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順
基本規則
一般來說筆順的基本規則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橫後豎,先撇後捺,底橫後寫,穿底中豎最後寫,由外至內,先外後內再封口,先中間後兩邊,「辶、廴」最後寫,「凵」盆最後寫等等。但有時可能並不如此。
通行筆順
像下列這些字,不管哪裏的人,一般都會這樣寫。可視爲通行的筆順。
-
從上到下
-
從左到右
-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
先橫後豎
-
底橫後寫
-
穿底中豎最後寫
-
挑筆後寫
-
中豎變撇後,比挑筆更後寫
-
先撇後捺
-
先橫後豎,先撇後捺
-
由外至內
-
最後封口
-
先外後內再封口
-
先中間後兩邊
-
辶、廴最後寫
-
凵最後寫
有些漢字獨用時,跟它作偏旁時,筆畫稍有不同。因此筆順也未必一樣。例如:
獨用時,先橫後豎,穿底中豎最後寫。 | ||
作偏旁時,挑筆最後寫。 |
差異筆順
然而,因地區習慣不同,或因書法流派不同,有些字的筆順可能出現差異。
因此,嚴格來講,漢字並無絕對正確、統一的筆順,只能是某一地區一時間內規定的「相對正確」的筆順。
就教育參考來說,日本文部省在1958年編訂了《筆順指導の手びき》,列出881個教育漢字的筆順[1]。中華民國教育部在1996年推出《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手冊》,作爲臺灣地區的教育標準[2][3]。中國大陸方面,2021年3月實施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佈的《通用規範漢字筆順規範》[4],取代於1997年同樣由國家語委標準化工作委員會編寫的《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範》[5][6]。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則於2007年,在《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網上版[7]顯示了參考筆順。
但就書法界而言,書法家和書法學者並不一定認爲該地域的教育筆順合理,尤其一些跟傳統書法相左的規定,會受到批評[8]。
以下是一些筆順差異的具體例子,可供參考。
書法流派差異
因不同的書法流派,有些字的筆順並不一致。例如:
「方」字
傳統書法筆順(重點:先折後撇)。 | |
現代寫法(重點:先撇後折)。 |
「門」字
傳統書法筆順(重點:由左至右,先豎後折)。 | |
變種寫法(重點:先折後豎)。 |
「门」字
傳統書法筆順(重點:由左至右,先豎後點),來自「門」字草書。 | |
簡體寫法(重點:先點後豎)。 |
地區差異
在書寫字體或方向不同時,筆順可能有所差異。各地的教育參考筆順也可能不一樣。例如:
「戈」字
台灣的筆順(重點:由上至下)。 | ||
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日本的筆順(重點:先撇後點)。 |
「王、玉、主、生、青、麦、隹」等字
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的筆順(重點:先橫後豎,最後寫末橫)。 | ||
日本的筆順(重點:先寫首橫,接着寫豎,最後寫餘下的橫),也是傳統寫法。 |
「田、由、角」等字
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的筆順(重點:先橫後豎,最後寫末橫)。 | ||
日本的筆順(重點:先豎後橫),也是傳統寫法。 |
「甲、申、用、甪、⻆、甫、羊、丰」等字的中豎下方穿頭,且中豎皆最後寫,與上例不同。「角」與「⻆」字形並不相同,因此筆順也有差異。
「右、有、布」等字
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的筆順(重點:先橫後撇)。 | |
日本的筆順(重點:先撇後橫),也是傳統寫法。 |
「有、右」等字的首兩筆來自「又」字古文,因此傳統書法和日本筆順如此,但「左」字首兩筆來自「𠂇」字古文為先橫後撇。
「皮」字
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的筆順(重點:先折後撇)。 | |
日本的筆順(重點:先撇後折),也是傳統寫法。 |
流派與地區兼備的差異
有些字不同的書法流派、不同地區規定中,筆順皆有分別。就如:
「必」字
傳統書法筆順,如歐陽詢《千字文》、王羲之《樂毅論》。 | |
日本的筆順,也是一種傳統寫法,蘇軾《新歲展慶帖》、鍾繇《宣示表》亦如是。 | |
中國大陸的筆順,董其昌《濬路馬湖記》亦如是。 | |
源自於草書的筆順,如趙孟頫《與山巨源絕交書》、智永《真草千字文》。 | |
台灣、香港的筆順,傳統書法上不會這樣寫。 |
「艹」字
台灣的筆順,褚遂良《雁塔聖敎序》、田蘊章與田英章的書法亦如是。 | |
香港的筆順,王羲之《蘭亭序》、《金剛經》亦如是。 | |
一種書法筆順,如米芾《蜀素帖》、趙孟頫《煙江疊嶂詩》。 | |
另一種書法筆順,如歐陽詢部份字跡(另一部份則與王羲之同)。 | |
另一種筆順,容易使橫筆相連,變形作三筆。 |
「臣、區、叵、医、匿」等字
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日本目前的規定。「𠃊」筆比照「辶、廴」部件,最後才寫。 | ||
傳統書法筆順,拆開「𠃊」筆。也流行於日本書道。 | ||
另一種書法筆順,也是拆開「𠃊」筆。 | ||
現代寫法,由外至內。 |
作用
筆順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影響漢字的書寫速度和美觀性。
例如「夾」、「爽」兩字,若先寫中間(「大」部件),再寫左右(「从」部件、「㸚」部件),字體容易變得寬扁。因此正常的筆順,皆先寫「一」,再寫「从」或「㸚」部件,最後才寫「人」[9][10]。
又像「生」字,傳統書法的寫法是先寫「𠂉」,第三筆寫中豎,再寫餘下兩橫[11]。楷書、行書皆然。要是改成寫了「𠂉」後,第三筆寫中間的橫,第四筆才寫豎,最後才寫底橫,寫行書時除了不美觀,更容易與「毛」字相混[12]。
註解
- ^ 沖森卓也:《日本の漢字1600年の歴史》(東京:ベレ出版,2011年)頁283
-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手冊(全一冊)(臺北:教育部出版,1996年)》. [2020-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4).
- ^ 中華民國教育部: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5).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通用規範漢字筆順規範 (PDF檔案) (PDF). [2021-08-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9-07).
- ^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標準化工作委員會:《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範》(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年)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 (PDF檔案). [2019-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4).
- ^ 香港教育局:香港中文學習字詞表網站. [2020-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1).
- ^ 如當代著名書法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的李郁周教授,就公開發佈過許多批評中華民國教育部不合理筆順規定之文章。參見李郁周:《書寫與書法論集》(臺北:蕙風堂,1996年)
- ^ 「夾」之筆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爽」之筆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生」之筆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李郁周:《書寫與書法論集》(臺北:蕙風堂,1996年)頁55-56
參考資料
- 李郁周:〈筆順原理初探——小學《國語》教科書筆順評析〉,載於《書寫與書法論集》,頁35-51,台灣: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1996。
外部連結
- 日本學習參考筆順:
- 台灣教育參考筆順: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手冊 (全一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臺北:教育部出版,1996年)ISBN:957-00-7082-X
- 中華民國教育部: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
- 大陸教育參考筆順:
- 香港教育參考筆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