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嶼東、西塔
江心嶼東、西塔一名江心嶼雙塔,是位於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松台街道(原蓮池街道)市區北部甌江小島江心嶼上的兩座佛塔,也是古代進出溫州港航道上的重要燈塔,均為七層六面的磚木結構樓閣式塔。
江心嶼東、西塔 | |
---|---|
東塔(上)和西塔(下),2018年10月 | |
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溫州市鹿城區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清 |
編號 | 6-84 |
認定時間 | 2011年1月 |
歷史
江心嶼位於原溫州府城北門永清門外江中,原有東西兩峰並峙,東峰名象岩,西峰名獅岩,兩峰之間原為川流,名為中川,南宋時中川被填平,兩山始連為一體[1]。雙塔即位於東西兩峰之上,其始建年代說法不一,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劉愈《東西塔記》認為西塔始建於五代後唐末年,東塔始建於北宋天聖年間[2],清初及以前的地方文獻多認為西塔始建於唐代咸通年間,東塔始建於北宋開寶年間[3],但此後的一些文獻將其年代互換,認為東塔始建於唐代咸通年間,西塔始建於北宋開寶年間[4]。
據劉愈《東西塔記》,東塔建成後不久即毀於兵火,南宋紹興八年至十一年(1138年-1141年)仿照西塔重建,故兩塔的形式、結構極為相似。此後東塔在明萬曆十九年至二十年(1591年-1592年)、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西塔在明洪武十年至十一年(1377年-1378年)、萬曆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1593年-1594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多次重修[5]。由於塔頂聚集了大量鳥雀,建於東塔下的英國駐溫州領事館難以忍受鳥糞,經過交涉清政府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拆除了東塔塔頂、腰檐和迴廊等[6][7],後塔頂生出榕樹,形成了今日雙塔不同的外觀形象。
江心嶼雙塔雖為佛塔,但因其位於甌江入海口、古代船舶進出溫州港的主航道上,且體量高大、遠遠可望,當兩塔水平重疊成一線時可指向甌江上的安全航道(北航道),與現代直線導標原理相吻合,且文獻記載夜間塔上點燈[8],可為夜航船舶指引方向,故成為古代溫州港的重要燈塔。1997年10月,雙塔被國際航標協會(IALA)列為世界百座歷史文物燈塔之一[9]。
建築
雙塔
江心嶼東、西塔均為七層六面的磚木結構樓閣式塔,兩塔相距340米,東塔高程為48米,塔殘高26米,底層每邊長約4米,對徑約8.4米,底層磚壁厚度約1.6米,西塔高程為57米,塔高32米,底層每邊長約3.5米,對徑約7米,底層磚壁厚度約2米。兩座塔的塔基均以素平磚石砌成,高不足0.2米,塔身採用單層空筒式結構,原塔內樓梯均已毀。除底層辟一主門外,其餘各層各面均辟壼門(佛龕),內置佛像,西塔壼門內尚存石雕佛像16尊。腰檐較薄,出檐平緩,不設平座和欄杆,轉角處設倚柱,東塔為方形,西塔為八角形,西塔尚存的塔剎為寶珠形[6][10]。
塔院
雙塔原各有塔院,東塔院初名普寂禪院,西塔院初名淨信教院,始建年代同樣說法不一,南宋佚名《高宗道場記》認為西塔院建於唐咸通七年(866年),東塔院建於北宋開寶二年(969年)[11],清代康熙《江心志》、嘉慶《孤嶼志》則認為東塔院始建於唐咸通十年(869年),西塔院始建於北宋開寶二年(969年)[12]。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為避亂駐蹕於此,後賜淨信院為興慶寺、普寂院為龍翔寺。紹興七年(1137年)詔將兩寺合為一寺,由寺僧清了主持填平二寺之間的中川興建殿宇,後演變為今日的江心寺。
參見
- 羅浮雙塔(蛇山塔、龜山塔)
參考文獻
- ^ 清·陳舜咨撰,嘉慶《孤嶼志·卷首·勝跡》:「孤嶼在郡城北甌江中,廣東西三百餘丈,南北半之,兩峰對峙,中冠川流,故又名中川,川中有小山,即孤嶼也。宋時釋青了以土窒中川,聯兩山為一,移創寺宇於其上,孤嶼之椒今露於佛殿後。象岩在孤嶼東,石色皎潔,屼立江中,形似象。獅岩在孤嶼西,石色青翠,蟠居江中,形似獅。」
- ^ 劉愈《東西塔記》(載於《孤嶼志·卷五·記》):「龍翔、興慶二峰之顛,舊有寶塔,其西建於後唐之末,其東建於我宋天聖間,頃因兵火,與院俱燼,惟故址存。紹興戊午,有比丘淨宣同愈瞻仰,憫其頹廢,因率同志各捐已材而為之,倡鴆工修建,其西則加㭿栱楹檻,蓋砌而丹艧焉,以其舊築聳固,無事改造也。其東則撤而築之,凡形制、嚴飾忠於西塔等。資用之豐,無慮二萬緡,自廢迄興,閱年十八既圓成,合城內外作大佛事而發揚之,實紹興十一年辛酉仲春也。」
- ^ 如明·張璁撰,《嘉靖溫州府志·卷五·寺觀》:「江心(寺)在永清門外,二峰對峙,唐咸通建西塔,宋開寶建東塔。」明萬曆王典《重修江心孤嶼東塔記》:「西塔創自唐咸通,而東塔則自宋開寶。」萬曆盧逵《重修江心孤嶼西塔記》:「甌江心故有東西二塔,東塔創始宋開寶,西塔創始唐咸通。」清·張寶琳修,王棻、孫詒讓纂,《光緒永嘉縣誌·卷三十六·雜誌·寺觀》:「案康熙乾隆府志東西二字互易」,即清康熙《溫州府志》的記載與前述相同。
- ^ 如清·釋元奇編撰,康熙《江心志·卷首·紀跡》:「東塔在普寂禪院之東,建於唐懿宗咸通十年己丑,西塔在淨信禪院之西,建於宋太祖開寶二年乙巳」,清·李琬修,齊召南、汪沆纂,《乾隆溫州府志·卷二十五·寺觀》:「江心塔(舊志)東塔唐咸通十年建,明萬曆十九年邑人王叔杲重建。西塔宋開寶三年建,萬曆二十三年王叔杲配林恭人重建。」又如《孤嶼志·卷首·勝跡》:「東塔在東峰頂,建於唐懿宗咸通十年,明萬曆辛卯邑人參政王公叔杲重修,國朝乾隆庚辰郡守李公琬捐俸重修。按劉愈記,東塔建於宋天聖間,後遭兵火,紹興戊午重築,似為可據,此仍舊志。又按劉記,則舊時東塔已圮,今所存者乃紹興十年改撤而重築者也。西塔在西峰頂,建於宋開寶二年,明萬曆辛卯王公叔杲重修。國朝乾隆戊戌邑令傅公永綍倡率邑紳鄭君兆麟,紹興木商鄭威遠、傅御章等重修。按劉愈記,西塔建於後唐之末,後遭兵火,紹興戊午重修,此仍舊志。又按王典重修東塔記亦謂西塔創自唐咸通,東塔創自宋開寶,與劉記合,盧逵重修西塔記亦同。」
- ^ 詳見《孤嶼志·卷五·記》所載的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王淵《重修西塔記》、萬曆二十年(1592年)王典《重修江心孤嶼東塔記》、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盧逵《重修江心孤嶼西塔記》、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傅永綍《重修江心寺西塔碑記》及《乾隆溫州府志》、《嘉慶孤嶼志》等。
- ^ 6.0 6.1 國家文物局. 《中国文物地图集-浙江分册(下)》.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9: 193. ISBN 978-7-5010-2395-0.
- ^ 中国近代建筑硏究与保护: 2000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囯际研讨会论文集. 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9: 114 [2019-01-04]. ISBN 978-7-302-045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9).
- ^ 相關記載如北宋楊蟠《孤嶼山》詩(載於《孤嶼志·卷三·詩》):「孤嶼今才見,原來卻兩峰。塔燈相對影,夜夜照蛟龍」,又如明代王典《重修江心孤嶼東塔記》:「浮屠七級,卓立霄漢,夜則篝燈,驪珠層層,放大光明。」
- ^ 金伊、伏彧. 《百年历史灯塔之六:江心屿双塔》. 中國海事. 2012年10月: 70-72.
- ^ 高永興. 《江心孤屿双塔溯源》. 浙江建築. 2004年2月: 4-5.
- ^ 南宋佚名《高宗道場記》(載於《嘉慶孤嶼志·卷五·記》):「龍翔興慶禪院,我高宗皇帝寵錫之地,在郡北隅,俯瞰長江中流,雙峰屹立,相距數百步。昔唐咸通七年建淨信教院於其西,開寶二年建普寂禪院於其東,猶舊跡也。……建炎四年詔以淨信為興慶,普寂為龍翔,兩涯斷絕,蜚梁而過,紹興七年詔以二寺為一,敕僧青了主其眾,既而堧塗壅填。」
- ^ 《江心志·卷首·紀跡》:「普寂禪院在東塔下,唐懿宗咸通十年己丑建,宋建炎四年,高宗皇帝南渡,駐蹕寺中,改普寂為龍翔,今為東房。淨信禪院在西塔下,宋太祖開寶二年乙巳建,高宗皇帝駐蹕時改淨信為興慶,後以中流漲,合併為龍翔,今為西房。」《孤嶼志·卷首·勝跡》:「龍翔禪院在東峰下,唐懿宗咸通十年建,名普寂院,宋建炎四年高宗南渡,駐蹕寺中,改名龍翔。興慶禪院在西峰下,宋太祖開寶二年建,名淨信院,高宗駐蹕時改名興慶。按宋人高宗道場記,龍翔建於宋開寶二年,興慶建於唐咸通七年,此仍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