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

根口水母科 海蜇属的一种腔肠动物

海蜇學名Rhopilema esculentum),古稱瑝魚[來源請求],又名紅蜇、面蜇、鮓魚[1]、白鮓[2],是生長在海洋中的大型暖水性缽水母綱動物。海蜇在熱帶亞熱帶溫帶沿海都有廣泛分佈,在中國為可供食用的水母種類之一。中國習見的可供食用的水母有傘面平滑口腕處僅有絲狀體的食用海蜇(學名Rhopilema esculentum)或兼有棒狀物的棒狀海蜇學名Rhopilema rhopalophorum),以及傘面有許多小疣突起的黃斑海蜇學名Rhopilema hispidum)。同時也被馬來西亞製作成沙爹食品。

海蜇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刺胞動物門 Cnidaria
綱: 缽水母綱 Scyphozoa
目: 根口水母目 Rhizostomeae
科: 根口水母科 Rhizostomatidae
屬: 海蜇屬 Rhopilema
種:
海蜇 R. esculentum
二名法
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日語岸上鎌吉, 1891)

特徵

海蜇的傘部隆起呈饅頭狀,直徑達50厘米,最大可達1米,膠質比較堅硬,一般為青藍色;乳白色的觸手;八枚口腕,缺裂成許多瓣片。

繁殖

海蜇的生活周期歷經了受精卵→囊胚→原腸胚→浮浪幼蟲→螅狀幼體→橫裂體→碟狀體→成蜇等主要階段。除精卵在體內受精有性生殖過程外,海蜇的螅狀幼體還會生出匍匐根不斷形成足囊、甚至橫裂體也會不斷橫裂成多個碟狀體,以無性生殖的辦法大量增加其個體的數量。

毒性

近岸海域,這輕柔飄逸的動物,常引起人們極大的好感和興趣。新鮮海蜇的刺絲囊內含有毒液,其毒素由多種多膚物質組成,捕撈海蜇或在海上游泳的人接觸海蜇的觸手會被觸傷,引致紅腫熱痛、表皮壞死,並有全身發冷、煩躁、胸悶、傷處疼痛難忍等症狀,嚴重時可因呼吸困難、休克而危及生命。盛夏時節,正是海蜇生長活動的旺季,同時也是漁民在捕撈作業或遊人在海濱游泳時易為其蜇傷的發病高峰期。中國沿海各海域均有海蜇分佈,種類很多,其所分泌的毒素性質和危害不同。但由於人們個體的敏感性差異,故在海蜇蜇傷後輕者僅有一般過敏反應,重者可致死亡,所以必須注重有效的預防和積極的搶救治療。

食用

 
粵式涼拌海蜇

海蜇可食用,口感爽脆,海蜇皮和海蜇頭(觸手)可用來製作涼拌菜。中國境內食用海蜇的記錄最早見於唐代[3]海蜇每100克含水分84.6克,蛋白質0.3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0.4克,鈣182毫克,磷微量,鐵9.5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黃素0.04毫克,尼克酸0.2毫克,維生素B1 0.1毫克,維生素B2 0.04毫克,煙酸0.2毫克。每公斤干海蜇含碘1320微克。不過海蜇需要用明礬處理才能食用,因此市場上的可食用海蜇鋁和鈉含量一般較高,應避免長期大量食用。

外部連結

參考

  1. ^ 鲊鱼. 紀妖. [2022-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3). 
  2. ^ 水母無腦? 溫柔放毒唔好恰. 明報OL網. [2022-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2). 
  3. ^ 劉恂嶺表錄異》〈卷下〉:水母即蝦為目也。南人好食之。雲性暖,治河魚之疾。然甚腥,須以草木灰點生油,再三洗之,瑩淨如水晶紫玉,肉厚可二寸,薄處亦寸餘。先煮椒桂,或豆蔻、生薑縷切而煠之,或以五辣肉醋,或以蝦醋如鱠,食之最宜。蝦醋亦物類相攝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