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

马可·奥勒留哲学著作

沉思錄》(希臘語Τὰ εἰς ἑαυτόν, Ta eis heauton,英語:Meditations, 意譯為「自我反省的思考/作品」)是古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里略通用希臘語為自己所寫的反省筆記,分為12卷,[1] 作為他自己指導和自我完善的來源。[2] 馬可·奧里略羅馬帝國五賢帝時代最後一個皇帝,也是一位斯多葛派哲學家。《沉思錄》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了解斯多葛派的生活。根據這種觀念,只有德行才是好的,只有惡行才是壞的,而我們平時忙碌的事情都與我們的幸福無關。馬可·奧里略斯多葛主義付諸實踐所面臨的困難既是哲學上的,也是實踐上的,理解他的努力會增加我們對斯多葛主義的哲學欣賞。 [3]

結構和主題

《沉思錄》分為12卷,記述了馬可·奧里略生命中的不同階段。每一卷都是為作者自己而寫, 沒有一卷按照時間順序排列。貫穿整個文本的寫作風格是簡明、直接,或許反映了作者的斯多葛學派觀點。《沉思錄》的中心主題是分析一個人對自我和他人的判斷以及發展宇宙視角的重要性。


各卷的簡要概述如下:

  • 第一卷:感激與反思,引領生命之贈禮。馬可·奧里略通過強調按照理性和美德生活的重要性、生命短暫的現實,以及培養內在力量和韌性的必要性,設定了整個作品的基調。他注重真誠和簡單,避免與詭辯相關的炫耀或操縱技巧。在此背景下,作者表達了對影響他生活的各種人的感激,包括家人、老師、朋友,甚至眾神。他承認從他們那裏學到的美德和價值觀,並說明這些如何塑造了他的性格和世界觀。
  • 第二卷:指導原則,在混亂的世界中真誠地生活。馬可·奧里略深刻反思宇宙的本質,強調一切的相互聯繫、人類的相互關聯性,並倡導一切都受到理性和自然法則支配的觀念。他強調善待他人,正直履行職責。書中還討論了與他人和諧相處的重要性,以及不被外部事件分散注意力的觀點。他呼籲將關注集中於當前時刻,擺脫對物質事物的過度關注,並培養理性的心態。 教導了如何以智慧、韌性和對斯多亞哲學原則的承諾來引導生活。

手稿

當今的文本幾乎完全基於兩份手稿。其中之一是Codex Palatinus (P),也稱為Codex Toxitanus (T),首次出版於 1558/9 年,但現已丟失。[4] 另一份手稿是梵蒂岡圖書館的Codex Vaticanus 1950 (A) 。[4]


評價

正面

馬可·奧勒留因其「如實地寫下內心所想,不因任何聽眾的存在或任何追求效果而被掩蓋」的能力而受到稱讚。吉爾伯特·默里英語Gilbert Murray寫道,「人們無法理解馬庫斯」,「不是因為他缺乏自我表達,而是因為大多數人很難在精神生活的高度上呼吸,或者至少是清醒地呼吸。」[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07年11月出訪新加坡時曾說:「昨天一個新加坡孔學會的人問我對孔子的思想的看法時,我說,『那些曾經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裏去了,他們像一縷青煙消失了。』這句話是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里略講的,他寫過一本書叫《沉思錄》。這是書中最經典的一句話。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床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我深思以後又加了一句。我說,永恆的是人民和人民創造的歷史,人民創造的財富,還有他們留給世界的偉大的思想。中國是一個又老又新的國家,有五千年歷史。但是,『周雖舊邦,其命唯新』。只有不斷改革,不斷開放,中國才能大踏步地繼續前進,使我們這個古老的文明古國煥發青春。」[6]後來引起了名人效應,這本書在中國大陸暢銷了一段時間。

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說《沉思錄》是他最喜歡的書,[7] 美國前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在擔任海軍陸戰隊軍官期間在波斯戰場上隨身攜帶了他自己的《馬庫斯·奧勒留沉思錄》。[8]

負面

伯特蘭·羅素發現《沉思錄》中存在矛盾和不一致,將其視為「疲憊時代」的證據,認為「即使真正的商品也失去了味道」。 他以馬可·奧里略為斯多葛哲學的傑出代表,指出斯多葛倫理學中包含「酸葡萄心理」的成分。 「我們或許不能變得快樂,但我們可以變得善良;因此,讓我們假裝,只要我們保持善良,快樂就不再是問題。」[9]

中譯本

梁實秋曾於1958年查閱各種資料翻譯過譯本,可由於語言晦澀難懂,所以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

該書在2008年一年裏集中出現了18個譯本,涉及14家出版社、20名譯者。[10]

參見

參考文獻

  1. ^ Swain, Simon (1996). Hellenism and Empi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29. "Close imitation of Attic was not required because Marcus Aurelius wrote in a philosophical context without thought of publication. Galen's many writings in what he calls 'the common dialect' are another excellent example of non-atticizing but highly educated Greek."
  2. ^ Iain King suggests the books may also have been written for mental stimulation, as Aurelius was removed from the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life of Rome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 life. Source: Thinker At War: Marcus Aureliu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ublished August 2014, accessed November 2014.
  3. ^ Kamtekar, Rachana, "Marcus Aureliu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18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4. ^ 4.0 4.1 Haines 1916,第xvi頁
  5. ^ Murray, Gilbert. Five Stages of Greek Religion 3rd. Dover Publications. 2002: 168–169 [1912]. ISBN 978-0486425009. 
  6. ^ 《中国日报》采访. [2008-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5). 
  7. ^ An American reader: Bill Clinton. Los Angeles Times. 2009-07-04 [2023-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2). 
  8. ^ Fiasco. Armed Forces Journal. August 2006 [2023-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8). 
  9. ^ Murray, Gilbert. Five Stages of Greek Religion 3rd. Dover Publications. 2002: 168–169 [1912]. ISBN 978-0486425009. 
  10. ^ 27个版本《沉思录》迷乱读者眼. [2010-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3). 

外部連結

英譯本

中譯本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