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加車輛製造廠

里加車輛製造廠拉脫維亞語Rīgas Vagonbūves Rūpnīca,簡稱RVR;俄語:Рижский вагоностроительный завод,簡稱РВЗ)是拉脫維亞的一家鐵路車輛製造商,公司位於拉脫維亞首都里加

里加車輛製造廠
Rīgas Vagonbūves Rūpnīca
公司類型有限公司
成立1895年
總部 拉脫維亞里加
產業軌道交通車輛
網站http://www.rvr.lv/

歷史

初創時期

里加車輛製造廠的前身為創立於19世紀末的「鳳凰車輛廠」。1895年3月31日,奧地利工業家奧斯卡·弗雷維斯(Oskars Freyvirts)經沙皇尼古拉二世授權,獲批准在里加建立一個生產鐵路車輛的大型工廠,為里加-普斯科夫鐵路提供車輛,工廠被命名為「鳳凰」(«Fenikss»)。鳳凰車輛廠在1897年竣工投產,專業從事鐵路客車鐵路貨車的設計製造,工廠設有裝配和鍛造車間等多個部門,擁有2000多名工人。至1902年,工廠已經生產了約7000輛各類型車輛。1910年,工廠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以提高工廠生產能力,並成為俄國最大的鐵路車輛製造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工廠被迫撤退到雷賓斯克。一戰結束後,拉脫維亞於1918年11月宣佈獨立,成立拉脫維亞共和國。1920年代,鳳凰車輛廠開始進行重建和改造,以滿足拉脫維亞鐵路運輸的需要,並應用了多種新的技術例如電弧爐煉鋼。1927年,鳳凰車輛廠生產了1615輛鐵路客車和9750輛鐵路貨車,其中4750輛為二軸貨車,其餘均為四軸貨車。同時,工廠的產品亦大量對外出口,蘇聯僅在1928年就向工廠訂購了1180輛四軸貨車。1930年代,鳳凰車輛廠獲得美國福特汽車的生產授權,開始涉足汽車製造領域。1934年,工廠開始生產貨運汽車和輕型汽車;1937年至1940年間,工廠製造了332輛輕型汽車、1200輛貨運汽車和200輛巴士。至1930年代末,鳳凰車輛廠已經成為波羅的海三國中規模最大的汽車生產商。

蘇聯時期

 
ER2型電力動車組

1940年8月,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成為了蘇聯的第十五個加盟共和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鳳凰車輛廠除了生產鐵路車輛外,並承擔了大量鐵路車輛、坦克、汽車的維修工作。二戰結束後,工廠更名為里加車輛製造廠,並根據蘇聯鐵路車輛工業的分工要求,成為蘇聯唯一的電力動車組製造商。1947年,里加車輛廠按照梅季希機器製造廠提供的技術資料,開始生產S型電力動車組;1949年,工廠開始生產MTV-82型有軌電車。此後,工廠的生產能力不斷增長,在1951年工廠每年能夠生產300輛電力動車組及76輛有軌電車,至1966年工廠創造了電力動車組年產量569輛的紀錄,1960年代末工廠職工人數多達5963人。

 
里加車輛廠總部大樓(1991年)

從1950年代至1980年代,里加車輛製造廠先後開發研製了ER1ER2ER6ER10ER22型等各種直流電力動車組,以及ER9ER29ER30型等各種交流電力動車組,在蘇聯鐵路上得到了廣泛使用,並出口至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古巴等國。1963年,里加車輛製造廠根據蘇聯交通部的要求,研製了DR1型柴油動車組並投入批量生產。1973年,工廠又成功研製了最高速度達200公里/小時的ER200型高速電力動車組,並分別在1976年和1984年於莫斯科-列寧格勒鐵路開始進行試驗和投入運用。至1978年,里加車輛製造廠的年產量已經達到685輛鐵路車輛及241輛有軌電車。

蘇聯解體後

1991年,隨着蘇聯國內政治形勢的急劇變化,多個加盟共和國先後宣佈獨立;同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宣佈辭去蘇聯總統職務,蘇聯正式解體。拉脫維亞獨立之後,里加車輛製造廠轉型為獨立企業繼續營運,並於1993年6月22日成立里加車輛製造廠股份有限公司(VAS «RĪGAS VAGONBŪVES RŪPNĪCA»)。從1949年至1993年,里加車輛製造廠累計生產了20,347輛電力動車組、1,934輛柴油動車組和7,744輛有軌電車,其產品遍及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各地。然而在蘇聯解體後,里加車輛製造廠許多工程師和技術人員遷移至俄羅斯的傑米霍沃機器製造廠,使里加車輛製造廠的生產能力大幅下降,而且獨聯體各國的鐵路運輸生產面臨嚴重滑坡,各國也極少採購新的機車車輛,里加車輛製造廠所接獲的新造車輛訂單亦寥寥無幾,主要業務變為維修和翻新拉脫維亞鐵路的鐵路車輛。

2001年1月,拉脫維亞的菲利斯控股公司(Holdinga Kompanija FELIX)注資里加車輛製造廠,並控股、改造和恢復里加車輛製造廠的生產。2000年代,里加車輛製造廠逐漸走出了低谷,分別為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俄羅斯白俄羅斯格魯吉亞芬蘭製造或翻新了850輛鐵路貨車、2505輛電力動車組和柴油動車組。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