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績偉
胡績偉(1916年9月15日—2012年9月16日),原名胡德恕,男,四川威遠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工作者,胡績偉主張新聞自由,曾任人民日報社總編輯和社長,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他提出《人民日報》是「人民的報紙」,並主張「人民性高於黨性」[1]。其夫人是他的堂姐胡一哉[2]。
胡績偉 胡德恕 | |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中華民國四川省威遠縣 | 1916年9月15日
逝世 | 2012年9月16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 (96歲)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2012年9月) |
政黨 | 中國共產黨(1938年1月-2012年9月) |
配偶 | 胡一哉 |
專業 | 人民日報社總編輯、社長 |
生平
高中就讀於自貢市第一中學。1935年就讀於成都華西大學數學系,1936年轉入四川大學經濟系,同年參加中共外圍組織,領導成都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主管宣傳工作,先後任成都《大聲周刊》、《大生周刊》、《圖奮周刊》、《星芒周刊》編輯、主編等。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星芒報》、《蜀話報》、《通俗文藝》主編。1939年11月赴延安。1940年3月起任陝甘寧邊區《邊區群眾報》主編及《群眾日報》總編輯、副社長。曾兼任延安《解放日報》採訪通訊部主任、新華社西北總分社、西北人民廣播電台總編輯。
1952年調入人民日報社工作。先後任副總編輯、總編輯、社長等職。胡喬木曾經寫信給他,說:「你們還有很多錯誤的思想沒有批判,現在有一種否定毛澤東的思潮,很不好。」[3]:105。1983年9月因清除精神污染運動而被迫辭去人民日報社社長的職務,轉任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期間曾積極推動起草和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法》但未果;1989年因在六四天安門事件期間贊同趙紫陽主張的在法治、理性軌道上對話,反對軍事鎮壓,被撤銷一切職務,留黨查看兩年[4]。
1990年3月,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公告,由於「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已通過決定罷免胡績偉的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職務」,根據相關規定,撤銷胡績偉的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七屆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會委員職務[5];及後新華社的逝世公告只以「1991年離休」作結[6]。
此後他依然堅持改革理想。2009年,他與中共退休高幹聯合在香港出書,呼籲為胡耀邦、趙紫陽徹底平反。在新聞專業領域,他也大力倡導新聞自由。[7]
2011年起因為心力衰竭,腦供血不足兩次住院,翌年3次進出醫院,於2012年9月16日早上7:05因心肌梗塞引發的心臟衰竭在北京醫院病逝[4],新華社於9月27日下午公告逝世消息[6]。胡績偉子女拒絕將老人骨灰安放八寶山。
談趙紫陽逝世
胡績偉2005年1月17日早8點鐘得知趙紫陽逝世後,向中共中央寫了幾點建議:
“ |
黨中央前總書記、國務院前總理趙紫陽同志,在長達十五年的軟禁以後,於今天含冤逝世。這是舉世震驚、全國悲痛、萬民哀悼的國殤! |
” |
在1月18日得知中共中央雖然承認趙紫陽對黨和國家有功、但還是堅持認為趙紫陽在六四事件犯有錯誤後,胡績偉表示,趙紫陽不僅有功,而且是功勳赫赫。鄧小平調動幾十萬軍隊,用坦克和機槍鎮壓手無寸鐵的學生是十分錯誤的;趙紫陽主張用民主和法制的和平方法解決問題是正確的,是鄧小平錯了。胡績偉還稱,毛澤東曾說過「群眾鬧事……有些同志手就有點癢了,想去壓……中央認為這樣不好。壓是壓不服的……什麼時候開槍都是不好的」,可見鄧小平下令開槍是錯的,趙紫陽反對開槍也是對的。胡績偉又質問:「趙紫陽被非法軟禁十五年,在他生命垂危的時候,仍然沒有得到起碼的人身自由,這合乎共產黨的起碼的道德準則嗎?難道這樣違反人權、違反人性、違反道德的行為,還是正確的嗎?」[8]
著作
參考文獻
- ^ 中共改革派元老胡績偉病逝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ow新聞台 2012-9-27
- ^ 原《人民日报》总编胡绩伟恋上堂姐 苦追娶其为妻. [2021-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30).
- ^ 刑小群. 〈鄭惠口述史(三之三)〉. 《明報月刊》2003年9月號 (香港).
- ^ 4.0 4.1 多次遭到整肅的著名中國老報人胡績偉在北京逝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美國之音2012年9月16日
- ^ 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1990年3月)
- ^ 6.0 6.1 胡績偉同志逝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華社2012年9月27日
- ^ 原《人民日报》社长胡绩伟去世. 聯合早報. 2012-09-17.
- ^ 胡績偉:沉痛悼念紫陽同志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BBC 2005年01月24日
- ^ 從華國鋒下台到胡耀邦下台. [2021-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