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恩門 (太原)

中國山西省城門

承恩門,即今首義門,始建於1376年[1],為明太原府城八大門之一的南門。今首義門為2020年新建,佔地面積1800平方米,長60米,寬32.9米,高39.25米,位於五一廣場北廣場,現為太原市重要地標。

民國時期的首義門

城門最初名為「太平門」,後改為「承恩門」。咸豐元年(1851年)八月承恩門因大火毀於一旦。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後得名「新南門」。辛亥革命期間,太原義軍從新南門突入,奪取太原全城。為紀念義軍的勝利,遂更名「首義門」。[2]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首義門於戰火中被重創,並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徹底拆除,原址改建為五一廣場

2020年開始,當地政府對五一廣場進行整體改造[3],首義門以標誌性歷史建築的名義得以得到復建,並於2021年11月3日正式開放。[4]

歷史沿革

 
清代承恩門

始建於洪武九年(1376年),因謝成擴建太原城而建,是為新建太原城的東南門。初名「太平門」,後取「承迎恩澤」一詞中「承」「恩」二字改名「承恩門」。因其正對晉王府正門南華門,有專供晉王府出入之用,逐漸成為八大門中規模最高者。

咸豐元年(1851年),承恩門因大火毀於一旦[5]。再至光緒十二年(1886年),汾河洪水決堤,沖毀了承恩門原有的關城及箭樓。光緒十三年(1887年)補建後,為與原有的大南門(即迎澤門)做區分,遂改名「新南門」。此後,新南門便長期封閉。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正太鐵路竣工,因太原火車站建於新南門外,城門因此再度打開,並逐漸成為由太原火車站進入城區的便捷通道。其沿線街道快速成為了商業市場和繁華地段,太原城的交通中心也由原來的迎澤門轉移到臨近火車站的新南門附近。

1911年10月29日,山西新軍1,000多名官兵從新南門突入,成功發動了起義。為紀念義軍的勝利,便將城門更名為「首義門」。[6]

1949年,太原戰役中,首義門重創於炮火,難以修復,最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徹底拆除,原址於1951年興建了五一廣場

2020年5月22日,太原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公示《五一廣場改造設計方案》,宣佈「首義門」的復建工作將結合歷史資料在五一廣場的北廣場進行[7],並於2020年9月4日正式開始封閉改造。2021年11月3日,首義門復建工程竣工並拆除圍擋,正式與市民見面。[4]

重建

 
重建的太原首義門

現存重建的首義門於2021年建成,位於五一廣場北廣場,佔地面積1,800平方米,長60米,寬32.9米,高39.25米,現為太原市重要地標。底座城台為混凝土澆築,有路穿門而過;上部城樓為純木結構,採用中國傳統榫卯工藝,最高層有牌匾,黑底金字,書「錦繡太原」四字。門北側建有銅造明太原府城微縮建築模型。[8]

城台內部有兩門洞,掛有「錦繡太原」四字牌匾,曾於2021年11月30日開展了「錦繡太原展」活動。[9]

城樓上裝有彩燈,每至天黑,燈光亮起,城樓璀璨輝煌。

參考資料

  1. ^ 大事记 民国及以前. 太原市人民政府入門網站. [失效連結]
  2. ^ 太原五一广场旅游指南. [2011-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8). 
  3. ^ 李兆民. 五一广场改造正式实施. 山西日報. [2022-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8). 
  4. ^ 4.0 4.1 趙晶. 太原:五一广场首义门正式亮相. 黃河新聞網. 
  5. ^ 太原市志.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 (中文(中國大陸)). ◎咸豐元年(1851年)八月,承恩門(新南門)毀於火,至光緒十三年(1887年)由巡撫剛毅補建。 
  6. ^ 梁曉龍; 高小明. 山西一建成功中标太原“首义门”!. 山西新聞網. [2022-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4). 
  7. ^ 畢晶晶. 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 五一广场拟复建“首义门”. 太原晚報. [2022-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1). 
  8. ^ 米國偉. 五一广场首义门主体工程正在建设中. 太原晚報. [2022-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8). 
  9. ^ 高萬軍. “锦绣太原展”在首义门开展. 生活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