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克里特諸語言

人类语言

普拉克里特諸語言梵語प्राकृत, 梵語prākṛta泰盧固語prākrutam卡納達語pagada 泰米爾語pāgadam; 𑀧𑀸𑀉𑀤, pāuda; pāua),或稱為古印度土語,是對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8世紀印度使用的一系列印度-雅利安語支語言中的土語的統稱。[3][4]「普拉克里特」一詞通常指中古印度-雅利安語,不含早期的碑文和巴利語[5] 「普拉克里特」一詞在梵語中原意是「天然的」,引申為「俗語」,與上流社會的梵語相對。[5]普拉克里特諸語言一般認為是人們所用的(非正式)口語,梵語則是用於文學、政治與宗教目的的標準化(正式)語言。普拉克利特諸語言文獻也與較高階層的古典梵語同時使用(主要是沙門傳統)。[6]普拉克利特諸語言具體包括巴利語摩揭陀俗語馬哈拉施特拉俗語英語Maharashtri Prakrit(今日馬拉地語孔卡尼語僧伽羅語迪維西語的祖先)、索拉塞那語英語Shauraseni language旁遮普語的祖先)、阿波布蘭沙語英語Apabhraṃśa等等。 有些現代的語言學家將其歸類到中古印度-雅利安語之下,並附註「Prakrits」。但被其他語言學家反對,他們強調這些語言的各自發展史,並將它們從梵語歷史中分離。

普拉克里特諸語言
प्राकृत
地理分佈印度次大陸
譜系學分類印歐語系
分支
語言代碼
ISO 639-2 / 5pra
Glottolog
midd1350  (晚期中古印度-雅利安語)[1]

「Prakrit」(此處Prā-kṛ-te),晚期婆羅米文,門德索爾石碑,532年[2]

在古印度,普拉克里特諸語言被認為是地位低的語言,而梵語則是高貴的。不過普拉克里特諸語言更能被普通百姓所接受。

詞源

Monier Monier-Williams (1819–1899)的詞典和其他現代學者對「普拉克里特」(Prakrit)一詞的解釋如下:prakṛta一詞最常見的含義是「原始、自然、正常」,來自prakṛti「使任何事物的原始或自然形態或狀態處於初始狀態」。

然而,幾乎所有本土語言學家都認為其來自吠陀梵語,而本身並不是梵語:

  1. 據古普拉克利特語法書Prākrṭa Prakāśa(《普拉克利特語文法》),「Saṃskṛtam是prakṛti(源)-源於prakṛti的語言因此被稱為prākṛtam。」
  2. 10世紀古吉拉特耆那教語法學家金月(Hemacandra)在梵語和俗語的語法書中,將prākṛt的起源定義為sanskṛt:「prakṛtiḥ saṃskṛtam, tatrabhavaṃ tata āgataṃ vā prākṛtaṃ」[7][8][梵語是prakṛti(源)-Prākṛta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它要麼「源於」梵語,要麼「來自」梵語。]
  3. 另一位語法學家摩根德耶(Mārkaṇḍeya)在語法書Prākṛtasarvasva中說:「prakṛtiḥ saṃskṛtaṃ, tatrabhavaṃ prākṛtam ucyate」[梵語稱作prakṛti(源),prākṛtam即源於此]。[8]
  4. 檀尼迦(Dhanika)在《十色注》(Daśarūpakāvaloka)(解釋印度戲劇10種類型的最重要著作之一)中說:「prakṛter āgataṃ prākṛtam, prakṛtiḥ saṃskṛtam』[從prakṛti(源)中產生prākṛtam,那prakṛti就是梵語][8]
  5. Siṃhadevagaṇin對Vāgbhaṭālaṅkāra的註:「prakṛteḥ saṃskrtād āgataṃ prākṛtam」[從梵語(其是源,即Prakṛti)-來了Prākṛt][8]
  6. Prākṛtacandrikā(Prākṛt語法)稱:「prakṛtiḥ saṃskṛtaṃ, tatrabhavatvāt prākṛtaṃ smṛtam」[梵語是prakṛti,人們記得prākṛtam源於它(prakṛti)][8]
  7. 那羅希摩(Narasiṃha)的Prākṛtaśabdapradīpikā稱:「prakṛteḥ saṃskṛtāyāstu vikṛtiḥ prākṛtī matā「[對原始梵語的改變(vikṛti)-稱作Prākṛt][8]
  8. 拉克西米達拉(Lakṣmīdhara)的Ṣaḍbhāṣācandrikā與上述說法相同:「prakṛteḥ saṃskṛtāyāstu vikṛtiḥ prākṛtī matā」[對原始梵語的改變(vikṛti)-稱作Prākṛt][8]
  9. 婆藪提婆(Vāsudeva)在註釋王頂(Rājaśekhara)的戲劇《Karpūramañjarī》的《Prākṛtasaṃjīvanī》中說:「prākṛtasya tu sarvameva saṃskṛtaṃ yoniḥ」[梵語是所有Prākṛt之母][8]
  10. 那羅延(Nārāyaṇa)在注勝天(Jayadeva)《Gītāgovindam》的Rasika-sarvasva注中說:「saṃskṛtāt prākṛtam iṣṭaṃ tato 'pabhraṃśabhāṣaṇam』」[從梵語中衍生出適當的prākṛt,並由此衍生出腐敗的言語,即apabhraṃśa][8]
  11. 商羯羅(Śaṅkara)在注迦利陀娑《沙恭達羅》的Rasacandrikā中的說法與上述的略有不同:「saṃskṛtāt prākṛtam śreṣṭhaṃ tato 'pabhraṃśabhāṣaṇam」[從梵語中衍生出最好的prākṛt,之中又衍生出腐敗的言語,即apabhraṃśa][8]

定義

現代學者使用「Prakrit」一詞指代以下兩個概念:[9]

  • 普拉克里特諸語言:一組密切相關的書面語
  • 普拉克里特語:上述語言組中的一種,單獨用作全部詩的主要語言

一些現代學者將所有中古印度-雅利安語都歸入「普拉克利特語言」,而另一些學者則強調它們的獨立演變,往往因種姓宗教地理的巨大差異與梵語相分割。[10]

最廣泛的定義是任何不是梵語的中古印度-雅利安語。[11]美國學者Andrew Ollett指出,這一不盡人意的定義使「普拉克里特」成為古印度並未被時人如此稱呼的語言的泛稱,例如:[12]

德國印度學家Richard Pischel、Oskar von Hinüber等學者認為,「普拉克里特」一詞指專門用於文學創作的較小語言:[12]

據梵語、普拉克利特語學者Sh. Shreyansh Kumar Jain Shastri與A. C. Woolner的說法,用於書寫耆那教經文的半摩揭陀語(或僅是摩揭陀俗語)通常被認為是普拉克利特語的最初形式,其他形式是其變體。普拉克里特語法學家首先會給出半摩揭陀語的完整語法,再在此基礎上定義其他語法。因此,教授普拉克利特語的課程通常會被視作教授半摩揭陀語。[13]

語法

摩根德耶(Markandeya,16世紀末)等中世紀語法學家描述了高度系統化的普拉克利特語語法,但現存文獻並不遵循之。[14]例如,據毗濕瓦那塔(Vishvanatha,14世紀)所說,梵語戲劇應當在詩歌體台詞中用馬哈拉施特拉俗語,而在散文體台詞中用首羅犀那俗語,但10世紀梵語戲劇家王舍迦羅(Rajashekhara)並不遵循這樣的規則。摩根德耶及後來學者(如Sten Konow)都認為他著作中的俗語部分有問題,但不清楚毗濕瓦那塔闡述的規則在王舍迦羅時代是否存在。王舍迦羅本人將普拉克利特諸俗語想像成與梵語、阿波布蘭沙語和畢舍遮語並列的一門語言。[15]

德國印度學家Theodor Bloch (1894)認為中世紀語法學家不可靠,沒有資格描述在他們之前幾百年創作的文本的語言。[14]Sten Konow、Richard Pischel、Alfred Hillebrandt等人則持反對意見。[16]這些語法學家們嘗試歸納的可能只是普拉克里特語最早期的經典文學形式,如《七百詠》。[15]另一種解釋是,現存的普拉克利特手稿大多是14~18世紀間以不同文字書寫的,存在抄寫錯誤。當今流傳的文獻中存在的諸多不準確和費解之處似乎表明,在此時期負責抄寫早期手稿的抄寫員對原語言並不精通。[14]

此外,與梵語等古語言類似,普拉克利特語言也是在語法研究出現之前很久就被使用和書寫的。《吠陀》不遵循帕尼尼的梵語語法,而後者是現今所有梵語語法的基礎;同樣,《阿含經》等文本也不遵循現代普拉克利特語語法。[17]

Vararuchi所著《Prakrita Prakasha》總結了各種普拉克利特語言。[18]

普遍性

普拉克利特語文學在南亞之外也廣泛流傳,柬埔寨和爪哇也分佈有這種語言。[19]

普拉克里特語常被錯誤認為是普通人所用的語言,因為它異於古印度文學的主要語言——梵語。[20]George Abraham Grierson、Richard Pischel等現代學者認為,普拉克里特文學不能代表古印度實際的白話。[21]Uddyotana的《Kuvalaya-mala》(779)中有一個市場場景,敘述者用18種不同語言說了幾句話,其中一些與現代語言相似,但沒有一種與作者認定為「普拉克里特語」並在全部行文中所用的語言相同。[20]

文學

 
《素里揚假經》(Sūryaprajñaptisūtra)是一部用耆那教普拉克利特語(天城文)所寫的天文著作(約1500

普拉克里特文學是印度古典文化的主要文學之一。[22]檀丁詩鏡》(約700)提到了4種文學語言:梵語、普拉克里特語、阿波布蘭沙語以及混合語。[23]波闍的《娑羅室伐底-Kanthabharana》(11世紀)將普拉克里特語列為少數幾種適合文學創作的語言之一。[22]米爾扎·汗的《印度之禮》(1676)稱普拉克里特語為梵語和土語的混合體,並補充說普拉克里特語「主要用於讚美君臣與酋長」。[24]

在第一千紀的大部分時間裏,普拉克里特書面語都是印度浪漫主義作品的首選語言。梵語在文學方面佔主導地位,使普拉克里特語作為系統知識語言受到限制,但仍有關於語法、詞彙學、度量衡、鍊金術、醫學、占卜和寶石學等內容的普拉克里特語文本存在。[25]此外,耆那教徒還使用普拉克里特語創作宗教文學作品,包括對耆那教文獻的註釋、耆那教人物的故事、讚美詩和教義闡述等。[26]普拉克里特語也是一些濕婆教密宗和毗濕奴派讚美詩的語言。[19] 普拉克里特語不僅是一些文本的主要語言,還是梵劇中下層男子和大多數婦女的語言。[27]美國學者Andrew Ollett將梵語大詩(Kāvya)的起源追溯到普拉克里特詩。[28]

普拉克里特語列表

現代被稱為「普拉克里特語」的語言有以下幾種:

在古代,並非所有上述語言都被稱為「普拉克里特語」。[12]

戲劇普拉克里特語

戲劇普拉克里特語是在戲劇和其他文學作品中使用的語言。普拉克里特語對白會配上梵語翻譯。

「戲劇普拉克里特語」中最重要的有3種:首羅犀那語摩揭陀語馬哈拉施特拉語。不過,還有許多不常見的普拉克里特語,如Prachya、波力迦語、Dakshinatya、Shakari、Chandali、Shabari、Abhiri、Dramili、奧里亞語,等等。它們在戲劇中的使用有嚴格的結構,例如Dramili是「林中人」的語言,首羅犀那語是「女主角及閨蜜」的語言,Avanti是「騙子與流氓」的語言,等等。[29]馬哈拉施特拉語和首羅犀那語更常見,廣泛用於文學作品中。

耆那語

19–20世紀的Hermann Jacobi、Ernst Leumann等歐洲學者區分了耆那教與非耆那教所用的普拉克利特語。Jacobi用「耆那(馬哈拉施特拉/普拉克里特)語」稱呼相對較晚、受梵語影響相對較大的敘事用語,與早期的宮廷詩區分。後來的學者使用「耆那語」稱耆那教文本所用的任意普拉克里特語,包括早期經文(如Tarangavati和印度婆藪提婆)。然而,耆那教文本並不一定只屬於耆那教的歷史,也沒有顯示出因信仰產生的任何特定文學特徵。因此,耆那語和非耆那語兩分的觀點已不再站得住腳。[30]

地位

在孔雀王朝時期,各種普拉克里特語都享有皇室語言的地位,阿育王的母語就是其中之一。[3]

據傳,古典印度的普拉克利特語的社會地位低於梵語。在梵劇中,例如迦梨陀娑沙恭達羅》,主角通常說梵語,配角和大多數女性角色則主要說普拉克里特語。[27]

雖然普拉克里特語最初被視為「低級」的語言形式,但它們使梵語更容易被普通人使用,梵語也在影響普拉克里特語,使得普拉克里特語的文化聲望逐漸提高。[31]

米爾扎·汗的《印度之禮》(1676)將普拉克里特語描述為「低等人中的低等人」的語言,稱其為Patal-bani(地下語言)或Nag-bani(蛇語)。[24]

現代學者中,普拉克里特文學所受的關注不如梵語。近代流傳下來的普拉克里特語文本很少,出版或引起學術關注的就更少了。印度政府沒有將普拉克里特語設為古典語言,雖然最早的普拉克利特語文本幣大多數古典語言還早。它被忽視的原因之一是它與地區、民族或宗教身份無關。[32]

參考文獻

  1.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晚期中古印度-雅利安语.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2. ^ Fleet, John Faithfull. Corpus Inscriptionum Indicarum Vol 3 (1970) ac 4616. 1907: 153, Line 14 of the inscription. 
  3. ^ 3.0 3.1 Richard G. Salomon 1996,第377頁.
  4. ^ Alfred C. Woolner 1928,第235頁.
  5. ^ 5.0 5.1 Woolner, Alfred C. Introduction to Prakrit.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 1986: 3–4. ISBN 978-81-208-0189-9. 
  6. ^ Burde, Jayant. Rituals, Mantras, and Science: An Integral Perspective.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 2004: 3. ISBN 978-81-208-2053-1. 雅利安人說的是一種印歐語,有時也稱為吠陀語,梵語和其他印地語都是它的後裔...普拉克利特諸語言是與梵語同時發展出來的一組變體。 
  7. ^ Sanskrit Manuscripts : Śabdānuśāsanalaghuvṛttyavacūri. Cambridge Digital Library. [2019-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4).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Pischel, Richard. Comparative Grammar of the Prakrit Languages. India: Motilal Banarsidass. 1965: 1. 
  9. ^ Andrew Ollett 2017,第11頁.
  10. ^ Madhav Deshpande 1993,第33頁.
  11. ^ Andrew Ollett 2017,第12頁.
  12. ^ 12.0 12.1 12.2 Andrew Ollett 2017,第13頁.
  13. ^ Alfred C. Woolner 1928,第6頁.
  14. ^ 14.0 14.1 14.2 Andrew Ollett 2017,第18頁.
  15. ^ 15.0 15.1 Andrew Ollett 2017,第19頁.
  16. ^ Andrew Ollett 2017,第18–19頁.
  17. ^ Muni Pranamyasagar 2017.
  18. ^ Dr. Narinder Sharma. Prakrita Prakasha of Vararuchi Dr. P. L. Vaidya (梵語). 
  19. ^ 19.0 19.1 Andrew Ollett 2017,第9頁.
  20. ^ 20.0 20.1 Andrew Ollett 2017,第21頁.
  21. ^ Andrew Ollett 2017,第20–21頁.
  22. ^ 22.0 22.1 Andrew Ollett 2017,第6頁.
  23. ^ Andrew Ollett 2017,第4頁.
  24. ^ 24.0 24.1 Andrew Ollett 2017,第1頁.
  25. ^ Andrew Ollett 2017,第8頁.
  26. ^ Andrew Ollett 2017,第8–9頁.
  27. ^ 27.0 27.1 Andrew Ollett 2017,第7頁.
  28. ^ Andrew Ollett 2017,第15頁.
  29. ^ Satya Ranjan Banerjee 1977,第19–21頁.
  30. ^ Andrew Ollett 2017,第54頁.
  31. ^ Madhav Deshpande 1993,第35頁.
  32. ^ Andrew Ollett 2017,第10頁.

書目

閱讀更多

  • Richard Pischel. Grammar of the Prākrit Languages. 由Subhadra Jha翻譯. Motilal Banarsidass. 1999. ISBN 97881208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