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逢玄
生平
鄭逢玄是崇禎六年(1633年)的舉人,獲授婺川教諭,轉任衡州府同知、知府[2]。張獻忠帶兵攻到,他監督義師殲滅;李乾德上疏推薦鄭逢玄擔任監軍副使,王應熊、何騰蛟也相繼奏請加官參政,監雲南、貴州、四川、湖廣、廣東的軍隊,跟隨李若星到沅州[1]。
隆武二年(1646年),查繼仁冒充弘光帝,辰沅道徐煒、沅州知州黃昂前往進奉,繼仁任命高士美為太僕卿,指揮于克振為總兵,鄭逢玄也上表祝賀,帶兵護衛,被劉堯珍譏諷。很快他查出查繼仁是假冒的,與米壽圖、皮熊用計捉住他,進官太僕少卿,負責催促廣東的糧餉;又監督禁軍,留守奉天。鄭逢玄看劉承胤兵力強盛,與他聯婚,請求劉承胤毆打劉堯珍;永曆帝駕臨奉天,陞他為太常卿[3]。
永曆二年(1648年)八月,朝廷改任鄭逢玄為僉都御史巡撫貴州;同年冬天再轉兵部左侍郎、副都御史總督雲南、貴州、四川、湖廣軍隊,賜尚方劍。很快他入朝任職禮部左侍郎,和祠祭主事丁若郭制定禮儀制度。張同敞因他保住貴州的功績排行第一推薦,晉官兵部尚書,再改官左都御史。孫可望稱秦王,他寫下《王命論》諷刺;因為父親逝世而跟隨母親隱居餘慶縣蒲村。後來他結夥孫可望卻不忘朝廷,可望強行起用他,他委婉拒絕,閉門八年;與錢邦芑結交馬寶、馬進忠、馬維興,於交水之戰中南明軍隊大勝[4]。
孫可望失勢,鄭逢玄被降為兵部左侍郎,又晉禮部尚書兼刑部尚書。他打算採用重典以解決時艱,李定國看重他。永曆帝離開永昌,他在雲南寶臺山出家為僧,法名天問,與錢邦芑遊歷。洪承疇屢次要求他出仕,他用道義拒絕。鄭逢玄孝順母親,門生舊官都和他很少見面;同時作詩述志,自比為陶潛,去世時七十六歲[5]。
引用
- ^ 1.0 1.1 錢海岳《南明史·卷五十七·列傳第三十三》:鄭逢玄,字天虞,平溪人。崇禎六年舉於鄉。授婺川教諭,累轉廣州【衡州】同知、知府。張獻忠兵至,督義勇殲之。李乾德疏薦監軍副使,王應熊、何騰蛟交章請加參政,監滇黔蜀楚粵軍,從李若星沅州。
- ^ 乾隆《衡州府志·卷二十一·職官》:同知……明……鄭逢元 貴州舉人,崇正十四年任
- ^ 錢海岳《南明史·卷五十七·列傳第三十三》:隆武二年,查繼仁偽稱聖安皇帝,辰沅道徐煒、沅州知州黃昂供御。以高士美為太僕卿,指揮于克振為總兵。逢玄亦具表奉賀,統兵護衛,劉堯珍譏之。旋廉其偽,與米壽圖、皮熊計禽之。進太僕少卿,召催粵餉。督禁軍,留奉天。見劉承胤兵盛,與聯姻,告承胤毆堯珍。昭宗幸奉天,改太常。
- ^ 錢海岳《南明史·卷五十七·列傳第三十三》:永曆二年八月,命以僉都御史巡撫貴州。是冬,以兵部左侍郎、副都御史總督滇黔川楚軍,賜尚方劍便宜行事。入為禮部左侍郎,與祠祭主事丁若郭定儀制。張同敞薦保黔第一功,晉兵部尚書,改左都御史。孫可望稱王,書《王命論》以諷。丁父憂,奉母隱餘慶蒲村。黨可望而不忘朝廷,可望強起之,婉詞書「絕倨請纓,溫太真之後悔何及;依劉為命,李伶伯之陳情可憐。」杜門八年。與錢邦芑結馬寶、馬進忠、馬維興,遂收交水之捷。
- ^ 錢海岳《南明史·卷五十七·列傳第三十三》:可望敗,降兵部左侍郎。已晉禮部尚書,兼刑部。欲用重典以濟時艱,李定國重之。上發永昌,為僧雲南寶臺山,名天問,與邦芑遊。洪承疇屢強之出,以義不可。孝老母,門生故吏少見其面。有詩述志,以陶潛自況。卒年七十六。
參考文獻
官銜 | ||
---|---|---|
前任: 曹燁 |
南明兵部尚書 1649年 |
繼任: 李陳玉 |
前任: 扶綱 |
南明禮部尚書 1656年-1657年 |
繼任: 程源 |
前任: 尹三聘 |
南明刑部尚書 1656年-1657年 (署) |
繼任: 尹三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