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報
《紅旗報》(德語:Die Rote Fahne)是斯巴達克同盟和德國共產黨的機關報。
報紙的名字來源於社會主義工人運動的廣泛象徵——紅旗。早在1876年,德意志帝國時期,就有一本名為《紅旗報》(Die Rote Fahne)的雜誌,先後作為小冊子和周報出版。出版商是當時社會民主黨黨員和帝國議會議員威廉·哈塞爾曼。
1918年,卡爾·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以斯巴達克同盟機關報的形式發行了《紅旗報》。德國共產黨建立後,德國共產黨將該報作為黨報。1933年後,納粹德國政權查封了紅旗報,但該報仍在地下繼續發行。
自1970年代以來,各個社會主義團體或小黨派都以《紅旗報》的名義重新發行印刷品。
創始階段
政治背景
《紅旗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政局動盪的時期創立的。1918 年 11 月 9 日,十一月革命擴展至德國首都柏林,革命工人向霍亨索倫宮進發,卡爾·李卜克內西以俄國十月革命所誕生的蘇維埃共和國為藍本,宣佈成立「社會主義共和國」。不久後,馬克斯·馮·巴登親王宣佈德皇退位,帝國總理的職位移交給社會民主黨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時,菲利普·謝德曼宣佈了資產階級議會制的「德意志共和國」。新成立的臨時政府,即人民代表委員會,由來自社會民主黨和獨立社會民主黨的三名代表組成。卡爾·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批評了社會民主黨採取的措施,並指責他們的主要政客背叛革命,與帝國軍隊合作,以便保留部分君主制時期的權力結構。事實上,在與最高陸軍司令部司令威廉·格羅納將軍的一次秘密電話交談中,艾伯特獲得了德國軍隊的支持,以阻止革命。作為回報,他向德國軍隊保證在軍事和行政部門保留舊結構。在這種背景下,斯巴達克同盟作為卡爾·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領導的社會民主黨左翼,拒絕與社會民主黨合作,並繼續宣傳革命。
報紙創立
1918年11月6日,《紅旗報》編輯部遭到士兵攻擊,起因為在柏林的左派遊行引起士兵們的不滿,士兵們視反對戰爭的社會主義人士為叛國者、破壞軍隊名聲、造成戰敗的罪魁禍首,雙方發生衝突的同時,士兵們也攻進了《紅旗報》的編輯部。11月9日晚,革命工人佔領了保守派報紙《柏林地方公報》的編輯部,並宣佈該報為無產階級的財產。雖然後來第一版尚未採用《紅旗報》的刊名,沿用了《柏林地方公報》的即印標題,但在11月10日一期已經包含了斯巴達克團的核心政治要求,包括:解除軍警武裝並武裝人民群眾、解散議會和政府並由全德國人民選舉工人和士兵委員會、廢除所有王朝等。
對於該報佔領是在羅莎·盧森堡的反對下發生的,斯巴達克團只控制了該報兩天。在忠於政府的單位驅逐編輯部後,《柏林地方公報》於11月11日以舊形式再次出版。
同一天,斯巴達克團(Spartakusgruppe)決定更名為斯巴達克同盟,賦予其獨立革命政黨組織的地位。《紅旗報》開始出版。其編輯主要由卡爾·李卜克內西、羅莎·盧森堡、奧古斯特·塔爾海默、保羅·列維、保羅·蘭格和弗里茨·魯克擔任。
由於無法立刻找到樂意為斯巴達克同盟工作的印刷商,第三期只能於11月18日發行。隨後在德累斯頓、基爾和萊比錫設立了辦事處,並為報紙製定了革命性的指導方針。12月14日,斯巴達克同盟的官方計劃隨後出台,該計劃強調了即將召開的魏瑪國民議會與「議會權力」(德語:Rätemacht)之間的鮮明對比。
1919年1月1日,德國共產黨成立。《紅旗報》成為黨的機關出版刊物。後來《紅旗報》一再遭受魏瑪鎮壓。由於紙張的定量分配,每期通常只能打印四版,有時僅能打印打印。編輯部也於1918 年12月6日、7日和13日被士兵佔領。[1]
1919 年,革命工人、士兵與由古斯塔夫·諾斯克招募的右翼極端主義的自由軍團之間的衝突幾乎達到了內戰的程度。在柏林,獨立社會民主黨黨員、柏林警察局長埃米爾·艾希霍恩被解職後,革命者組織了一場總罷工,導致了斯巴達克同盟起義。在此過程中,革命者與政府間爆發了激烈的戰鬥,尤其是在柏林報區,革命者們摧毀了社會民主黨機關報《前進報》編輯部。
1月12日,斯巴達克同盟起義被反革命部隊殘酷鎮壓,《紅旗報》主編卡爾·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被捕遇害。1月15日,《紅旗報》再次被魏瑪當局查封,大量印出來的雜誌被沒收,許多編輯被捕,逃亡或隱匿。
魏瑪時期
1933年前報紙的歷史
1919 年2月3日,《紅旗報》被允許重新出現,但又於3月和4月遭到禁令。之後,報紙經常被封禁八到十四天,1923年10月至1924年3月間,報紙被長期封禁。在封禁期間,印刷商以其他刊名印刷和出版《紅旗報》,比如《紅色風暴的旗幟》(德語:Rote Sturmflagge》和《革命的旗幟》(德語:Die Fahne der Revolution)。這些地下刊物是在秘密場所分發的,其中60%流向了工廠與企業,其餘的則分佈在住宅區。曾於1924年任德國共產黨主席的赫爾曼·雷梅勒(Hermann Remmele),於1923-1926年間成為該報的主編。
1926年,《紅旗報》的出版社和編輯部搬進了位於柏林米特區的卡爾·李卜克內西大樓。由於工程擴建,這棟大樓直到1928年7月才完全可以使用。在 地下室里,有一台現代滾輪印刷機,專門用於印刷《紅旗報》。
1933年2月23日,阿道夫·希特拉領導的納粹黨掌權後,卡爾·李卜克內西大樓被衝鋒隊佔領,後於2月24日正式關閉,但《紅旗報》未被取締。
1933年前報紙的組織
《紅旗報》的副標題在1918年12月30日前是「斯巴達克同盟中央機關報」(德語:Zentralorgan des Spartakusbundes),此後至1920年9月19日是「德國共產黨中央機關報(斯巴達克同盟)」(德語:Zentralorgan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 Deutschlands (Spartakusbund)),之後是「德國共產黨中央機關報」(第三共產國際支部)」(德語:Zentralorgan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 Deutschlands (Sektion der III. Kommunistischen Internationale))。
1933年前報紙的發行與流通
《紅旗報》的第三期發行量已超過15000份,1920年10月超過30000份,1932年發行量超過 130000份。起初,《紅旗報》主要是通過有組織的街頭販賣與分發,很快就出現了固定的訂閱者群體。在1932年,訂閱《紅旗報》每周花費60芬尼,每月花費2.60馬克。
除了德國共產黨的中央機關報《紅旗報》之外,在1920年代還有一些作為德國共產黨地方報紙的分支,如《慕尼黑紅旗報》[2]《盧薩蒂亞紅旗報》《威斯特伐利亞紅旗報》和《西里西亞工人報》等。
1933年前報紙的出版與內容
在1926年前,第一期每期有四版。
從1926年開始,版數增加到平均12到14頁。
從1921年1月1日起,《紅旗報》除了周日周一出版一期,每天出版兩期。
從1922年12月31日起,除周一外,每天出版一期。
從1924年3月1日起,每天一期。
從1928年8月到1933年納粹黨掌權前,每天一期,周一除外。
從1933年至1942年「國家社會主義」時期,出版數量和範圍視情況而定。
1933年以前,頭版多展示顯著的圖片,從1924年開始部分採用紅黑全版印刷,並頻繁使用政治漫畫。扉頁的設計主要由插畫家海倫·恩斯特(德語:Helen Ernst)負責,喬治·格羅斯,以及約翰·哈特菲爾德也參與了扉頁設計,包括至今仍廣為人知的插畫。
除了廣泛的日常政治板塊外,1920年代初期還設立了文藝專欄 ,增加了工人通訊。從1930年開始定期舉辦「亮紅運動」(德語:Glosse Roter Sport)。報載關於每日廣播節目和無產階級電影部分的信息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你感興趣的光澤度》(德語:Glosse Was dich interessiert)中,報紙以易於理解的形式,為工人解答技術和醫療問題。在自我教育角(德語:die Selbstbildungsecke)中,工人可以學習黨史和馬克思主義理論。
除日報外,報紙上還出現了許多特定主題的特別增刊,包括:《無產階級婦女論壇報》(德語:Tribüne der proletarischen Frau)、《勞動婦女》(德語:Die werktätige Frau)、《為了無產階級青年》(德語:Für die proletarische Jugend)、《經濟調查》(德語:Wirtschaftsrundschau)、《文獻綜述》(德語:Literatur-Rundschau)(於1931年創辦)、《紅色之拳》(德語:Die rote Faust),《共產主義者》(德語:Die Kommunistin)、《共產主義工會主義者》(德語:Der kommunistische Gewerkschafter )和《階級正義—柏林-勃蘭登堡紅色援助組織通訊》(德語:Klassenjustiz–Mitteilungen der Roten Hilfe Berlin–Brandenburg)等。此外,出版商還出版了《紅星》(德語:Der Rote Stern)雜誌 。
納粹德國時期
1933年1月後,《紅旗報》是為數不多的在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上台後不久繼續出現的社會主義報紙之一。1933年2月28日出台的《德國國會縱火法令》,是「防止威脅國家的共產主義暴力行為」[3]的緊急法令,因此,對人身自由的限制被宣佈為合法。然而直到1942年,《紅旗報》繼續出現在反法西斯抵抗運動中。它於1935年在布拉格出版,1936年至 1939年在布魯塞爾出版。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常規印刷結束。在這些年的過程中,印刷數量減少,印刷品的質量也有所下降。
二戰後
四十年代
1945年後,《紅旗報》幾十年來都沒有以這個名字存在。在蘇軍佔領地區的德國共產黨出版了《德國人民日報》(德語:Deutsche Volkszeitung)作為其機關刊物。1946年,德國共產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合併為德國統一社會黨,原德國共產黨機關刊物改稱《新德意志報》(德語:Neues Deutschland),成為德國統一社會黨的機關刊物。
冷戰時期
隨着1968年政治運動,在聯邦德國出現了幾個旨在建立新的共產黨、意識形態不同的新左派團體,。被廣泛認為是德國共產黨的繼任者的德國的共產黨出版了《我們的時代》[4]。除此之外,德國各地還成立了各種相互競爭的小共產黨,即所謂的K-gruppen。每個團體都持有不同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比如有毛澤東主義、斯大林主義、托洛茨基主義等等。在這些團體中,1970 年代有各種名為《紅旗報》的報紙項目。德國共產黨/馬列及其前身組織德國共產主義工人聯盟(德語:Kommunistischer Arbeiterbund Deutschlands)自 1970年以來一直在出版報紙《紅旗報》,自1990 年代中期以來一直在運行網站 rf-news.de[5] 。
德國共產黨(組織)(德語:Kommunis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Aufbauorganisation))和德國共產黨 (1990年)也都出版了《紅旗報》,並聲稱其報紙是羅莎·盧森堡和卡爾·李卜克內西所創辦的官方延續。
參考文獻
- ^ Neumann, Robert G. Book Reviews and Notices : Die KPD in der Weimarer Republik. BY Ossip K. FLECHTHEIM. (Offenbach a.M. Bollwerk Verlag Karl Drott. 1948. Pp. xvi, 294. $5.00.).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1949-06, 2 (2). ISSN 0043-4078. doi:10.1177/106591294900200234.
- ^ Münchner Rote Fahne, 1919 – Historisches Lexikon Bayerns. www.historisches-lexikon-bayerns.de. [2022-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0).
- ^ Reichstagsbrandverordnung - Wikisource. de.wikisource.org. [2022-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6).
- ^ Unsere Zeit | Sozialistische Wochenzeitung - Zeitung der DKP. 2018-11-27 [2022-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7) (德語).
- ^ Rote Fahne News. Rote Fahne News. [2022-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2) (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