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爾·羅姆
米哈伊爾·伊里奇·羅姆(俄語:Михаи́л Ильи́ч Ромм,1901年1月24日—1971年11月1日),蘇聯電影導演。
米哈伊爾·伊里奇·羅姆 Михаил Ильич Ромм | ||||||||||
---|---|---|---|---|---|---|---|---|---|---|
導演 | ||||||||||
國籍 | 俄羅斯帝國→ 蘇聯 | |||||||||
出生 | 1901年1月24日[儒略曆1月11日] | |||||||||
逝世 | 1971年11月1日 | (70歲)|||||||||
職業 | 電影導演、編劇 | |||||||||
語言 | 俄語 | |||||||||
|
生平
1901年出生在伊爾庫茨克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其父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成員,被沙俄政府流放至此地。1917年畢業於文理中學,並進入莫斯科繪畫、雕塑和建築學院學習。1918年至1921年,他加入蘇聯紅軍,參加俄國內戰。最初他擔任通信兵,後來提拔為蘇維埃共和國最高軍事特別委員會派往外地的檢查員。他到過國內的不同地方,有機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生,這給了他未來導演事業許多創作素材。退役後獲得蘇維埃政府的獎金。1925年,他從雕塑專業畢業,從事雕刻師和翻譯員的工作。1928年踏上電影從業人生涯。1931年,進入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工作。1940年至1943年,成為藝術總監。1942年至1947年期間,為製片廠導演。1948年起,成為俄羅斯電影學院演員製片人系主任。曾影響了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格里戈里·丘赫萊伊、瓦西里·舒克申、尼基塔·米亥科夫、格奧爾基·達涅利亞、亞歷山大·米塔、伊戈爾·塔蘭金、列瓦茲·奇赫伊澤、格列布·潘菲洛夫、弗拉基米爾·巴索夫、田吉茲·阿布拉澤、葉列姆·克利莫夫等人。
他曾於1941年、1946年、1948年、1949年、1951年五次獲得斯大林獎。他是著名文宣電影《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的導演而為中國人所知,1966年簽署反對為斯大林平反的《25人公開信》。
導演作品
- 羊脂球 (Пышка) (1934)
- 十三 (Тринадцать) (1936)
- 列寧在十月 (1937),與德米特里·瓦西列夫共同導演
- 列寧在1918 (1939)
- 夢 (Мечта) (1941)
- 217註冊證 (Человек № 217) (1945)
- 俄羅斯問題 (1947)
-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 (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Ленин) (1949); 紀錄片
- 秘密使節 (Секретная миссия) (1950)
- 來自大海的攻擊 (Корабли штурмуют бастионы) (1953)
- 烏沙科夫上將 (Адмирал Ушаков) (1953)
- 但丁街謀殺案 (Убийство на улице Данте) (1956)
- 列寧還活着 (Живой Ленин) (1958); 紀錄片
- 一年中的九天 (Девять дней одного года) (1962)
- 鮑里斯·史楚金 (Борис Щукин) (1963); 紀錄片
- 普通的法西斯 (Обыкновенный фашизм) (1965); 紀錄片
- 第一頁 (Первые страницы) (1970); 紀錄片
- 我仍然堅信…… (И все-таки я верю...) (1976); 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