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包
一類法式麵包
牛角包(中國大陸作羊角麵包,香港作牛角包,台灣作可頌)(法語:croissant;德語:Croissant),本意指新月所以又叫做新月麵包,是一種使用大量牛油烘烤、呈現酥皮和奶香味的歐式麵包。它起源自奧地利[1],由奧地利移居法國的奧古斯特·藏(August Zang)帶入法國並在特色明確之下法國發揚光大[2]。
「Croissant」的各地常用名稱 | |
---|---|
中國大陸 | 羊角麵包 |
臺灣 | 可頌 |
港澳 | 牛角包 |
新加坡 | 可頌麵包 |
馬來西亞 | 牛角麵包 |
牛角包可以直接烘烤後食用,製作時也可以加入甜味內餡例如水果、果醬,或是加入芝士、細火腿腸之類的鹹味內餡一起烘焙;亦可以在烘培後切開像三文治加入各種抹醬、芝士片、火腿片、生菜。在法國當地,牛角包很常搭配咖啡和果汁一起當早餐食用。
中文名稱
起源
對於牛角包的由來,至今沒有確切的定論。
有一說法傳說牛角包起源於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的維也納的一家糕點店,用來紀念奧斯曼帝國的撤軍。1683年,發生了維也納戰役,因此這類西點稱為viennoiserie。當時,軍隊決定在夜間偷襲維也納,然而由當地麵包房早早起來的麵包師傅們發覺。他們拉響了全城警報,從而使敵方的偷襲以失敗而告終。為了紀念這次勝利,麵包師傅們把麵包做成了號角的形狀,這種形狀也很近似於奧斯曼帝國旗幟的標誌。1770年,由嫁到法國的神聖羅馬帝國的奧地利公主瑪麗·安托瓦內特(後來成為路易十六的皇后)把牛角包正式的帶入法國,在法國引起了巨大的風潮,於是法國麵包師紛紛使出渾身解數來改造此麵包[3]。
但最可信的說法為奧地利軍官奧古斯特·藏在移居巴黎後在黎塞留街92號開設麵包店,並提供奧地利特色菜,牛角包因其的美味迅速成名並引起諸多麵包師傅仿製,成功掀起浪潮。另外,由於羊角麵包已經成為法國美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法國宣稱早在1770年以前此種麵包就已存在,具體於在1549年的巴黎登場[4]。
圖集
-
典型的牛角麵包
-
一盤牛角麵包
-
一個牛角麵包早餐
-
牛角麵包三文治
-
牛角麵包甜點
-
雞肉餡牛角麵包
-
輕盈的牛角麵包三文治
-
下午茶時間的牛角麵包
-
一些雜錦麵包拼盤,其中一個牛角麵包
-
新鮮焗烤完成的牛角麵包
-
咖啡室的牛角麵包
參見
註釋
- ^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 Complete and Unabridged, 12th Edition 2014. S.v. "croissant." Retrieved 31 December 2017 from https://www.thefreedictionary.com/croissan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The 1839 date, and most of what follows, is documented in Jim Chevallier, August Zang and the French Croissant: How Viennoiserie Came to France, p. 3–30; for the 1838 date, see Giles MacDonogh "Reflections on the Third Meditation of La Physiologie du goût and Slow Food"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3 March 2016. (p. 8); an Austrian PowerPoint – Ess-Stile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9 May 2012. – gives the date of 1840 (slide 46). A 1909 image of the bakery shows the same date for its founding, but the bakery was already documented in the press before that.
- ^ Wörterbuchnetz. germazope.uni-trier.de. (原始內容存檔於1 October 2015).
- ^ Bertrand Rothé, "Il est bon mon croissant (surgelé)"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19 July 2012, Bakchich Info, 11 March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