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耶見

薩迦耶見巴利語sakkāya-diṭṭhi梵語satkāya-dṛṣṭi),音譯為薩迦耶達利瑟致,義譯為有身見身見虛偽身見移轉身見,佛教術語,被列為五見十隨眠之一。未斷薩迦耶見(又名五陰身見)者,必然伴隨「人我見」及「法我見」。錯誤認為靈魂真我流遷未來(人我見),或錯誤認為五蘊一切法擁有自帶各種功能(法我見);或錯誤認為五蘊一切法擁有自帶各種功能終歸壞滅消失(斷滅見);或錯誤猜想有真我能擁有,或能控制,或能出生五蘊一切法(梵我見)。唯有依四聖諦斷除薩迦耶見。

音義

薩迦耶(巴利文:sakkāya,梵文:satkāya),又譯為薩迦邪、颯迦耶,字面意義為有身,是由巴利文與梵文的:sa(即santa,意譯為存在,有,也有虛偽、移轉的意思),以及kāya(意譯為身,即名、色諸蘊)所組成的複合詞。

概論

佛教「有」,是指三世;「有身」是指依三世而建立的「功能」;或依「成住壞」而建立的功能,又可稱為「命」、「壽」。不知「有身」的漏洞,稱為薩迦耶見。依四聖諦伺尋五取蘊斷薩迦耶見[1],即為:身、六身、六身、六身、六身,以及六身,六身等。五取蘊皆依有身建立,有身苦、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2], 即是四聖諦的苦集滅道[3]。 認為五取蘊中擁有各自功能,即我、我所。譬如火能生熱,即是我見;熱能被火生,即是我所(唯知見四聖諦者知譬喻義)見解[4],都名為薩迦耶見,或譯為有身見。

婆羅門教和其他沙門教派,及佛門內的外道,依他們所誤認定的或類似概念,加以批判佛教,因為未見四聖諦故[5] [6]。依五蘊可分為有五種我見,隨次深入細分為二十種薩迦耶見[7] [8]

梵網經》記載的六十二見,都以薩迦耶見為根本[9] [10]說一切有部等將薩迦耶見列為五見之首。

我執

眾生無法正確觀察由五取蘊,產生愛取執著,帶來了苦。執著五蘊是我,為我執的一種,稱為薩迦耶我執。我見我執我所執等的根源在無明,修行八正道,得到正見智慧,可去除這些錯誤見解。

參考條目

參考文獻

  1. ^ 雜阿含經》卷3〈71經〉:「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
    • 云何有身?謂: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是名有身。
    • 云何有身集?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有身集。
    • 云何有身滅?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着,無餘斷、吐、盡、離欲、滅,是名有身滅。
    • 云何有身滅道跡?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有身滅道跡。」
    雜阿含經》卷3〈70經〉:「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身邊、有身集邊、有身滅邊。……
    • 云何有身邊?謂: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是名有身邊。
    • 云何有身集邊?謂受,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着,是名有身集邊。
    • 云何有身滅邊?即此受,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着,無餘斷、吐、盡、離欲、滅、寂、沒,是名有身滅邊。」
  2. ^ 雜阿含經》卷3〈69經〉:「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身集趣道及有身集滅道。……
    • 云何有身集趣道?愚癡無聞凡夫,見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故,樂色、歎色、着色、住色;樂色、歎色、着色、住色故,愛樂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純大苦聚生。如是受、想、行、識廣說,是名有身集趣道。比丘!有身集趣道,當知即是苦集趣道。
    • 云何有身集滅道?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於色不樂、不歎、不着、不住;不樂、不歎、不着、不住故,彼色愛樂滅;愛樂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惱,純大苦聚滅。如色,受、想、行、識亦如是,是名有身滅道跡。有身滅道跡,則是苦滅道跡,是故說有身滅道跡。」
  3. ^ 雜阿含經·三四四經》:「多聞聖弟子,於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苦滅道跡如實知。
    • 云何苦如實知?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苦、怨憎會苦、所欲不得苦,如是略說:五受陰苦,是名為苦,如是苦如實知。
    • 云何苦集如實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是名苦集,如是苦集如實知。
    • 云何苦滅如實知?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染著,無餘斷、乃至息、沒,是名苦滅,如是苦滅如實知。
    • 云何苦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
  4. ^ 雜阿含經》卷2〈45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若諸沙門、婆羅門見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見我。諸沙門、婆羅門見色是我,色異我,我在色,色在我;見受、想、行、識是我,識異我,我在識,識在我。愚癡無聞凡夫以無明故,見色是我、異我、相在,言我真實不捨。』」
  5. ^ 雜阿含經·一六六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着?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色是我,餘則虛名;無色是我,餘則虛名;色非色是我,餘則虛名;非色非無色是我,餘則虛名。我有邊,餘則虛名;我無邊,餘則虛名;我有邊無邊,餘則虛名;我非有邊非無邊,餘則虛名。一想,種種想,多想,無量想;我一向樂,一向苦,若苦、樂,不苦不樂,餘則虛名。』」
    雜阿含經·一六七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着?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色是我,餘則妄想;非色、非非色是我,餘則妄想。我有邊,餘則妄想;我無邊,餘則妄想;我非有邊非無邊,餘則妄想。我一想、種種想、少想、無量想;我一向樂、一向苦,若苦、樂,不苦不樂。』」
  6. ^ 雜阿含經·五七〇經》:「時,長者即問梨犀達多:尊者!凡世間所見,何本?何集?何生?何轉?尊者梨犀達多答言:長者!凡世間所見,或言有我,或說眾生,或說壽命,或說世間吉凶,斯等諸見,一切皆以身見為本,身見集,身見生,身見轉。復問:尊者!云何為身見?答言:長者!愚癡無聞凡夫,見色是我,色異我,色中我,我中色,受、想、行、識見是我,識異我,我中識,識中我,長者!是名身見。」
    雜阿含經·四五經》:「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若諸沙門、婆羅門,見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見我。諸沙門、婆羅門,見色是我,色異我,我在色,色在我;見受、想、行、識是我,識異我,我在識,識在我。」
  7. ^ 雜阿含經·六三經》:「有五受陰?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比丘!若沙門、婆羅門,計有我,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計有我,何等為五?諸沙門、婆羅門,於色見是我,異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識,見是我,異我,相在。」
  8. ^ 雜阿含經·一〇九經》:「愚癡無聞凡夫,見色是我,異我,我在色,色在我;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我在識,識在我。」
    發智論》:「此二十句薩迦耶見,幾我見?幾我所見耶?答:五我見,謂:等隨觀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十五我所見,謂:等隨觀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色中,我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我所,我在受、想、行、識中。」
  9.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fwj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10. ^ 雜阿含經·一一〇經》:「薩遮尼犍子白佛言:瞿曇!我今當說譬。……譬如世間一切所作,皆依於地,如是色是我人,善惡從生;受、想、行、識是我人,善惡從生。又復譬如人界、神界、藥草、樹木,皆依於地而得生長,如是色是我人,受、想、行、識是我人。……如是,瞿曇!色是我人,受、想、行、識是我人,此等諸眾,悉作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