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奇兵:無限之城
《生化奇兵:無限之城》(英語:BioShock Infinite,中國大陸譯作「生化奇兵:無限」)是2013年由Irrational Games開發、2K Games發行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遊戲於2013年3月26日登陸Microsoft Windows、PlayStation 3、Xbox 360平台,2013年8月29日登陸MacOS平台,2015年3月17日登陸Linux平台[1],包含本作和前兩部作品的《生化奇兵:合集》於2016年9月13日登陸PlayStation 4、Xbox One和Microsoft Windows平台,並於2020年登陸Nintendo Switch。《生化奇兵:無限之城》是生化奇兵系列的第三部作品,該作不是直接承接前作的劇情,事實上是發生在前作的時間線之前,通過隨後出的海葬DLC將劇情完整銜接到第一部的開頭,成為了該系列完整故事的一部分,並且有類似的遊戲機制。
生化奇兵:無限之城 | |
---|---|
| |
類型 | 第一人稱射擊 |
平台 | Microsoft Windows、 |
開發商 | Irrational Games |
發行商 |
|
總監 | 肯·萊文 |
設計師 | 肯·萊文 |
編劇 | Drew Holmes |
音樂 | Garry Schyman |
系列 | 生化奇兵系列 |
引擎 | 虛幻引擎 |
模式 | 單人 |
發行日 | 2013年3月26日
Microsoft Windows、PlayStation 3、Xbox 360
|
遊戲的概念和設定由Irrational Games的創始人肯·萊文設計,靈感來自於20世紀之交的兩個歷史事件。
劇情設定在1912年的美國例外論增長期間,遊戲的主角布克·迪威特(Booker DeWitt)被派遣至浮空城市哥倫比亞去找一位被關押的女孩伊利沙伯(Elizabeth),布克營救了伊利沙伯後卻遭到兩個交戰派別的追捕;力求讓城市屬於純美國人的排外主義者與精英階層,和代表普通民眾的反叛組織「人民呼聲」。布克發現伊利沙伯是此次衝突的核心,並發現她有操控空間裂境的特殊能力從而破壞了哥倫比亞。
玩家將在遊戲中控制布克,NPC角色伊利沙伯會與玩家合作,跟前作一樣玩家可以使用各種武器以及利用活素產生的能力。伊利沙伯的能力也可以用來幫助玩家。與空間有限的水下城市極樂城相比,開放式的哥倫比亞提供了更多的戰鬥挑戰,包括搭乘類似過山車的天軌。
遊戲一經推出好評如潮,認為可以跟生化奇兵相媲美甚至超越了它。尤其是遊戲的劇情和視覺美感,對戰鬥系統反應不一,有讚美其新內容也有批評其簡單。其政治和宗教信仰的主題,以及使用過度暴力的畫面也引發爭議。《生化奇兵:無限之城》在E3 2011期間贏得了無數預發獎,包括Game Critics Awards的展會最佳獎。
概要
設定
《生化奇兵:無限之城》的的故事時間被設定在1912年,主要舞台是名為「哥倫比亞」的空中城市,此命名是來自美國的別名之一「哥倫比亞」。這座城市通過「量子磁懸浮」懸浮在空中[註 1]。不同於前作的水下城市銷魂城的秘密發展,哥倫比亞是於1901年在總統威廉·麥金萊的指示下由美國政府建造並發射升空,同時進行了大張旗鼓的宣傳。這座城市代表例外的理念,[2]遊戲的預告中提到了1893年世博會,這促使美國例外論得到了更多的認同。[3]從表面上看,哥倫比亞被設計成一個浮動的世界博覽會,可以在全球各地航行,但在它升空後至遊戲劇情開始之前,這座城市被發現是一艘全副武裝的戰艦,並在義和團運動期間向一群中國平民開火。[4]美國政府決定和這座城市斷絕關係,城市的位置很快被人遺忘。哥倫比亞就像蒸汽朋克和星球大戰中的貝斯平雲城的結合體,以及最終幻想里的飛艇,而肯·萊文認為這座武器化的城市更類似於死星。[5]
城市一直處於孤立狀態,導致了哥倫比亞爆發內戰,每一方都試圖搶佔其控制權。[6]在遊戲故事開始時,只有兩個主要派別存在着。一方是「開國者」,由康姆斯托克領導,對整個城市有控制權。這是城市的統治階級,其目的純粹是為了保持哥倫比亞完全屬於美國公民,拒絕外國人有相同的特權。另一方名為「人民呼聲」(拉丁語:Vox Populi),由費澤洛伊領導的一個下層人士抵抗組織,反對極端民族主義者。人民呼聲由多個意識形態相同的組織組成,目的是奪取控制權,並恢復所有的哥倫比亞公民的權利。然而,多年的戰爭驅使人民出於盲目的仇恨去爭取權力,導致了更多的暴力和殘酷的手段。
跟銷魂城一樣,哥倫比亞也被認為是一個反烏托邦,但跡象表明一個神權政治政府控制着哥倫比亞,有着類似於種族隔離、納粹主義、沙文主義和排外的種族純化的觀念。[7]遊戲中的一個表現是,政府要求那些非歐洲血統的移民包括天主教徒、吉普賽人、愛爾蘭人和希臘人要戴上標籤,[8]列出了包括宗教信仰和優生學的有關資料在內的許多細節。另一個表現是哥倫比亞的宣傳海報,上面的文字警告說:「我們必須保持警惕,以確保我們的人民的純淨。」在遊戲前期的嘉年華中,伯克目睹了朝一個愛爾蘭男子以及他的非洲裔妻子扔棒球的"遊戲"。
人物
- 布克·迪威特(Booker DeWitt),遊戲主角,一位蒙受屈辱的前平克頓特工。在美國陸軍第1騎兵師第7騎兵團服役期間,為了捍衛自己的榮譽在傷膝河大屠殺中向原住民印第安人做了殘暴的行為,這給他的情感上留下了創傷,導致經常酗酒和賭博。由於他的行為超出了機構可接受的範圍,他隨即被解僱,[9]考慮到他和私人偵探們鎮壓工人罷工是他的罪行之一。他仍然以一名私家偵探的身分在紐約繼續工作,並稱自己為「獨立承包者」。從表面上看,酗酒和賭博並不妨礙他的工作能力,但實際上他一直被他在傷膝河事件中的作用以及反覆出現紐約市遭空襲的幻覺所困擾。布克對信仰持懷疑態度,他不願接受信奉宗教可以赦免他罪行的想法,因為他認為他的罪是如此極端所以要求苦修,而不是寬恕。
- 伊利沙伯(Elizabeth),一位長期關在哥倫比亞的女孩。她很聰明,把多數時間花在了研究地理、醫學和物理等各種學科上,同時以密碼學和開鎖的形式獲得許多實用技巧。她有感知並操控在哥倫比亞各處的空間裂境的能力。她在被切掉的小指尖上戴了個頂針,雖然她不記得這是怎麼發生的。她被拘禁時受鳴禽保護,一隻巨大的,機器鳥般的生物,是她的朋友也是她的看守人。[10]
- 扎卡里·康斯托克(Zachary Comstock),哥倫比亞的創造者,遊戲的主要對手。聲稱自己從大天使那裏收到了未來的景象[註 2]康斯托克成了一名宗教狂熱者,在哥倫比亞他被尊稱為「先知」。康斯托克聲稱伊利沙伯是他的女兒,由他已故的妻子奇蹟般地誕生,只在子宮內待了七天,並且稱她是未來領導哥倫比亞的「羔羊」。他創造了一個宗教,是一個把美國開國元勛視為宗教人物,並與基督教混合的宗教。與此同時,他迴避類似亞伯拉罕·林肯的人物,認為他是一個「魔鬼」,導致美國誤入歧途;遊戲裏的渡鴉兄弟會[註 3]即是一個將約翰·威爾克斯·布斯[註 4]視為英雄的類似邪教的組織,並且認為康姆斯托克對有色種族的清洗是正義和偉大的。[11]為了維護他的領導地位,康斯托克實行對他的個人崇拜,把他所創造的編織成神話,這也保護了他的秘密。在他的領導下,哥倫比亞已成為滋生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觀念的地方,少數群體受到財產扣押、非法拘禁、酷刑、刑法勞動以及未經起訴就被草率處決。雖然康斯托克認為這些罪行從來沒有發生過,但他自己透露他自己至少要對三起謀殺案負責,並且對40名持不同政見者進行了強烈整肅。
- 黛西·費澤洛伊(Daisy Fitzroy),「人民呼聲」的領導人物。非裔美國人,她前往哥倫比亞原本是為了過新生活,並在康斯托克的豪宅里當了一名管家。當康斯托克謀殺他妻子以保守伊利沙伯的身世,他嫁禍給費澤洛伊並假設「人民呼聲」作為人民的公敵以進一步把哥倫比亞變成一個警察國家。這激起了費澤洛伊對開國者的仇恨,開始承擔人民呼聲,領導下層人士起義反抗康斯托克。儘管對抗開國者的不公正行為,但黛西和人民呼聲做出的事情比開國者好不到哪裏,為了推翻康斯托克,他們想盡一切辦法,在起義期間他們屠殺平民,利用童兵打心理戰。
- 羅伯特·盧特斯(Robert Lutece)與羅莎琳·盧特斯(Rosalind Lutece),是兩位引導布克前往哥倫比亞並在行程中多次出現的神秘人。他們看起來幾乎跟異卵雙胞胎一模一樣,但後來顯露,他們是兩個不同世界的同一人,只有性別不同。羅莎琳根據康斯托克的意願發明了使哥倫比亞浮在空中的技術,並聯繫了羅伯特。他們研究出如何互相溝通,隨後在不同緯度之間穿越到他們意願的程度。在劇情中,康斯托克企圖通過破壞他們的設備來謀殺盧特斯雙胞胎以保護他的秘密,但最後他們進入不穩定狀態,現存在「無儘可能」的時空裂隙中,從此永生不死的生活在了無限的時空裏。[註 5]現在他們充當現實的代理人,嘗試不直接操控事物來糾正失衡。
- 傑瑞米·芬克(Jeremiah Fink)是一名無良商人,壟斷了哥倫比亞的工業,通過觀察裂境來獲得包括製造鳴禽等技術。芬克是康斯托克的主要支持者,使他能夠利用下層的廉價勞動力,雖然他不同意康斯托克的宗教狂熱。在哥倫比亞,他取得了名人地位,並在整個城市進行大量宣傳。
- 科涅利亞斯·斯萊特(Cornelius Slate)是曾與布克並肩作戰的戰友,一起參加過傷膝河之戰,後追隨康斯托克,在義和團運動期間摧毀了北京。當他發現康斯托克聲稱布克和斯萊特的成就是歸他所有的,他大失所望,隨後反叛。
- 陳琳(Chen Lin)是中國槍匠;信仰佛教;媳婦兒美國女;給費澤洛伊提供很多用以進行暴亂的改造槍械。
劇情
1912年,布克·德維特被盧特斯雙胞胎帶到了緬因州外海的一個小島燈塔上,建築里設有可通往哥倫比亞新伊甸園教堂的火箭筒倉,他的任務是「找回女孩,抵消債務」。為了進入到哥倫比亞,布克不得已接受了牧師的浸禮。
布克一開始在哥倫比亞里是沒人注意的,直到他手上印的字母「AD」[註 6]被人發現。[12]成了通緝犯的伯克一路殺向了關押伊利沙伯的紀念碑塔,沿途發現其基部有一台大型的虹吸裝置。救出伊利沙伯後,鳴禽攻擊並破壞了雕像的一部分,伯克和伊利沙伯逃了出來,伯克以搭乘飛艇前往伊利沙伯嚮往的巴黎為由向碼頭轉移,當伯克將飛艇目的地指向紐約意圖交付伊利沙伯時,她拿扳手擊暈了他。他醒來時發現飛艇已被黛西·費澤洛伊和人民呼聲所控制,費澤洛伊要求伯克找回哥倫比亞貧民窟的武器,再把飛艇歸還。
伯克與伊利沙伯再次會合後向城市深處冒險。當伊利沙伯使用她的能力操控裂境時,她對操控伯克以及其他人的實際情形所產生的後果感到不安。一個裂境引導他們到了另一個世界,在那裏,伯克已成為人民呼聲事業的烈士,導致人民呼聲與開國者交戰。這個世界的費澤洛伊認為伯克損害了這個世界的伯克的犧牲,威脅了人民呼聲的事業,所以讓她的軍隊追捕他。當費澤洛伊處決芬克後準備殺害其小孩時,伊利沙伯被迫殺了費澤洛伊。
他們準備乘飛艇離開哥倫比亞時,遭到了鳴禽的攻擊,墜回了哥倫比亞。當他們繼續逃生時,他們揭開了這個城市背後的陰謀,康姆斯托克收養伊利沙伯以培養成城市的領導者,他讓盧特斯雙胞胎製造虹吸裝置制服伊利沙伯的能力,他密謀謀殺他的妻子以隱瞞真相,並將此歸咎於人民呼聲。伊利沙伯被鳴禽抓回了康姆斯托克宅邸,伯克跟隨到那裏但被傳送到了未來,老年的伊利沙伯由於伯克的營救失敗而遭受了幾十年的酷刑和洗腦,她繼承了康姆斯托克的事業,發動了對下面世界的戰爭。她向伯克表明,在過去鳴禽總會阻止他的營救行動,並懇求伯克利用她所提供的方式控制鳴禽以阻止這種未來的發生。[13]
伯克回到了現實世界,繼續營救伊利沙伯,追隨到了康姆斯托克的飛艇。康姆斯托克要求伯克向伊利沙伯解釋她的過去,為什麼伊利沙伯少了個手指。伯克被激怒了並淹死了康姆斯托克,他否認自己知道關於伊利沙伯手指的事,但她聲稱,他知道,但不記得了。伯克決定破壞虹吸裝置,讓伊利沙伯可以獲取她的全部能力並了解真相,他控制着鳴禽,擊退了人民呼聲的襲擊,讓鳴禽破壞了虹吸裝置。當設備被破壞時,鳴禽試圖攻擊伯克,伊利沙伯及時打開了一個裂境,把他們傳送到了海底城市,伯克和伊利沙伯安全的在建築內,但鳴禽困在了外面,被巨大的水壓壓死。[14]
伊利沙伯帶伯克來到了這個世界的上面和燈塔。他們通過一扇門來到了時間與空間以外的地方,有着無數燈塔和其他版本的伊利沙伯與伯克。伊利沙伯解釋說,他們是無限數量的世界中既相似又因不同選擇而大不同的一員。[15]她展示了1893年10月8日,羅伯特·盧特斯代表康姆斯托克接近伯克,要求他「給我們女孩,抹去債務」,指的是伯克的女兒安娜·德維特。伯克不情願地同意出售安娜,但很快就改變了主意,他去阻止康姆斯托克通過裂境逃離,但太晚了,裂境關閉時切斷了孩子的手指。康姆斯托克後來將安娜作為他的女兒伊利沙伯。(也由於斷指,伊利沙伯同時存在於兩個世界,這讓她可以隨意創造並打開裂境。[16]) 後來20年,伯克每天懊悔的過着日子,也在右手上銘刻了"AD"掛念安娜。直到盧特斯兄妹將伯克帶到康姆斯托克的世界,結果害得伯克記憶混亂,忘了20年前安娜的事情,以為此趟只是為了還清債務而拯救一位姑娘,也就是本遊戲的開頭。[17]
在確定伯克決心後,伊利沙伯帶伯克來到了以清洗傷膝河戰役所犯下的罪行而接受洗禮的地方。伯克在最後一刻拒絕了洗禮,而在另一個世界中,他接受了洗禮,建立宗教,成為康姆斯托克。[18]康姆斯托克,知道他的本體是伯克,當他暴露在盧特斯的技術下時導致自己失去了生殖能力,[註 7]然後就策劃綁架沒有洗禮的康姆斯托克也就是本作主角伯克的女兒安娜作為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哥倫比亞繼承人,也想要利用她的空間能力統一世界。真相大白後,伯克身邊突然出現許多來自其他世界的伊利沙伯們並把伯克押入水中淹死,防止他是否洗禮而導致康姆斯托克的誕生。最後,伊利沙伯一個接一個的消失,熒幕切回開始時的黑色。
在遊戲結束後的製作人員名單中,伯克在1893年10月8日醒來,他叫了安娜的名字,在熒幕變黑前打開了她的房門。
遊戲性
跟《生化奇兵》和《生化奇兵2》一樣,《生化奇兵:無限之城》是一款第一人稱射擊和角色扮演遊戲。在哥倫比亞,玩家可利用步行和使用抓鈎在名為天軌的一連串軌道上在建築間穿行。玩家會得到武器,可以在多種環境下使用包括天軌,雖然玩家只能攜帶兩種武器。玩家可通過使用活素來獲得各種能力,還可以裝備有被動效果的服裝。活素帶來的能力包括操縱電能、迷惑敵人、釋放烏鴉等,使用這些能力要消耗鹽分。玩家可通過遊戲裏的自動售貨機購買彈藥補給以及升級武器和活素能力。
一旦與伊利沙伯團聚,她就會和玩家合作。伊利沙伯不直接參與戰鬥,她會給玩家搜尋錢幣、彈藥、鹽分、醫療包以及其它在緊要關頭用得上的物品。她還可以將裂境打開,可以帶來武器、醫療包、鹽分、自動防禦單位和環境物例如掩體。但同時只能打開一個裂境,玩家可以從不同裂境中選擇以適應戰鬥環境。[4]遊戲中玩家不能直接控制伊利沙伯,但她會對玩家的舉動做出反應,就像惡靈勢力里的AI控制系統。玩家需要保護伊利沙伯,但並不需要「無微不至的」保護。
玩家會在遊戲中遭遇不同勢力的敵人,包括開國者和人民呼聲。[2]此外,玩家和伊利沙伯還會被鳴禽追捕。玩家會遇到由開國者製造的大型機械敵人。一種有着巨大的機械手臂因此取名為巨臂巧匠,有着遠距離跳躍能力,弱點是心臟。第二種是機動愛國者,曾用作城市的導遊,裝飾着愛國者的服飾戴着美國開國元勛的蠟面具(人民呼聲的版本則是換成了林肯的惡魔面具),它們用類似加特林機槍的「胡椒磨」曲柄槍攻擊玩家。[19]沉默男孩穿着華麗服飾,戴着有巨大耳朵的金屬頭盔,裏面的人是盲的,由於他們的頭盔,他們有着超凡的聽力並作為哥倫比亞的安全系統,發現玩家後會尖叫、啟動警報,使用有限的裂痕把其他時空的小兵傳送到地圖並立即跳脫這個時空。直接攻擊是無效的,玩家需謹慎通過他。
天軌是一個基礎軌道系統,最初設計用於運送哥倫比亞各地的貨物,但後來用於個人交通工具,萊文描述它像過山車。遊戲中可利用手腕上的裝置掛到上面,它會自動供電,玩家可以從天軌上跳下攻擊敵人。
延伸
在遊戲公佈前,Irrational秘密地用了兩年半的時間開發,2013年2月19日遊戲的完成版公佈,耗時五年,約有兩百人參與。[20]2K Games給了他們自由發展續集的意願。[21]紐約時報聲稱遊戲花費了大約1億美元用於開發以及額外的1億美元用於市場營銷,[22]Levine反駁這一論斷儘管真實成本沒被確定。
故事和設定
開發的前六個月,團隊對故事原型的幾種想法中哪些能給人深刻印象進行了討論。開發團隊原本考慮重新使用前作的銷魂城,意識到銷魂城會是生化奇兵的代名詞,玩家樂於探索海底城市,認識它的歷史,並「感覺到那個世界,並成為其中的一部分」。[23]當他們為玩家確定劇情任務類型時他們發覺自己很無聊並奮力想出新思路,並擔心玩家不會接受。這促使團隊考慮替換原來的,儘管這在專案範圍內是相當「可怕」的。Irrational同時考慮設定於文藝復興時期,但與2009年發佈的刺客教條II設定於同一時期,他們放棄了這個想法。[24]其實在開發初期就有過空中城市的想法,露天的環境給了他們一個機會,將配色方案跟前作較深的色調起了鮮明的對比。即使是這樣,他們最初設計的飛行城市更暗,更接近新藝術運動時期,遊戲世界過於幽閉,跟銷魂城相似。美國例外論時期使得他們可以創造一個更加明亮的開闊世界。
配音演員
給伯克配音的是特羅伊·貝克(Troy Baker),伊利沙伯的配音員則是蔻特妮·崔普 (Courtnee Draper)。[25]日文版則由藤原啟治和澤城美雪給伯克、伊利沙伯配音。
評價
評價 | ||||||||||||||||||||||||||||||||||||
---|---|---|---|---|---|---|---|---|---|---|---|---|---|---|---|---|---|---|---|---|---|---|---|---|---|---|---|---|---|---|---|---|---|---|---|---|
|
預覽版
《生化奇兵:無限之城》在E3 2011上向遊戲愛好者們進行了展示,並贏得了四項遊戲評論家獎提名:最佳原創遊戲、最佳動作/冒險遊戲、最佳PC遊戲、以及最佳整體表現獎。[45]遊戲也在這次展會上獲得了更多獎項。贏得了IGN的最佳整體表現獎、最佳Xbox360遊戲、最佳PC遊戲、最佳射擊遊戲,也同時獲得最佳PS3遊戲提名但並沒有贏得。[46]遊戲也贏得了GameSpot的五項提名:最佳圖像、最佳2011E3預告、最佳射擊遊戲、最佳PC遊戲[47]。還有Game Informer的展會最佳遊戲、最佳多平台遊戲、最佳動作遊戲[48]。GameSpy的整體表現(多平台)獎和展會射擊遊戲獎[49]。Eurogamer的遊戲展示獎[50]。據官方網站所記,《生化奇兵:無限之城》在E3 2011期間贏得了超過85項獎項。[51]
正式版
《生化奇兵:無限之城》一經發佈就收到了普遍好評,評論指出遊戲的劇情和視覺效果表現傑出。也有人將它和生化奇兵第一作相媲美,一些評論家認為無限超越了前作。評論網站GameRankings給PS3版《生化奇兵:無限之城》的平均評分為95.94%[26],PC版為93.21%[27],Xbox 360版為91.72%[28]。Metacritic給遊戲的PS3版95/100的分數[29],PC版95/100[30],Xbox 360版93/100[31],所有三個平台版本的遊戲被認為「普遍好評」。
註釋
- ^ 羅莎琳·盧特斯(錄音) —— 「我已經把那顆原子控制在了半空中。同事們把我的盧特斯場叫做量子懸浮,但實際上,它其實根本就不是那那回事。就像是魔術般的懸浮——我的原子就是掉不下去。如果一個原子能永遠地浮在空中,那麼為什麼蘋果不行呢?如果蘋果可以,那麼一座城市呢?」
- ^ 扎卡里·黑爾·康斯托克(錄音)—— 「然後,大天使展示了一個幻想:一座城市,比空氣還輕盈『大天使,為什麼你要給我看這個?我並不是一個堅強的人,也不是一個正直的人,更不是一個聖人。』然後她告訴了我一條至理名言:『你說的沒錯,先知。但如果像你這樣的人都擁有慈悲,那麼其他人為什麼就不能在他們心中看到慈悲呢?』」
- ^ 糅合了共濟會和3K黨的元素
- ^ 刺殺林肯的人物
- ^ 羅莎琳·盧特斯(錄音)—— 「康斯托克破壞了我們的小發明。然後,我們還活着。有一個理論:我們在可能的空間分散着。但好在我和哥哥在一起,正因為如此,我感到很滿足。但他不是,我們與那女孩間的事還沒完。但也許有個人能代替我們完成它。」
- ^ 康姆斯托克對其哥倫比亞子民發出過通緝,會有一個手上印有AD標誌的"偽牧羊人"混入哥倫比亞,誤導羔羊伊利沙伯從而給哥倫比亞帶來毀滅
- ^ 羅莎琳·盧特斯(錄音) —— 「看來康姆斯托克會得不育症,只是因為暴露在了我們的裝置面前。我的看法是:正如有性繁殖可能會讓父母雙方的性狀不在子代上體現出來一樣,多重現實也可能會在我們身上產生這種效果。你的性狀消散了,直到它們變得無法識別,或乾脆不再存在。」
參考資料
文獻
- ^ ALBARAA FAHMY. BioShock Infinite coming to Linux in early 2015 [生化奇兵:無限之城將在2015年登錄Linux] (html). 2014-12-06 [2014-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3) –透過Digital Spy (英語).
- ^ 2.0 2.1 (英文)de Matos, Xav. 《生化奇兵:无限》访谈:肯·莱文. [2013-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08).
- ^ (英文)BioShock Infinite Trailer: Pretentious Analysis Time!. [2013-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03).
- ^ 4.0 4.1 (英文)Bioshock Infinite: hands-on at Gamescom. [2013-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30).
- ^ (英文)'BioShock Infinite' Developer Avoided 'Repeating' Original Game. [2013-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15).
- ^ (英文)Columbia: A City Divided. [2010-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16).
- ^ (英文)Morales, Aaron. 'BioShock Infinite': Creator Ken Levine on violence in games and the world of 'BioShock'. [2019-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2).
- ^ (英文)BioShock Infinite‘s Vision of a Nazified America. [2013-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31).
- ^ (英文)Irrational Games will offer fans an alternative to BioShock Infinite's cover art. [2013-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4).
- ^ (英文)"Bioshock Infinite: Out of the Sea, Into the Clouds". [2013-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 ^ (英文)BioShock Infinite: America's Fairground. [2013-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8).
- ^ (英文)'Bioshock Infinite' snap judgment: Taking to the skies, and taking on religion and race. [2013-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9).
- ^ (英文)BioShock Infinite ending explained. [2013-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7).
- ^ (英文)Seeing Through The Eyes Of A BioShock Infinite Villain. [2013-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4).
- ^ (英文)Letters From Columbia: Breaking Down BioShock Infinite. [2013-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4).
- ^ (英文)Unlocking the secrets and mysteries behind BioShock Infinite. [2013-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8).
- ^ (英文)Unlocking the secrets and mysteries behind BioShock Infinite. [2013-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8).
- ^ Phillips, Tom. BioShock Infinite ending explained. Eurogamer. 2013-04-04 [2013-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7).
- ^ (英文)Ken Levine talks to us about the wider role the game's new adversaries will play. [2013-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2).
- ^ (英文)Four years in the making, BioShock Infinite will hit October 16. [2013-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3).
- ^ (英文)Pencils Down, Hands Up – BioShock Infinite Has Gone Gold!. [2013-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06).
- ^ (英文)The Nerd as Auteur in BioShock Infinite. [2013-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 ^ (英文)BioShock Infinite originally set in Rapture: dev explains ‘terrifying’ move to Columbia. [2013-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4).
- ^ (英文)BioShock Infinite had enough cut from it to make five or six full games. [2013-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2).
- ^ LOGAN WESTBROOK. BioShock Infinite Voice Actors Join PAX Panel [生化奇兵無限配音員加入PAX小組] (html). 2011-08-17 [2018-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0) –透過Defy Media (英語).
- ^ 26.0 26.1 (英文)BioShock Infinite for PlayStation 3. GameRankings. [2013-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1).
- ^ 27.0 27.1 (英文)BioShock Infinite for PC. GameRankings. [2013-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6).
- ^ 28.0 28.1 (英文)BioShock Infinite for Xbox 360. GameRankings. [2013-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8).
- ^ 29.0 29.1 (英文)BioShock Infinite for PlayStation 3 Reviews. Metacritic. [2013-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8).
- ^ 30.0 30.1 (英文)BioShock Infinite for PC Reviews. Metacritic. [2013-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9).
- ^ 31.0 31.1 (英文)BioShock Infinite for Xbox 360 Reviews. Metacritic. [2013-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9).
- ^ (英文)Bramwell, Tom. BioShock Infinite review. Eurogamer. 2013-03-25 [2013-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31).
- ^ (英文)BioShock Infinite review. Edge. 2013-03-24 [2013-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30).
- ^ (英文)Fitch, Andrew. EGM Review: BioShock Infinite. Electronic Gaming Monthly. 2013-03-25 [2013-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31).
- ^ (英文)Juba, Joe. BioShock Infinite review. Game Informer. 2013-03-25 [2013-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5).
- ^ (英文)Sullivan, Lucas. BioShock Infinite Review - GamesRadar. GamesRadar. March 25, 2013 [April 3,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8).
- ^ (英文)VanOrd, Kevin. BioShock Infinite review. Gamespot. 2013-03-24 [2013-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 ^ (英文)McCaffery, Ryan. BioShock Infinite PC Review. IGN. 2013-03-21 [2013-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7).
- ^ 39.0 39.1 (英文)McCaffery, Ryan. BioShock Infinite review. IGN. March 21, 2013 [March 26,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5).
- ^ (英文)de Matos, Xav. Bioshock Infinite review: Of lions, lambs and liars. March 25, 2013 [March 25,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27).
- ^ (英文)Reparez, Mikel. BioShock Infinite review. Official Xbox Magazine. 2013-03-24 [2013-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8).
- ^ (英文)Gregory, Joel. BioShock Infinite review. Official PlayStation Magazine. 2013-03-25 [2013-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28).
- ^ (英文)Francis, Tom. BioShock Infinite review. PC Gamer. 2013-03-24 [2013-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5).
- ^ (英文)Burns, Steven. BioShock Infinite Review. VideoGamer.com. 2013-03-25 [2013-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9).
- ^ (英文)BioShock Infinite Leads E3 Game Critics Awards Winners. [201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0).
- ^ IGN:E3奖项公布 《生化奇兵:无限》成最大赢家. [201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7).
- ^ (英文)Best Games of E3 2011 Nominees. [201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8).
- ^ (英文)Game Informer's Best Of E3 2011 Awards - Page 3. [201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0).
- ^ (英文)GameSpy's Best of E3 2011 Awards - Page 5. [201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 ^ (英文)Eurogamer's Best of E3 2011. [201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4).
- ^ (英文)The Game - BioShock Infinit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3月30日).
註解
外部連結
- 官方網站(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