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師養病院

水師養病院,位於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劉公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之一。現隸屬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
水師養病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山東省威海市
分類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
時代1888-1895年
編號3-9
認定時間1988年1月13日

簡介

李鴻章創辦北洋海軍時,提倡「借材異域」,引進了教習、炮台、船塢工程人員等外洋人才。但在醫院建設及醫護人員引進上並不積極,僅在天津、旅順、威海設三所小型醫院,引進的外洋醫護人員很少。馬根濟英語John Kenneth MacKenzie英國倫敦傳道會傳教士,也是醫生,在天津行醫時常為李鴻章看病,獲李鴻章信任。1880年(光緒六年),馬根濟經李鴻章贊助,在天津創辦一所小型醫院「北洋施藥局」。[1]翌年,中國留美幼童撤回中國,被分發到南北洋服務。美國駐天津領事畢德格(William N. Pethick)乃向李鴻章建議,甄選一批自美國返回的中國學生學習西醫,以服務陸海軍。李鴻章接受了該建議,將「北洋施藥局」改組為「北洋醫學館」,並繼續用馬根濟主事。自1882年(光緒八年)到1884年(光緒十年)共招收三屆學生共20人,除兩名優秀生留校外,其他畢業生被分發到各軍艦服役[2]

1889年(光緒十五年),根據《章程》,旅順、威海分別創辦「陸海軍養病中心」及「水師養病院」,但這兩所醫院規模小且缺醫少藥。威海的「水師養病院」位於劉公島北洋海軍提督署以東的坡地上。醫院基址購民地27畝,建房間108間及走廊、院牆等,共用約18萬兩工料銀。建成初期曾與水雷局合署辦公。1889年夏,李鴻章特地致電威海衛水陸營務處提調牛昶昞,為準備將來的戰爭,水師養病院「不敷軍士養傷之用」,命牛昶昞「速將水雷挪設別處,多留房屋,以備養傷」[2]

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缺額嚴重,臨時招募的兵勇不堪使用,這與北洋海軍傷兵無法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有關。日軍自1895年1月25日到2月2日僅用9天便佔領了威海灣南北幫炮台及威海衛城,使劉公島成為孤島。自2月3日到2月11日,日軍依託南北幫炮台實行水陸夾擊,接連七次進攻北洋艦隊,在這場劉公島保衛戰中,清軍方面有13位洋人參戰。其中一位英國醫生克爾克(Kirk)在劉公島水師養病院中搶救傷員[2]

日本輯錄的《日清戰爭實紀》中記錄了日軍佔領劉公島後要求洋員「宣誓」不再對日作戰時留下的名單,僅提及馬格祿英語John McClure (admiral)等10人的名字而未提到克爾克(據定遠艦副管帶英國人戴樂爾回憶,他當時和克爾克、瑞乃爾躲進山中)。川崎三郎的《日清戰史》提到了克爾克。戴樂爾Pulling String in China(《我在中國海軍三十年(1889-1920)——戴樂爾回憶錄》)一書中記述了克爾克在水師養病院的表現。克爾克原先受僱於北洋海軍,在水師養病院服務。甲午戰爭中,醫院絕大部分「醫生、裹傷護士及其他醫院中人員」都以自己屬於「文吏」不受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管轄為由逃離了劉公島,其中包括許多中國人,但克爾克醫生選擇在醫院連麻醉藥都沒有的情況下,冒着戰火為傷病員「施割鋸及其他手術」,並教授協助他工作的戴樂爾「如何止制動脈」[2][3]

水師養病院經過英租威海衛時期及日軍佔據時期,原有文物建築損毀嚴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駐劉公島部隊在其原址建有5棟建築[2]。1988年水師養病院作為「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之一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

參考文獻

  1. ^ 1850—1888 马根济 John Kenneth Mackenzie 十九世纪英国伦敦宣道会医疗宣教士. 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 [2020-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6). 
  2. ^ 2.0 2.1 2.2 2.3 2.4 克尔克医生与刘公岛水师养病院. 齊魯晚報. 2017-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4). 
  3. ^ William Ferdinand Tyler. Pulling Strings in China. Constable & Company, Limited. 1929年: 94 (英語). 
  4. ^ 於雪梅. 文化遗产旅游视角下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研究. 山東大學2014年碩士學位論文. : 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