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卓安原名約翰·麥克利維·布朗(英語:John McLeavy Brown,1835年11月27日—1926年4月6日),是英國駐華使館中文翻譯,之後為清朝政府海關總稅務司服務,隸屬於赫德,之後曾任職朝鮮海關總稅務司,還跟隨蒲安臣為首的清朝使團出使西歐各國。[1][2][3]

柏卓安
出生1835年十一月27日 編輯維基數據
逝世1926年四月6日 編輯維基數據 (90歲)
就讀學校
職業律師出庭律師 編輯維基數據
獎項下級勳位爵士 編輯維基數據
1868年蒲安臣(中間站立者)使團訪美時的照片,右邊石柱前坐者即柏卓安
根據蒲安臣訪美使團照片所繪之版畫,右起第三坐者即柏卓安

生平

柏卓安出生於愛爾蘭的利斯本附近(今屬北愛爾蘭),就讀於貝爾法斯特女王學院都柏林三一學院。1861年通過考試,進入英國駐華領事館為翻譯生。[4]1684年因其漢文成績尚佳,成為了英國駐華公使館的漢文副使。[5]1868年,蒲安臣所帥清朝使團出使歐美各國時,柏卓安成為了使團的左協理(頭等參贊,first secretary),時年32歲。[5][6]1872年從英在華使館辭職,1873年4月進入中國海關總稅務司,任一級供事。[5]1874年任廣州海關副稅務司(Deputy Commissioner)。[5][7]

此後在中國各地海關任職並升遷,1880年至1882年間休長假,在此期間獲得都柏林大學文學學士及法學學士學位。[5]1888年又獲休假,於當年秋季獲都柏林大學法學博士。[5]

1893年經其上司赫德推薦改任朝鮮海關總稅務司,同時任朝鮮高宗的度支顧問。[5][8][9]甲午之後,在任上保護朝鮮的利益,反對日本及俄國。[5]1897年,駐韓俄羅斯公使欲將韓之度支衙門顧問替代成俄國人亞利軒夫(阿里克謝耶夫),引發度支顧問事件日語度支顧問事件,柏卓安一度被免職由俄國人替代,但不久後又復原職。[5][10][11]日俄戰爭後日本對朝鮮半島的影響力大大加強,因此柏卓安於1905年8月辭職離開韓國。[12]1913年12月退休離開海關後,任中國駐英使館參贊,直至1926年4月去世。[5]

參考文獻

  1. ^ 瀛寰新谭|中美三人行:150年前中国外交的“学习行走”. [2022-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3). 
  2. ^ John McLeavy Brown - Age, Birthday, Biography & Facts. [2022-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3). 
  3. ^ John McLeavy Brown - hit counter script. [2022-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3). 
  4. ^ 沈弘 (編).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 1842-1873 下.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2014.04: 528. ISBN 7-80769-193-8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詹慶華. 全球化视野:中国海关洋员与中西文化传播. 北京: 中國海關出版社. 2008.09: 518–519. ISBN 7-80165-452-8. 
  6. ^ 阿奇博爾德·立德夫人; 翟娜娜,崔珊珊,張冉等譯. 李鸿章:一生与他的时代. 哈爾濱: 哈爾濱出版社. 2013.12: 49. ISBN 978-7-5484-1544-2. 
  7. ^ Archived copy. [2007-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3). 
  8. ^ Letter from China. Alta Californian. April 2, 1863 [17 Nov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1). 
  9. ^ The Irish Contribution to Joseon Korea - OhmyNews International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06-05. at english.ohmynews.com
  10. ^ 劉彥. 中国近时外交史 影印版.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89.10. ISBN 7-80569-179-7.  ,原版出版於1911年
  11. ^ 清華大學歷史系 (編).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8.08: 857-858. ISBN 7-80622-547-1. 
  12. ^ J. McL. BROWN TO GO.; Supreme in Korean Customs Department Until Japanese Occupation.. New York Times. August 31, 1905 [2008-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