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民起義
苗民起義,或稱苗亂、苗變、苗民叛亂、苗族民變,是中國清朝大規模的苗民起事運動[參1]。從雍正時期一直到嘉慶元年,黔、湘地區的苗族人民發動的一系列反清起義。其中大起義三次,小暴動約二三十次[參2]。
背景
清朝康乾時期統治階級對中國各族人民[誰?]殘酷的壓迫和剝削,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在清朝前期,史籍記載的比較著名的起義有五六十起。苗民起義爆發於苗族聚居的貴州和湖南西部。由於清朝官吏的殘酷剝削,苗族人民日益貧困,不得不「將田地折算」抵債,「收穫甫畢,盎無餘粒,此債未清,又欠彼債,盤剝既久,田地罄盡」[參3]。他們的土地落入清朝統治階級手裏,被迫前往高寒山區耕作,過着「柴火當棉襖,蕨根當糧食」的困苦生活。
過程
康熙時期苗民起義
康熙四十一(1702年)便有發生苗民起義,但處理事情的時任湖廣總督郭琇卻並未如實稟報起義人數等情況,結果最終被罷官。
雍正時期苗民起義
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貴州古州九股河地區苗族農民,在苗民包利等人領導下,為反抗征糧、派夫以「苗王出世」為號召發動起義。同年六月,清廷調集兩湖、兩廣及雲貴川七省兵力數萬人前去鎮壓,起義失敗[參2][參4]。
雍正帝下詔說到:從前經理苗疆,本為乂安民生。乃經理不善,以致逆苗肆出,勾結熟苗,搶劫居民。是以安民之心,成虐民之政。返之初心,能勿愧乎?所有貴州本年錢糧,通行蠲免。其被賊州縣,蠲免三年,以示撫綏捄恤之意[參5]。
乾隆時期苗民起義
乾隆六十年(1795年),貴州省銅仁府的苗民首先發動起義,湖南西部的苗民也紛紛響應。起義者提出了「逐客民[註1],復故地」[參6]的口號,要求收回被霸佔的土地。清政府調動大軍前往鎮壓,起義軍說:「官有萬兵,我有萬山,其來我去,其去我來」[參7]。他們採取游擊戰術,利用高山峻岭的險要地勢和自己擅走山路的特點,使用鳥槍、弓箭、利刃,石塊屢次打敗前來鎮壓的清軍,清政府先後調動貴州、湖南等七省兵力,經過十一年,直到1806年才把苗民起義鎮壓下去[參1]。
咸同時期苗民起義
咸豐五年(1855年),貴州苗族人民在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下,三月中,鎮遠府台拱廳苗族農民張秀眉領導起事,十月又有銅仁府梅濟鼎、徐廷傑。咸豐七年(1858年)二月起義軍控制了黔東南苗族聚居的大部分地區。但是隨着太平天國失敗後,清廷集中兵力鎮壓起義苗民起義,同治十一年(1873年)起事領袖先後陣亡,前後十八年的貴州苗民起義宣告失敗[參8]。
評價
有說法[誰?]認爲苗民起義與白蓮教大起義同時並舉,遙相呼應,給予了清朝統治以有力的打擊,在一定程度了也否定了康乾盛世的說法[參1]。然而歷史學家歐陽泰(Tonio Andrade)指出1750年後至1839年可被稱為「清朝大和平時期」,儘管該段時期民變不斷,且當中有些民變規模甚大,但是也比1200年後的中國歷代朝代的戰事少[參9]。歷史學家戴逸指出,「盛世有陰影,衰世也有希望」,盛世不是「美哉善哉,萬事大吉」。在康雍乾時期,自三藩之亂平定之後,中原地區就沒有戰爭,國內也沒有長期和大型的戰爭,社會上就沒有大規模的破壞,因此社會安定,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參10]。
註釋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中学历史手册·<中国古代史部分·第三编封建社会(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趋势衰落—明、清·第三章,清朝前期的统治>》.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4年: 第393頁.
- ^ 2.0 2.1 乾隆野史一:福康安是不是私生子?. 鳳凰網. [2014-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4).
- ^ 《苗防備覽·雜識》
- ^ 福康安:民族英雄还是乾隆私生子?. 中國經濟網. [2014-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4).
- ^ 《清史稿·卷九 本紀九》
- ^ 魏源:《聖武記·乾隆湖貴徵苗記》。
- ^ 《古今拾遺·第四卷》引《廣東新語》
- ^ 苗民起义. 中國文化經典書庫. [2014-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4).
- ^ Miles Bryan. The Age of Gunpowder. Reed Magazine. 2016 [2018-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4).
- ^ 戴逸《怎樣認識「康雍乾盛世」——答周思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