12月18日毛澤東電示晉察冀軍區努力向雁北、綏東、熱察、冀東敵占區發展。1945年1月20日晉察冀軍區做出開闢雁北工作的指示,冀晉軍區派出懷仁桑乾河天鎮3個工委和7支武工隊北上。1945年3月春季攻勢,五分區第6團與靈丘支隊圍攻下,靈丘日軍3月3日逃往廣靈,偽軍開城投降。1945年5月12日,冀晉軍區發動雁北戰役即夏季攻勢,到5月30日,解放據點40多處、村鎮738個、人口40多萬、面積5700多平方千米、斃傷俘日偽軍700餘人,打破了桑乾河封鎖線。

晉綏五分區改稱雁北支隊

1942年11月,為了統一對綏遠、雁北工作的領導和精兵簡政八路軍第一二〇師晉綏軍區決定將大青山騎兵支隊與晉綏五分區合併為塞北軍分區,司令員姚喆、政治委員高克林,原五分區部隊改為雁北支隊,取消大青山騎兵支隊番號,原騎兵1、2、3團番號不變。

參考文獻

  1. ^ 馬良:《晉察冀西北角的一支鐵軍·雁北支隊》,山西傳媒出版集團三晉出版社,2015年5月版,ISBN 9787535711455
  2. ^ 《中共吕梁地区历史纪事》第七章 1937年 第184条 察绥游击军第一支队在离石组建. [2020-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9). 
  3. ^ 任達之《察綏游擊軍在陽高》.1986.2
  4. ^ 劉蘇:「雁北支隊發展簡史」,發表於《山西文史資料》第18輯,1981年出版
  5. ^ 杜導正:「他不愧是雁北的「小彭德懷」——緬懷老戰友劉蘇」,《黨史文匯》 1995年07期,第31頁-第34頁
  6. ^ 孫德祥:《夢隨風萬里——懷念劉蘇將軍》,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年7月第一版,ISBN 978750348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