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
壳斗科,板栗属的一种植物
板栗(學名:Castanea mollissima),又名栗、中國栗,是殼斗科栗屬的植物,原產於中國,分佈於越南、台灣、遼寧、內蒙古、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江蘇、安徽、上海、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生長於海拔370-2800米的地區,多見於山地,已由人工廣泛栽培。[3]
板栗 | |
---|---|
葉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薔薇類植物 Rosids |
目: | 殼斗目 Fagales |
科: | 殼斗科 Fagaceae |
屬: | 栗屬 Castanea |
種: | 板栗 C. mollissima
|
二名法 | |
Castanea mollissima | |
異名 | |
特徵
落葉喬木,株高達20米,樹冠冠幅大。單葉互生,長10-22厘米,寬4.5-8厘米,葉緣鋸齒狀。柔荑花序長4-20厘米,雌雄異花,雌花位於花序基部,具刺針,雄花位於花序的其他部分,雄花先雌花開放。果實總苞又稱栗蓬,被密刺束,直徑4-8厘米,包含2-3枚棕色有光澤的堅果即栗子,有時可達4枚或以上,野生堅果直徑2-3厘米。果期9-10月。學名mollissima源於柔軟多絨毛的嫩芽和新葉。[4][5]
生境
板栗性喜光,耐旱,耐瘠薄,喜肥沃土壤,生長率適中。[4][5]
板栗與日本栗(C. crenata)、美洲栗(C. dentata)、歐洲栗(C. sativa)等栗樹栽培在一起時會發生物種間雜交。[6]
板栗在演化過程中已經與寄生在樹皮上的真菌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共存了很長一段時間,而與其他栗屬物種相比,其演化是較為成功的,因為它雖然對栗疫病菌並不免疫,但卻可以抵禦住栗疫病菌的病害,在其感染後受損很小。但如果是美洲栗感染這種從亞洲引入到北美洲的真菌,就會徹底死亡。北美洲正積極地進行研究,將板栗與美洲栗進行雜交,以最大限度地保持美洲栗的優良特性,如高大的植株、較大的葉片、較大的堅果、較高的甜度以及良好的適應力,並擁有中國板栗對栗疫病菌良好的耐受力。[7]
用途
參見
參考文獻
- ^ 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BGCI).; IUCN SSC Global Tree Specialist Group. Castanea mollissim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9, 2019: e.T136776707A136776709 [18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19-1.RLTS.T136776707A136776709.en .
- ^ eFloras, 2009
- ^ 昆明植物研究所. 板栗. 《中國高等植物數據庫全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10-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中文(中國大陸)).
- ^ 4.0 4.1 Flora of China: Castanea mollissim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5.0 5.1 Flora of Taiwan: Castanea mollissim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Sisco, P. H., et al. An Improved Genetic Map for Castanea mollissima / Castanea dentat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Genetic Map of Castanea sativa. Acta Hort. 693. Abstrac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FAO: Chestnut bligh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eFloras,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 Harvard University Herbaria, Castanea mollissima, FOC Vol. 4 Page 316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