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達賈利

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賈利勒[1](阿拉伯語:مصطفى عبد الجليل‎,Abdul-Jelil,Abd-al-Jalil,[2]Abdel-Jalil, Abdeljalil或Abud Al Jeleil;1952年[3]是一位利比亞政治家。2007年1月—2011年2月,他任利比亞卡扎菲政權的司法秘書[2]。他在媒體中廣受矚目的是各種反對侵犯人權的言論和立場。2011年,在利比亞示威、抗爭和內戰中,他成為反對卡扎菲統治的主要領導人,並擔任總部位於班加西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主席。

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賈利勒
مصطفى عبد الجليل
2012年4月26日
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主席
任期
2011年3月5日—2012年8月8日
總理馬哈茂德·吉卜里勒
阿卜杜勒·凱卜
副主席哈菲茲·胡加
前任穆阿邁爾·卡扎菲兄弟領袖和革命導師
繼任過渡委員會解散,由利比亞國民議會主席穆罕默德·阿里·薩利姆擔任國家元首
利比亞總人民委員會英語General People's Committee司法秘書英語Ministry of Justice (Libya)
任期
2007年1月10日—2011年2月27日
總理巴格達迪·馬哈茂迪
領袖穆阿邁爾·卡扎菲
個人資料
出生1952年(71—72歲)
 利比亞貝達
政黨
母校利比亞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Libya
宗教信仰伊斯蘭教

個人經歷

利比亞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Libya學習完法律和伊斯蘭經後,於1975年畢業。然後在貝達擔任檢察長的助理,1978年成為一名法官[4]

他在擔任法官至任司法部長前,態度上始終不滿當局的統治方式[5]。2010年1月,他在政府未能釋放政治犯後嘗試在國家電視台上辭職,不過辭職被否決。在2011年2月21日,他在被派往班加西就與部落協商釋放人質一事,宣佈正式辭職[6][7],成為卡扎菲政權第一位主動辭職的高官[5]

根據最近維基解密從美國大使透露的信息上看,他被描述為具有開放和協作能力。而卡扎菲當局則出價40萬美圓,作為抓捕他的賞金[8]

立場與觀點

任職司法部長時期

2010年8月,人權觀察的一名代表對他「被報道敢於反對隨意的逮捕和未經審判的拘留或監禁」,評論道:[9]

司法部長對那些被關押者的立場是非常好的。儘管法庭判定那些人無罪,他也公開批評安全機構持續地扣押犯人。此外,問題確實是國家安全機構和內政部擾亂了司法秩序。

在2010年11月出版的一份報紙中,大赦國際表達了類似的論述:[10]

至少200名其他已經被判無罪的人仍舊在被關押後。司法部長賈利勒已公開地要求釋放這些被關押者,但是扣押那些人的安全機構卻拒絕遵從...賈利勒說他不能下達一個調查安全機構長官濫用職權的命令。只有內政部才可這麼多,不過他們經常拒絕這麼做。

人權觀察在為2010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所做的《全球定期評論英語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UPR)中對他也有同樣的論述[11]

2011年示威與內戰期間

在示威發生後,他被卡扎菲派往班加西做「與伊斯蘭主義者協調釋放扣押的人質」工作[5][6]

2月21日,民營報社《Quryna》報道說他因對「持續對反政府示威者使用暴力」而辭職[7]

2月22日,他在接受瑞典報紙《Expressen》中稱,他有證據證明卡扎菲親自下達命令製造了1988年洛克比空難[12]

2月24日,BBC報道,在一個利比亞反對派舉行的會議上,他表示與卡扎菲沒話可談,並要求卡扎菲立即下台[13]

3月5日,路透社報道,他宣佈已經「與歐洲和阿拉伯國家正式接觸過了」,「一些國家很快將宣佈承認臨時委員會」[14]

2011年利比亞起義與戰爭

2月24日,前軍官、部落領袖、學者和商人代表在貝達舉行了一次反對派會議[13]。會議由賈利勒主持。代表們強調國家團結的重要性,並認可的黎波里為利比亞的首都。許多代表討論了尋求聯合國干預利比亞局勢的議題[15]。講台上佈置了前卡扎菲時代-利比亞王國的國旗(1951-1969)[16][17][18]

2月25日,半島電視台報道,會議討論了為早日實現後卡扎菲時代需組建一個臨時政府[16]。2月26日報道說,他正着手領導着組建過渡政府的工作,總部位於班加西[19][20]。他表示「可惡的卡扎菲個人要為犯罪承擔責任的事情已經發生了」,他也堅持國家團結的重要性,並認可的黎波里的首都地位[21]。利比亞駐美國大使Ali Suleiman Aujali支持組建過渡政府的工作[22][23]。利比亞駐聯合國副大使Ibrahim Omar Al Dabashi,也表示支持一個新的政府[24]

2月27日,在班加西舉行的一個新聞發佈會上,過渡委員會的部分組成人員被公佈。由於不少地區還被卡扎菲政府控制着,所以一些地區代表的名字暫時沒被公開[25]。臨時政府的計劃是運行三個月後舉行一次選舉[26]。組成人員既包括平民也有軍人[27][28]

3月5日,在委員會的創建聲明中,賈利勒任主席一職[29]

3月9日,他公開呼籲在利比亞建立禁飛區[1]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0 1.1 Rebel leader calls for 'immediate action' on no-fly zone. CNN.com. 2011-03-10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5). 
  2. ^ 2.0 2.1 World leaders - Chiefs of State and Cabinet Members of Foreign Governments (Libya, as at March 17, 2010). CIA. [2011-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6). 
  3. ^ Provisional rebel government leader Mustafa Abdel Jalil. Monsters and Critics. 2011-03-10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4). 
  4. ^ National Transitional Council, 存档副本. [2011-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0).  members]
  5. ^ 5.0 5.1 5.2 Wall Street Journal 10 March 2011, Rebel Leadership Casts a Wide Ne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6. ^ 6.0 6.1 Libyan Islamists seize arms, take hostages.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AFP. 2011-02-21 [2011-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0). 
  7. ^ 7.0 7.1 Libyan minister quits over crackdown - report. Reuters. 2011-02-21 [2011-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7). 
  8. ^ "Monsters & Critics Mar 10, 2011, 14:17 GMT PROFILE: Provisional rebel government leader Mustafa Abdel Jalil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2-09-04
  9. ^ Clottey, Peter. Rights Researcher Calls for Expanded Libyan Prisoner Compensation. 2010-08-08. Voice Of America. [2011-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21). 
  10. ^ Public statement: Libya: Carry out UN calls for reform: Government rejects much-needed changes at first Human Rights Council review. 2010-11-17 [2011-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1). 
  11. ^ Report prepared by Human Rights Watc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for the 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Council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PR), dated April 2010
  12. ^ Muammar Gaddafi ordered Lockerbie bombing, says Libyan minister. news.com.au. 2011-02-24 [2011-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6).  citing an original interview with Expressen in Sweden: Khadaffi gav order om Lockerbie-attentatet [Gaddafi ordered the Lockerbie bombing]. 2011-02-23 [2011-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6).  English transl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3. ^ 13.0 13.1 Libya protests: Gaddafi embattled by opposition gains. Bbc.co.uk. 2011-02-24 [2011-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6). 
  14. ^ http://uk.reuters.com/article/2011/03/05/us-libya-interim-recognition-idUKTRE72425R20110305 Libyan rebel Council expects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soon 請檢查|url=值 (幫助). [2011-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4). , Reuters, CAIRO | Sat Mar 5, 2011 9:58pm GMT
  15. ^ Discussions under way for provisional government in Libya. MaltaStar.com. 2011-02-25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3). 
  16. ^ 16.0 16.1 LIVE: Japan earthquake. BBC News. 2011-03-14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7). 
  17. ^ Provisional Government Forming In Eastern Libya. NPR. 2011-02-23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5). 
  18. ^ Post a Job. Libya’s Eastern Rebels, Long-Time Qaddafi Foes, Driving Revolt. Businessweek. 2011-02-25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8). 
  19. ^ Terror in Tripoli as pressure builds in Yemen. ABS-CBN News.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4). 
  20. ^ Live Blog - Libya Feb 26. BAl Jazeera Blogs. 2011-02-25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1). 
  21. ^ Ex Libyan minister forms interim govt-report. London South East. 2011-02-26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3). 
  22. ^ Libya envoy to U.S. backs interim government. Reuters. 2011-02-26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5). 
  23. ^ Live Blog - Libya Feb 27. Al Jazeera Blogs.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7). 
  24. ^ Interim Libyan govt wins support. Al Jazeera. 2011-02-27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9). 
  25. ^ Anti Gadhaffi forces form interim government for Libya. Digital Journal.com.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2). 
  26. ^ Klapper, Bradley. Envoy claims Libyans set up caretaker government.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11-02-26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8). 
  27. ^ Benghazi 'caretaker' government to prepare democratic election in Libya. RIA Novosti. 2011-02-27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2). 
  28. ^ Libyan Protest Leaders Form National Council in East. Voice of America. 2011-02-27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4). 
  29. ^ Founding statement of the Interim Transitional National Council. Transitional National Council. 2011-03-05 [2011-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