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姓
姓氏 | |
袁 | |
《百家姓》第59位 | |
7: | 魯韋昌馬 苗鳳花方 |
8: | 俞任袁柳 酆鮑史唐 |
9: | 費廉岑薛 雷賀倪湯 |
郡望 | 汝南郡、陳郡、田佳郡 |
袁姓是中文姓氏,在《百家姓》上排59名。袁姓人在四川、華北和江南地區最具影響。總人口大約650萬,佔了當代中國人口的0.54%。
來源
對於袁氏來源的記述,許多古籍內容差不多一致:袁氏是舜的後裔,出自媯姓。周武王滅商朝以後,追封前代聖王舜的後人胡公滿於陳。
胡公之十三世孫轅濤塗(或作袁濤塗)封在陽夏(今河南太康),以其祖父莊爰的字為姓。袁氏自立姓之後,一直為陳國的大夫。春秋末年,袁僑、袁克都是轅濤塗的後裔。古時「袁」、「爰」、「轅」、「榬」、「溒」、「援」等字相通。正如《袁樞年譜》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據《新唐書·宰相世系》,到秦末時,轅濤塗的裔孫轅告避難與黃河、洛河之間。轅告之少子政,以袁為氏,正式普遍地使用袁姓。
袁姓的第二個來源來自外姓和少數民族的改姓。東漢末,分佈在近四川東部及重慶一代的板楯蠻,有杜、朴、袁三大姓巴夷王。袁姓同其他的姓氏一樣,不斷與其他民族的血緣交流。清朝初滿洲八旗中有袁姓,世居瀋陽。
郡望
歷史分佈和遷移
自春秋末,袁姓一直活躍在河南一帶。到漢朝,形成了以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省汝南縣)為中心的大姓。東漢初年,袁良僅為成武令,但從他的孫子袁安以下的四代人都做到太尉、司徒、司空的高位。由此開創了汝南袁氏。與袁良同名的袁良則成為陳郡袁氏的先祖,孫袁滂官至司徒。汝南袁氏和陳郡袁氏自東漢、曹魏、晉朝至南朝梁、南朝陳,人才輩出,權勢顯赫。至唐朝,與其它姓氏類似,袁姓者多以陳郡袁氏標榜[1]。北宋時編撰的《新唐書》[2]則將汝南袁氏和陳郡袁氏的同名先祖混為一人,至今仍有混淆[3]。
宋朝時期,袁姓大約有26萬人,以人數算宋朝第六十四位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在於現在的四川、浙江、山西、江西四省。其次分佈於江蘇、河南、安徽和湖南。
明朝,袁姓大約53萬,為明朝第三十六大姓。袁姓人口增長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宋、元、明600年袁姓人口主要向東南和南部地區遷移,而四川地區的袁姓人口萎縮嚴重。明末,袁姓也進入了台灣。最近600年期間,袁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西部、華中、華北回遷。
當代袁氏分佈
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北兩省,大約佔袁姓總人口的23%。江西、江蘇、河南、浙江、湖北,這五省又集中了38%。袁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
參考資料
- ^ 《史通·內篇·邑里第十九》:爰及近古,其言多偽。至於碑頌所勒,茅土定名,虛引他邦,冒為己邑。若乃稱袁則飾之陳郡,言杜則系之京邑,姓卯金者咸曰彭城,氏禾女者皆云鉅鹿。在諸史傳,多與同風。此乃尋流俗之常談,忘著書之舊體矣。
- ^ 《新唐書·卷七十四下·表第十四下》袁氏出自媯姓。陳胡公滿生申公犀侯......九世孫袁生生玄。孫幹,封貴鄉侯,復居陳郡陽夏。八世孫良,二子:昌、璋。昌,成武令,生漢司徒安,字邵公。三子:賞、京、敞。京,蜀郡太守......璋生司徒滂,字公熙。滂生渙,字曜卿,魏御史大夫。
- ^ 汉朝袁姓:陈郡和汝南家族最显赫. 華西都市報網站. 2016-10-22 [2017-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4) (簡體中文).
延伸閱讀
[編]
- 《百家姓》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袁姓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