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那羅梵語किंनर巴利語kinnara),音譯還作緊捺洛naa4緊擔路緊捺羅金娜里甄陀羅真陀羅等,漢譯又做人非人疑神音樂天歌神歌樂神印度神話中的一種小神,形象為半人半鳥,是天神的歌者和樂工。佛教也吸收了此神,作為天龍八部護法神之一。禪宗叢林將他當作灶神奉祀,尊稱為「監齋使者」,以祭灶節加以祭祀。[1]

位於曼谷的緊那羅像

印度教

關於緊那羅的來源,一說他們從大梵天的腳趾中生出,另一說認為他們是生主迦葉波的孩子。緊那羅的形象通常表現為半人半;或者人頭馬身,或者馬頭人身,額上常有獨角。男性緊那羅擅長音樂,女性緊那利梵語Kiṃnarī)美麗動人擅長舞蹈。他們住在吉羅娑山俱毗羅的樂園裏,是俱毗羅的伴神。

佛教

緊那羅爲天龍八部護法之一,又稱「緊那羅天」,被歸屬於畜生道[2]。緊那羅爲半人半馬之神,似人而有角,故得名「人非人」或「疑神」,其梵語名字的詞根kiṃ-義爲有疑問的,謂疑似人而非人[1]。不過「人非人」這個稱號也可用于天龍八部所有部眾,因祂們都是非人而變作人形來聽法、護法。[3]。被尊為二十四天之一。

投生到緊那羅身的因緣,是曾信奉佛法,勸人發菩提心,但後來自己卻又轉信邪論、行邪行而得的果報[4]

法華經》說有四大緊那羅王,如妙法緊那羅、法緊那羅王、大樹緊那羅王等。關於大樹緊那羅王,有《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5]

歌樂神

緊那羅和乾闥婆都是音樂神,前者演唱和舞蹈,後者演奏。故緊那羅也被稱為「樂神」、「歌神」、「執法樂神」(爲帝釋天主演唱法樂)。在藏傳密宗中,緊那羅爲俱毗羅之眷屬阿闍梨所傳的曼荼羅圖位中,位居北方第三,在外金剛部北方。另外,觀世音菩薩曾化身為緊那羅天,爲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中的「緊那羅應」[1]

漢傳佛教的「灶神」傳說

宋朝時即有監齋使者信仰,不過尊奉緊那羅王為監齋使者是後世之事。依據《河南府志》記載,元代至正初年,少林寺有一位負責廚房雜務的行者,蓬頭、裸背、赤足,常手持燒木棍,勤勞盡責而少人熟識。到了至正十年(1350年),劉福通等率紅巾軍圍攻少林寺,危急關頭時,這位負責行者卻手提燃燒的木棍,化成身高數十丈的緊那羅王站在山峰上,紅巾軍見此異象落荒而逃,少林寺從而倖免於難。戰後寺僧知是緊那羅王顯靈,遂建緊那羅殿、在香積廚中供奉緊那羅王,尊其為伽藍神、棍術之神。其後佛寺也往往祭祀供養,尊稱為監齋使者監齋菩薩大聖緊那羅王菩薩等,以祭灶節農曆臘月廿三為神誕[6],又被視同中國民間信仰道教灶神

形象

緊那羅在印度教和佛教中的形象,通常為半人半馬,人面而長角。在東南亞印度化國家,緊那羅則通常表現為半人半

在佛教造像中,緊那羅身上還會帶着樂器[1]

註釋

  1. ^ 1.0 1.1 1.2 1.3 《佛光大辭典》【緊那羅】
  2. ^ 嘉祥吉藏《法華義疏》卷1:「問:緊那羅何道攝?答:《雜心》云:『是畜生道攝。』問:常列八部在揵撻婆後,今何故在先?答:揵撻婆是鬼神道攝,緊那羅既是畜生,故在彼後。今以其奏法樂,故在初列之。」
  3. ^ 《佛學大辭典》【人非人】:(天名)緊那羅之別名。似人而非人也。法華文句二曰:「緊那羅,亦云真陀羅,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故號人非人。」【又】天龍等八部眾之總稱,以彼等本非人而詣佛所皆現人體也。舍利弗問經曰:「八部皆曰人非人。」法華經義疏二曰:「人非人者,八部鬼神本悉非人,而變作人形來聽說法,故云人非人也。」
  4. ^ 《舍利弗問經》:舍利弗復白佛言。世尊。八部鬼神。以何因緣生於惡道。而常聞正法。
    佛言。以二種業。一以惡故生於惡道。二以善故多受快樂。
    又問。善惡二異可得同耶。
    佛言。亦可得耳。是以八部鬼神。皆曰人非人也。
    天神者。其之先身。以車輿舍宅飲食。供養三寶父母賢勝之人。猶懷慳儉諂嫉妒者故。受天神身。如普光淨勝天神等。
    虛空龍神者。修建德本。廣行檀波羅蜜。不依正念。急性好嗔故。受人非人身。如摩尼光龍王等。
    夜叉神者。好大布施。或先損害。後加饒益。隨功勝負。故在天上空中地下。
    乾闥婆者。前生亦少嗔恚。常好布施。以青蓮自嚴。作眾伎樂。今為此神。常為諸天奏諸伎樂。
    阿修羅神者。志強。不隨善友所作淨福。好逐幻偽之人。作諸邪福。傍於邪師。甚好布施。又樂觀他斗訟。故受今身。
    迦婁羅神者。先修大舍。常有高心。以倰於物故受今身。
    緊那羅神者。昔好勸人發菩提心。未正其志逐諸邪行。故得今身。摩睺羅伽神者。布施護法性好嗔恚。故受今身。
    人非人等。皆由依附邪師行諂惡道。以邪亂正俱謂是道。以自建立。
  5. ^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 [2018-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8). 
  6. ^ 知歸. 監齋菩薩. 明覺雜誌電子報. No. 59. 2007-08-17 [2021-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19) (中文(臺灣)).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