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碌鐵礦

石碌鐵礦,位於中國海南省昌江縣石碌鎮南3km的牛牯嶺(原海拔530米)山麓,面積16km2。1939年侵華日軍開始開發石碌鐵礦。現資源枯竭閉礦。改建為海南石碌鐵礦國家礦山公園[1]

地質

石碌鐵礦的沉積變質型赤鐵礦富礦床品位平均51.15%,最高達68.64%,表內儲量3.02億噸。

歷史

明末在此處地表發現銅礦,呈孔雀石色,故名「石綠嶺」,後稱「石碌嶺」。1782年井下開採銅礦。1974年12月21日,石碌鐵礦北一主礦體412米層面作業時,從有銅礦處挖出2具留長辮子的乾屍和2把三角鐵耙,證實是清朝年間工人挖銅時塌方被埋。[2]

1933年,成立瓊崖實業局,接受華僑投資開發本島資源。1935年,瓊崖實業局派人到石碌嶺調查銅礦,發現此處鐵礦儲量頗豐,且品位極高。[2]

1939年2月日軍侵佔海南島並由日本海軍經營。日本海軍軍方從上海、廣州、香港、澳門、汕頭、廈門等沿海各地招募勞工68批約25000人,以及從海南島各地抓勞工,以及太平洋戰爭初期的英、澳、印度、荷蘭等國俘虜2000餘人,[3]總共約4萬餘人,開發石碌鐵礦及配套的八所港、石八鐵路、東方水電站及高壓輸電線。日本投降時勞工僅存5803人。[4]東方市「侵華日軍侵瓊八所死難勞工紀念地」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2002年東方市政府和澳大利亞達爾文市政府共同在八所鎮老歐村修建了「二戰澳大利亞海鷗飛行支隊飛行員紀念碑」,碑文用中英文記述了「海鷗支隊」21營的263名澳大利亞士兵在安汶島戰敗被俘後至瓊服苦役的經過和路線,並配有地圖和圖案標識。在海鷗支隊紀念碑的左側,為兩位澳大利亞越獄戰俘墳冢,前立有一塊黑色的方形石碑上寫:「in memory of two gull force soldiers who were buried here in 1944, lest we forget(特此紀念1944年埋葬於此的兩位海鷗支隊的士兵,願記憶長存)」。

1945年12月,行政院經濟部粵桂閩區特派員廣州辦事處接收石碌鐵礦及配套設施。1946年2月移交資源委員會海南礦電業接辦代表辦公室。1946年8月資源委員會海南鐵礦籌備處成立並接收海南鐵礦(含石碌鐵礦、田獨鐵礦)。

1950年6月13日,中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成立石碌保管處,田獨鐵礦派林勇擔任石碌保管處主任兼警衛大隊長,龍家浩擔任副主任,共有312人。1952年冬,中央決定恢復開發海南鐵礦。1952年11月4日,中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決定成立華中鋼鐵公司中南第一鐵礦。1953年初,中南地質局410隊到石碌礦山開展地質普查工作。1955年2月中南第一鐵礦改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冶金工業部礦山管理局海南鐵礦。1956年1月石碌鐵礦建設工程開始,設計年產鐵礦石110萬噸,總投資3547.67萬元。1957年4月石碌至八所鐵路恢復通車。1958年5月1日裝機容量5600千瓦的東方水電站以66kV輸出線路恢復供電。1957年7月1日石碌鐵礦恢復生產,當年鐵礦產量120萬噸。2017年8月石碌鐵礦資源已基本挖完,仍露天開採的有北一采場北幫的擴幫和楓樹下采場,上述兩采場的露天作業計劃將於2023年結束。2017年12月,海南石碌鐵礦國家礦山公園正式獲國土資源部批准為第四批國家礦山公園資格。[6]

參考文獻

  1. ^ 資源枯竭礦山旅遊開發研究——以海南石碌鐵礦為例
  2. ^ 2.0 2.1 《昌江縣誌》卷十一 海南鐵礦 第一章礦山建設 第一節開採歷史
  3. ^ 俞天任:《浩瀚大洋是賭場》,東方出版社2010年版
  4. ^ 「海南昌江石碌鐵礦 寫滿磨難的黑色礦山」,來源:南海網-《海南日報》,2006-10-16
  5. ^ 「東方廣壩發電站見證日軍罪行 患病勞工被扔進坑中燒死」,來源:海口網,2015-8-21
  6. ^ 石碌鐵礦礦山公園獲國家礦山公園資格,來源:昌江黎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官網,202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