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謙 (北朝)

王謙(6世紀—580年11月18日),字敕萬代人[1]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市晉中市呂梁市等地)人,西魏北周官員。

生平

早年

王謙性格恭敬謹慎,沒有其他才能。因為父親王雄的功勞,屢次升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封安樂縣伯。周孝閔帝宇文覺登基,王謙主管右小武伯保定二年(562年),王雄因為已封庸國公,將武威郡公回封王謙,安樂縣伯回封王謙三弟王震。保定四年(564年),王雄跟隨晉公宇文護東征,被北齊殺死。朝廷議論王謙的父親在戰場身亡,對王謙加以特殊的恩寵,於保定五年正月乙巳(565年3月9日)任命王謙為柱國[2]。王謙認為感情與禮儀還沒有結束,堅決推辭不接受。周武帝宇文邕親自寫詔書命令王謙奪情,王謙襲爵庸國公,食邑一萬戶。建德五年(576年)八月,王謙跟隨皇太子宇文贇討伐吐谷渾,奮力作戰有功勞。同年十月,周武帝東征北齊,王謙又奮力作戰,於建德五年十二月丙寅(577年1月26日)加上柱國[3][4]。建德六年七月戊戌(577年8月26日),王謙出任益州總管、十八州諸軍事[5][6][7][8]

三總管之亂

大象二年(580年)五月,楊堅執掌朝政。六月,楊堅任命梁睿為益州總管,王謙命令司錄賀若昂奉奏書到達朝廷。賀若昂返回益州後,詳細陳述京城中的情況。王謙因為父子同受北周的國恩,將要圖謀匡扶社稷,於是在八月庚申(580年9月1日)起兵,不接受梁睿的替代[9][10],又設置官署。王謙所管轄的潼、新、始、龍、邛、青、瀘、戎、寧、汶、陵、遂、合、楚、資、眉、普等十八州與嘉、渝、臨、渠、蓬、隆、通、興、武、庸十州的人民大多也聽從王謙的命令。總管長史乙弗虔和益州刺史達奚惎勸說王謙佔據險要之地觀察變化。隆州刺史高阿那肱為王謙籌劃了三條計策:「您親自率領精銳部隊,直指散關,蜀人知道您有勤王的義舉,必定都想奮不顧身為您效力,這是上策;出兵進向梁州和漢中,以呼應天下,這是中策;坐守劍閣以南,發兵自衛,這是下策。」王謙兼用了中策和下策[11][8]

王謙發兵進攻始州,此時梁睿才行進到漢川以西,無法前進,楊堅發動利州、鳳州、文州、秦州、成州等州兵馬[12][13],任命梁睿為行軍元帥[9][10][14],與行軍總管於義張威達奚長儒梁升石孝義率領步兵騎兵二十萬前往討伐王謙。當時王謙派遣開府李三王等人防守通谷,梁睿派遣張威擊敗李三王,俘虜數千人,推進到龍門。王謙的部將趙儼秦會率領部眾十萬人,佔據險要之地紮營,連綿三十里。梁睿命令將士們口中銜枚從小路四面出擊,奮力作戰擊敗了敵軍。蜀人大驚,梁睿率部擊鼓前進。王謙的部將敬豪守衛劍閣,梁岩拒收平林,都因為畏懼而向梁睿投降[15][16]

王謙又派遣自己任命的柱國達奚惎高阿那肱、大將軍乙弗虔楊安任峻侯翕景孱等人率領部眾號稱十萬,精銳盡出進攻利州,在利州城外堆起土山,又在地下挖掘七十多條地道,築壩引江水以灌城。當時利州總管豆盧勣的士卒不超過兩千人,晝夜拒守。經過四旬,形勢逐漸緊迫,豆盧勣於是派出奇兵攻擊敵軍,斬首數千,王謙的軍隊投降了兩千人。梁睿軍隊正好前來支援,達奚惎才退去[17][18]。達奚惎聽說梁睿將到,又分兵據守開遠,梁睿對將士們說:「這伙敵人佔據險要,想要阻遏我軍攻勢,我們應該在他們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出擊,肯定能打敗他們。」梁睿於是派上開府拓拔宗攻劍閣,大將軍宇文敻攻巴西,大將軍趙達率領水軍入嘉陵。梁睿又派遣張威王倫賀若震於義韓相貴阿那惠等人分兵合擊達奚惎,從午時戰至申時,達奚惎的軍隊大敗。王謙任命的大將軍苻子英進攻巴州,又被刺史呂珍所擊敗。達奚惎逃歸王謙,梁睿趁着敵軍困乏,縱兵從劍閣入川,進逼成都。達奚惎和乙弗虔秘密派使者拜謁梁睿,請求做內應以贖罪。王謙不知道達奚惎和乙弗虔已經背叛自己,命令達奚惎和乙弗虔守衛成都。王謙原來就沒有謀略,只是憑藉父親的功勳才身居重任,起初起兵的時候只是以為憑藉險要的江山,就進可以立功,退可以自守,而且王謙任命的官員大多不是能勝任之才。等到梁睿大軍突然來到,王謙十分惶恐拿不出計策,於是親自率領精銳士兵五萬人背靠城市列陣,又以達奚惎和乙弗虔的兒子率領左右兩軍。大象二年十月戊寅(580年11月18日),梁睿命令張威統領中軍[19],和王謙交戰,王謙的軍隊行進數十里,左右兩軍都叛變了。王謙將要進城,達奚惎和乙弗虔拒絕王謙進入,向梁睿獻城投降。王謙率領數十名騎兵逃到新都縣,縣令王寶活捉了王謙,梁睿將王謙和高阿那肱在市場上斬首,王謙的首級被傳送到京城[20][21][12][13][15][16][22]

其它

楊堅執政後,梁明帝蕭巋派遣中書舍人柳莊奉書入關,當時北周尉遲迥、王謙、司馬消難三方作亂,西梁的將帥都向梁明帝請求發兵,與尉遲迥等人形成聯合的形勢,進可以對周氏盡節,退可以佔據山南之地。只有梁明帝懷疑不可行。恰逢柳莊從長安返回,詳細敘述了楊堅想要和西梁結好之意,於是對梁明帝說:「昔日袁紹劉表王凌諸葛誕,都是一時的英雄豪傑。等到他們佔據要害之地,擁有一群勇猛的將士,然而功業沒有建立,禍患迅速到來,實在是因為魏、晉挾持天子,保守京城,倚靠大義之名。如今尉遲迥雖然是舊時大將,已經是昏聵老邁;司馬消難和王謙是不及常人之輩,沒有匡佐之才。何況崤山以東、庸、蜀順從教化一天比一天近,北周朝廷的恩惠尚未遍佈。在朝的將相,多為自身打算,爭相對楊氏盡忠。依臣的估計,尉遲迥等人終當覆滅,隋公必定會取代北周。不如保住國境安定百姓,以觀望將來的變化。」梁明帝認為柳莊說的很對,眾人的議論於是平息[23]。不久,司馬消難逃亡到南陳,尉遲迥和王謙相繼被殺,梁明帝對柳莊說:「近來如果聽從眾人的話,國家已經守不住了。」[24][25]

評價

李延壽認為,王謙受到的寵信有如高山大河,等到揮袖勤王,立志拯救國家,雖然忠於國君的效果未能顯現,但和那些貪圖祿位只圖生存的人還是不一樣[26]

家庭

父親

  • 王雄,北周柱國、涇州總管諸軍事、涇州刺史、庸忠公

兄弟姐妹

  • 王震,三弟,北周安樂縣伯

子女

  • 王某,王謙在益州起兵時從京城逃向王謙,被達奚長儒收捕後斬首[27][28]
  • 王某,王謙在益州起兵時從京城逃向王謙,被達奚長儒收捕後斬首

其它

  • 可頻瑜,唐朝藍田尉、辭賦家,王謙家族後裔[1]

延伸閱讀

[]

 周書·卷21》,出自令狐德棻周書

參考資料

  1. ^ 1.0 1.1 《通志略·氏族略第五》:可頻氏 (《周書·王雄傳》雲,太原人。唐《貞觀志》雲,代人。雄涇州總管庸國公,西魏賜姓可頻氏。生謙,周益州總管,阻兵,為隋文帝所滅。宋朝建中中,藍田尉可頻瑜,其後也。
  2. ^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乙巳,吐谷渾遣使獻方物。以庸國公王雄世子開府謙為柱國。
  3. ^ 《周書·卷六·帝紀第六》:丙寅,出齊宮中金銀寶器珠翠麗服及宮女二千人,班賜將士。以柱國趙王招、陳王純、越王盛、杞國公亮、梁國公侯莫陳芮、庸國公王謙、北平公寇紹、鄭國公達奚震並為上柱國。
  4. ^ 《北史·卷十·周本紀下第十》:丙寅,出齊宮中金銀寶器珠玉麗服及宮女二千人,班賜將士。以柱國趙王招、陳王純、越王盛、杞公亮、梁公侯莫陳芮、庸公王謙、北平公寇紹、鄭公達奚震並為上柱國,封齊王憲子安城郡公質為河間王。
  5. ^ 《周書·卷六·帝紀第六》:戊戌,以上柱國、庸公王謙為益州總管。
  6. ^ 《周書·卷二十一·列傳第十三》:王謙,字敕萬,太保雄之子也。性恭謹,無他才能。以父功,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孝閔踐祚,治右小武伯。雄從晉公護東討,為齊人所斃。朝議以謙父殞身行陣,特加殊寵,乃授謙柱國大將軍。以情禮未終,固辭不拜。高祖手詔奪情,襲爵庸公,邑萬戶。從皇太子討吐谷渾,力戰有功。是時高祖東征,謙又力戰,進上柱國、益州總管。
  7. ^ 《北史·卷六十·列傳第四十八》:謙字敕萬,性恭謹,無他才能,以父功封安樂縣伯。保定二年,父雄封庸國公,以武威郡公回封謙,安樂伯回封第三弟震。雄死,朝議以謙父殞行陣,特加殊寵,授柱國大將軍,襲爵庸國公。建德五年,武帝東征,謙力戰,進位上柱國。
  8. ^ 8.0 8.1 《北史·卷六十·列傳第四十八》:六年,授益州總管十八州諸軍事。及宣帝崩,隋文帝輔政,以梁睿為益州總管。時謙使司錄賀若昂奉表詣闕。昂還,具陳京師事。謙以父子受國恩,將圖匡復,遂舉兵,署置官司。總管長史乙弗虔、益州刺史達奚惎勸謙憑險觀變。隆州刺史高阿那肱為謙畫三策曰:「公親率精銳,直指散關,蜀人知公有勤王之節,必當各思效命,此上策也;出兵梁、漢,以顧望天下,此中策也;坐守劍南,發兵自衛,此下策也.」謙參用其中下之策。
  9. ^ 9.0 9.1 《周書·卷八·帝紀第八》:八月庚申,益州總管王謙舉兵不受代,即以梁睿為行軍元帥,率軍討之。
  10. ^ 10.0 10.1 《北史·卷十·周本紀下第十》:八月庚申,益州總管王謙舉兵不受代,即以梁睿為行軍元帥討之。
  11. ^ 《周書·卷二十一·列傳第十三》:時〔隋文帝秉政〕,謙令司錄賀若昂奉表詣闕。昂還,具陳京師事勢。謙以世受國恩,將圖匡復,遂舉兵,署官司。所管益、潼、新、始、龍、邛、青、瀘、戎、寧、汶、陵、遂、合、楚、資、眉、普十八州及嘉、渝、臨、渠、蓬、隆、通、興、武、庸十州之人多從之。總管長史乙弗虔、益州刺史達奚惎勸謙據險觀變。隆州刺史〔高〕阿(史)那瑰為謙畫三策曰:「公親率精銳,直指散關,蜀人知公有勤王之節,必當各思效命,此上策也;出兵梁、漢,以顧天下,此中策也;坐守劍南,發兵自衛,此下策也。」謙參用其中下之策。
  12. ^ 12.0 12.1 《周書·卷二十一·列傳第十三》:梁睿未至大劍,謙遣兵鎮始州。隋文即以睿為行軍元帥,便發利、鳳、文、秦、成諸州兵討之。達奚惎、乙弗虔等眾十萬攻利州。聞睿至,眾潰。睿乘其弊,縱兵深入。惎、虔密使詣睿,請為內應以贖罪。謙不知之,並令守成都。謙先無籌略,承藉父勛,遂居重任。初謀舉兵,咸以地有江山之險,進可以立功,退可以自守。且任用多非其才。及聞睿兵奄至,惶懼,乃自率眾迎戰。又以惎、虔之子為左右軍。行數十里,軍皆叛。謙以二十騎奔新都,縣令王寶斬之,傳首京師。惎、虔以成都降,隋文以其首謀,斬之。
  13. ^ 13.0 13.1 《北史·卷六十·列傳第四十八》:梁睿未至大劍,謙先遣兵鎮始州。隋文帝即以睿為行軍元帥,便發利、鳳、文、秦、成諸州兵討之。謙所署柱國達奚惎、高阿那肱、大將軍乙弗虔、楊安、任峻、侯翕、景孱等眾號十萬,盡銳攻利州,總管、楚國公豆盧勣拒戰將四旬。惎等諸軍聞睿將至,眾遂潰。謙所署大將軍苻子英攻巴州,又為刺史呂珍所破。睿乘其弊,縱兵深入。棋、虔密遣使詣睿,請為內應以贖罪。謙不知惎、虔之反己也,並令守成都。謙先無籌略,且所任用多非其才,及聞睿兵奄至,惶懼計無所出,乃自率眾逆戰,又以惎、虔之子為左右軍。行數十里,左右軍皆叛,謙奔新都,縣令王寶執而斬之,傅首京師。惎、虔以成都降。隋文帝以惎、虔首謀,令殺之於蜀市。餘眾並散。阿那肱尋亦被誅。
  14.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四》:周益州總管王謙亦不附丞相堅,起巴、蜀之兵以攻始州。梁睿至漢川,不得進,堅即以睿為行軍元帥以討謙。
  15. ^ 15.0 15.1 《隋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高祖總百揆,代王謙為益州總管。行至漢川而謙反,遣兵攻始州,睿不得進。高祖命睿為行軍元帥,率行軍總管於義、張威、達奚長儒、梁升、石孝義步騎二十萬討之。時謙遣開府李三王等守通谷,睿使張威擊破之,擒數千人,進至龍門。謙將趙儼、秦會擁眾十萬,據嶮為營,周亘三十里。睿令將士銜枚出自間道,四面奮擊,力戰破之。蜀人大駭,睿鼓行而進。謙將敬豪守劍閣,梁岩拒平林,並懼而來降。謙又令高阿那肱、達奚惎等以盛兵攻利州。聞睿將至,惎分兵據開遠。睿顧謂將士曰:「此虜據要,欲遏吾兵勢,吾當出其不意,破之必矣。」遣上開府拓拔宗趣劍閣,大將軍宇文敻詣巴西,大將軍趙達水軍入嘉陵。睿遣張威、王倫、賀若震、於義、韓相貴、阿那惠等分道攻惎,自午及申,破之。惎奔歸于謙。睿進逼成都,謙令達奚惎、乙弗虔城守,親率精兵五萬,背城結陣。睿擊之,謙不利,將入城,惎、虔以城降,拒謙不內。謙將麾下三十騎遁走,新都令王寶執之。睿斬謙於市,劍南悉平。
  16. ^ 16.0 16.1 《北史·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七》:隋文帝總百揆,代王謙為益州總管。行至漢川西,謙反,攻始州,睿不得進。文帝命睿為行軍元帥,率行軍總管於義、張威、達奚長儒、梁升、石孝義步騎二十萬討之。謙遣開府李三王守通谷,睿使張威擊破之。進至龍門,謙將趙儼、秦會擁眾十萬,據險為營,周亘三十里。睿令將士銜枚,出自間道,四面奮擊,力戰破之,遂鼓行而進。謙將敬豪守劍閣,梁岩拒平林,並懼而來降。謙又命高阿那瑰、達奚惎等以盛兵攻利州。聞睿將至,颭分兵據開遠。睿遣上開府拓拔宗趣劍閣,大將軍宇文瓊指巴西,大將軍趙達水軍入嘉陵。遣張威、王倫、賀若震、於義、韓相貴、阿那惠等分道攻惎,自午及申,破之。惎奔歸于謙。睿逼成都,謙令達奚惎、乙弗虔守城,親帥精兵五萬,背城結陳。睿擊敗之。謙將入城,惎、虔以城降。謙將麾下三十騎遁走,新都令王寶執之,睿斬謙於市,劍南悉平。
  17. ^ 《隋書·卷三十九·列傳第四》:高祖為丞相,益州總管王謙作亂。勣嬰城固守,謙遣其將達奚惎、高阿那肱、乙弗虔等眾十萬攻之,起土山,鑿城為七十餘穴,堰江水以灌之。勣時戰士不過二千,晝夜相拒。經四旬,勢漸迫。勣於是出奇兵擊之,斬數千級,降二千人。梁睿軍且至,賊因而解去。
  18. ^ 《北史·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大象二年,累遷利州總管,尋拜柱國。隋文帝為丞相,益州總管王謙作亂,勣嬰城固守。謙將達奚惎等攻之,起土山,鑿城為七十餘穴,堰江以灌之。勣時戰士不過二千,晝夜相拒。經四旬,梁睿軍且至,賊解去。
  19. ^ 《隋書·卷五十五·列傳第二十》:追至成都,與謙大戰,威將中軍。
  20. ^ 《周書·卷八·帝紀第八》:戊寅,梁睿破王謙於劍南,追斬之,傳首京師。益州平。
  21. ^ 《北史·卷十·周本紀下第十》:戊寅,梁睿破王謙,斬之。傳首京師,益州平。
  22.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四》:周梁睿將步騎二十萬討王謙,謙分命諸將據險拒守。睿奮擊,屢破之,蜀人大駭。謙遣其將達奚惎、高阿那肱、乙弗虔等帥眾十萬攻利州,堰江水以灌之。城中戰士不過二千,總管昌黎豆盧勣,晝夜拒守,凡四旬,時出奇兵擊惎等,破之;會梁睿至,惎等遁去,睿自劍閣入,進逼成都。謙令達奚惎、乙弗虔城守,親帥精兵五萬,背城結陳。睿擊之,謙戰敗,將入城,惎、虔以城降。謙將麾下三十騎走新都,新都令王寶執之。戊寅,睿斬謙及高阿那肱,劍南平。
  23.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四》:梁世宗使中書舍人柳莊奉書入周。丞相堅執莊手曰:「孤昔以開府,從役江陵,深蒙梁主殊眷。今主幼時艱,猥蒙顧托。梁主奕葉委誠朝廷,當相與共保歲寒。」時諸將競勸梁主舉兵,與尉遲迥連謀,以為進可以盡節周氏,退可以席捲山南。梁主疑未決。會莊至,具道堅語,且曰:「昔袁紹、劉表、王凌、諸葛誕,皆一時雄傑,據要地,擁強兵,然功業莫就,禍不旋踵者,良由魏、晉挾天子,保京都,仗大順以為名故也。今尉遲迥雖曰舊將,昏耄已甚;司馬消難、王謙,常人之下者,非有匡合之才。周朝將相,多為身計,競效節於楊氏。以臣料之,迥等終當覆滅,隨公必移周祚。未若保境息民,以觀其變。」梁主深然之,眾議遂止。
  24. ^ 《隋書·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一》:及高祖輔政,蕭巋令莊奉書入關。時三方構難,高祖懼巋有異志,及莊還,謂莊曰:「孤昔以開府從役江陵,深蒙梁主殊眷。今主幼時艱,猥蒙顧托。中夜自省,實懷慚懼。梁主奕葉重光,委誠朝廷,而今已後,方見松筠之節。君還本國,幸申孤此意於梁主也。」遂執莊手而別。時梁之將帥咸潛請興師,與尉迥等為連衡之勢,進可以盡節於周氏,退可以席捲山南。唯巋疑為不可。會莊至自長安,具申高祖結托之意,遂言於巋曰:「昔袁紹、劉表、王凌、諸葛誕之徒,並一時之雄傑也。及據要害之地,擁哮闞之群,功業莫建,而禍不旋踵者,良由魏武、晉氏挾天子,保京都,仗大義以為名,故能取威定霸。今尉迥雖曰舊將,昏耄已甚,消難、王謙,常人之下者,非有匡合之才。況山東、庸、蜀從化日近,周室之恩未洽。在朝將相,多為身計,競效節於楊氏。以臣料之,迥等終當覆滅,隋公必移周國。未若保境息民,以觀其變。」巋深以為然,眾議遂止,未幾,消難奔陳,迥及謙相次就戮,巋謂莊曰:「近者若從眾人之言,社稷已不守矣。」
  25. ^ 《北史·卷七十·列傳第五十八》:及隋文帝輔政,蕭巋令莊奉書入關。時三方構難,文帝懼巋有異志,及莊還,謂曰:「孤昔以開府從役江陵,深蒙梁主殊眷。今主幼時艱,猥蒙顧托。梁主弈業重光,委誠朝廷,而今已後,方見松筠之節。君還申孤此意於梁主也。」遂執莊手而別。時梁之將帥咸請與尉遲迥連衡,進可盡節於周氏,退可席捲山南,唯巋疑不可。會莊至自長安,申文帝結托之意,遂言於巋曰:「今尉遲迥雖曰舊將,昏耄已甚。消難、王謙常人之下者,非有匡合之才。況山東、庸蜀從化日近,周室之恩未洽於朝廷。臣料之,迥等終當覆滅,隨公必移周國,未若保境息人,以觀其變。」巋深以為然。未幾,消難奔陳,迥及謙相次就戮。巋謂莊曰:「近若從眾言,社稷已不守矣。」
  26. ^ 《北史·卷六十·列傳第四十八》:王雄身參佐命,謙寵列山河,及投袂勤王,志匡社稷,雖忠君之效未宣,與夫懷祿圖存者異也。
  27. ^ 《隋書·卷五十三·列傳第十八》:謙二子自京師亡歸其父,長儒並捕斬之。
  28. ^ 《北史·卷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謙二子自京師逃歸其父,長儒並捕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