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巴林寺

強巴林寺藏語བྱམས་པ་གླིང威利轉寫byams pa gling,意為「慈氏洲」),又名昌都寺藏語ཆབ་མདོ་དགོན་པ威利轉寫chab mdo dgon pa),漢名俱善彌勒寺祝釐寺,是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卡若區城關鎮(又稱「昌都鎮」)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是康區第一大寺,被譽為「藏東第一禪林」。[1][2][3]

強巴林寺
藏文轉寫
藏文བྱམས་པ་གླིང
威利轉寫byams pa gling
基本資訊
國家 中國
位置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卡若區城關鎮
座標31°8′36.503″N 97°10′40.613″E / 31.14347306°N 97.17794806°E / 31.14347306; 97.17794806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魯派
開基向生·西繞松布
開山時間1444年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昌都強巴林寺
地址西藏自治區昌都市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7-1401-3-699
認定時間2013年
地圖
地圖

昌都強巴林寺在漢語書籍中有時音譯為「察木多江巴林寺」、「昌都向巴林寺」、「昌都絳巴林寺」、「昌都強巴嶺寺」等等。這些均為同一地名及寺廟的不同音譯。[4]

歷史

強巴林寺位於卡若區城關鎮內的馬拉山的四級台地之上。[1][2]強巴林寺建寺前,有一座稱作「加朗拉卡貢」的小寺。「加朗」意為「大道」或「通往內地的路」,「拉卡貢」意為「上坡頂上的寺」。這描述了該寺所處位置。強巴林寺建寺後,最初稱作「曲科強巴林」,「曲科」意為法輪,「強巴」為藏語「彌勒佛」之名。「林」意為「寺」或「洲」。傳說該寺初建時,主供佛為「強巴佛」,故寺名為「曲科強巴林」,漢譯為「法輪彌勒寺」或「法輪慈氏洲」。因該寺位於兩江匯合處的昌都,故稱「昌都曲科強巴林」,簡稱「昌都強巴林」或「昌都寺」。[4]

根據西藏宗教史上的說法,宗喀巴1373年16歲時由青海拉薩學經途中,經過兩水交匯的昌都時,曾在日後強巴林寺的地址處住了一晚,夢見十六羅漢中的巴古拉,於是宗喀巴預言「此兩水交匯之地乃福田妙地,若建一大道場定能弘揚佛法」。[4][5]強巴林寺由宗喀巴的弟子、被稱為「邊遠護持聖教六大旗手」之一的向生·西繞松布(又作「喜繞松布」、「麥·西繞松布」等等)創建。[5][4]這是向生·西繞松布康區興建的第一座格魯派大寺,他也成為該寺第一任堪布[2]

該寺創建時間有多個版本,一般認為創建時間在1436年至1444年之間。[5]一說創建於1444年(藏曆木鼠年),依據為向生·西繞松布的親傳弟子桑吉松布所著的藏文木刻版《向生·西繞松布小傳》的記載,即麥·西繞松布50歲時的藏曆木鼠年(1444年)創建了強巴林寺。此說最早,撰寫人又為親傳弟子,故最為可信。[1][3]一說創建於1437年(火蛇年),源自《向生·西繞松布小傳》一度失傳之後,第司·桑傑嘉措所著《格魯派教法史——黃琉璃寶鑑》中的記載:建寺年代有「第七饒迥的木鼠年或火蛇年兩種帶疑問的建寺說法,但其中後一說法最為公認。」由此,1437年之說開始流傳,後來影響很大。[2][4]一說創建於1347年(藏曆火豬年),主要見於漢文書籍《藏族簡史》中,但該說法同向生·西繞松布(生於1395年)創寺之說矛盾,故不可信。[4]

強巴林寺是康區第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該寺的創建,拉開了格魯派康區傳教的序幕。[4]《土觀宗派源流》稱,由於昌都強巴林寺的創建,方才「使格魯派遍佈於號稱六崗、六絨、六雪、三茹的整個康區。」[6]

藏文史書記載,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強巴林寺對清廷派往岡底斯山勘界的人員給予大力配合,為此清朝康熙帝特頒聖旨,敕封第六世帕巴拉活佛帕巴拉·濟美丹貝甲措為「闡講黃法額爾德尼那門汗」名號,賜銅印,並為寺廟御賜「俱善彌勒寺」(譯成藏文為「甘丹強巴林」)之名,所以一些藏文史料稱昌都強巴林寺為「昌都甘丹強巴林」。[4]

第七世帕巴拉活佛帕巴拉·鄧巴貢布為表示對乾隆帝八旬大壽的慶典,在寺內專門修建了一座廟宇,並請乾隆帝賞賜廟名。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乾隆帝為此題寫了「祝釐寺」匾額。自此,在一些漢文史料中,稱強巴林寺為祝釐寺。[1][3]

歷史上,強巴林寺同中國內地王朝的關係密切。自清朝康熙帝開始,強巴林寺主要活佛受到清朝歷代皇帝的冊封。寺內至今仍存有康熙五十八年五月頒給帕巴拉活佛的銅印。[1]

17世紀,強巴林寺的主要建築曾被白日土司毀壞。1912年5月12日,強巴林寺被彭日升燒毀。但主殿(當時被作為監獄)及兩座其他建築倖存。1917年,在藏軍佔領昌都之後,該寺獲得重建。[7][8][3]

文化大革命時期,強巴林寺遭到極大破壞。改革開放之後,1980年中央召開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相繼落實。1982年起,由政府撥巨款,外加群眾自願出工出力,強巴林寺很快獲得恢復。[3]

強巴林寺有十二座扎倉,僧眾最多時達到5000多人,並且轄有周圍70座小寺。[1]據傳統說法,當向生·西繞松布建寺時,有3000位僧人跟隨;而到19世紀初,該寺有超過2000名僧人。[7][8]如今,該寺常住喇嘛逾千人。[3]

1962年12月,強巴林寺被列為第一批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4]

管理

自強巴林寺建寺起,便設有「赤巴」體系。「赤巴」本來是活佛體系尚未出現前,師徒傳承的一種方式,後來活佛轉世制度出現,赤巴就變為象徵寺院內宗教權威的法主,赤巴一職只能由堪布活佛擔任。第一任堪布向生·西繞松布圓寂後,到第十三任堪布以前,該寺均聘請寺內外高僧出任,這就是通過聘請法嗣堪布來主持寺院。1594年,第三世帕巴拉活佛帕巴拉·通娃頓墊宗喀巴的弟子沃貝吉多的門徒),以學識及組織才能出眾,成為該寺第十四任法嗣堪布。這是帕巴拉活佛世系住持該寺的開始,該世系也成為強巴林寺第一大活佛系統。[9][3]由此形成了歷代帕巴拉活佛擔任法嗣堪布,住持該寺的慣例。只有在帕巴拉活佛圓寂或年幼時,由謝瓦拉活佛、甲熱活佛、貢多活佛三位中,推薦一位住持該寺政教事務。[3]

西藏和平解放前,昌都宗是帕巴拉活佛掌權的封地,實行政教合一的統治。帕巴拉既是強巴林寺最高宗教領袖,又是昌都宗最高行政首領。帕巴拉政教合一的機構分為「孜勒空」、「雪勒空」。

  • 「孜勒空」:為帕巴拉的僧官機構,在帕巴拉的領導下,負責強巴林寺所屬寺廟的宗教事務及活動。其官員有負責宗教行政事務的管家「則聶」3人;負責接待客人的「則卓」2人;負責文書的「則仲」2人,則仲手下設有助理文書「仲曹」2人;佛燈執事者「朗嘎多當」1人;經商官「充勒巴」5人。強巴林寺的最高會議機構為「都熱拉西」,參加者有該寺5大扎倉的導師「洛本」5人;8所禪院的頭領「西所」8人;總管香火的「果念本」1人;總領經師「吳澤青木」1人,吳澤青木之下有助理領經師「吳窮」16人。
  • 「雪勒空」:為帕巴拉管轄範圍內的最高行政機構,其最高官員稱「謝左」(意為「總管」)。謝左起初由帕巴拉直接任命,任期3年到5年。自1918年西藏噶廈在昌都設立「朵麥基巧」(意為「昌都總管」)後,謝左一職改由帕巴拉提名,經達賴和攝政王任命。謝左總管帕巴拉轄區內的察堆、察麥、達色、瓊布麥日、白日等5個小宗以及18個甲本區的全部行政事務。在謝左之下設有大管家「聶青」3人。聶青之下,有小管家「聶窮」2人;與聶窮平行設有總管差役刑法的「協本」2人;負責監督管理的「達吉」2人;負責文書的「仲譯」2人,仲譯之下有助理文書「仲曹」2人;負責基礎設施建設和維修房屋的「康聶」1人。[3]

強巴林寺有五大活佛世系,依次為帕巴拉活佛謝瓦拉活佛甲熱活佛貢多活佛嘉熱活佛。這五大活佛世系的關係,在《土觀宗派源流》中有記載:「後來帕巴拉(聖天)投生為宗喀巴大師親教弟子古交朵丹巴或名瑜伽師畏巴多吉(無量光金剛)之子,由他和其他以後的各代轉世繼承了法位。帕巴拉弟子中又有希瓦桑布甲熱朱古嘉熱朱古及其歷代的轉世。」實際上,帕巴拉、謝瓦拉、甲熱等活佛世系,是以嫡親關係相傳而形成。最初,他們大部分在貢布地區傳教並建寺,後來才逐漸轉移到以昌都為中心的康區[3]該寺的五大活佛世系均在清朝理藩院入冊,並先後被清朝冊封和賞賜印信。據藏文、漢文史料記載,康熙五十八年(1791年),冊封第六世帕巴拉活佛帕巴拉·濟美丹貝甲措「闡講黃法額爾德尼那門汗」名號,並賜銅印。乾隆五十六年(1719年),又將銅印換成了銀印。同治五年(1866年),將原「那門汗」名號晉升為「呼圖克圖」。光緒十五年(1889年),冊封第九世帕巴拉活佛帕巴拉·阿旺羅桑濟美丹貝堅參為「敉遠禪師」。同治三年(1864年),貢多活佛呼圖克圖列名冊檔。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冊封第六世謝瓦拉活佛謝瓦拉·丹增赤來為「通誠禪師」,冊封第八世甲熱活佛甲熱·曲吉堅參為「博善禪師」。[9]如今,該寺的第一大活佛系統仍然是帕巴拉活佛,第十一世帕巴拉活佛帕巴拉·格列朗傑出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除了五大活佛系統之外,該寺還逐漸發展出中等活佛七位,小活佛十八位。[3]

該寺五大活佛系統的現狀為:

  1. 帕巴拉活佛(第十一世):帕巴拉·格列朗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3]
  2. 謝瓦拉活佛(第七世):謝瓦拉·阿旺青饒,參與1959年藏區騷亂,1959年圓寂。[3]
  3. 甲熱活佛(第十一世):甲熱·洛桑丹增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3]
  4. 貢多活佛(第六世):貢多·洛桑丹增·巴丹龍珠(又稱謝文根多·格列加措),1959年流亡瑞士[3],2011年後回到中國定居。[10]
  5. 嘉熱活佛(第八世):嘉熱·洛桑丹增·曲吉旺秀,1973年圓寂。[3]

昌都寺有9大扎倉,其中4個扎倉為晚期設立,故一般史料僅記載最初的5大扎倉,即林堆扎倉、林麥扎倉、奴林扎倉、耶當扎倉(又稱庫優扎倉)、江熱扎倉。其中,林堆扎倉、江熱扎倉為最早創建。後來,晚期又陸續創建了古學扎倉、格龍扎倉、阿確扎倉、策尼扎倉。5大扎倉下設8個禪相院,禪相院下設若干康村[3]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強巴林寺設立了強巴林寺民主管理委員會,2011年10月改設強巴林寺管理委員會。宗洛·向巴克珠活佛長期擔任強巴林寺民主管理委員會主任,2011年10月改任強巴林寺管理委員會第一主任。[11]2013年2月11日(藏曆水蛇年元月初一),昌都地委委員、統戰部部長江擁洛追看望慰問了無黨派人士、昌都地區政協副主席圖嘎,並赴強巴林寺看望慰問了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昌都地區政協副主席宗洛·向巴克珠中國佛教協會西藏分會副會長、昌都地區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加納·加央克珠等宗教界愛國人士。[12]

宗教活動

強巴林寺的「古慶」跳神,面具猙獰,動作典雅,場面宏大。該寺的鋮斧舞,服飾華麗,舞姿古樸,配器清越。以強巴林寺獨有的宗教舞蹈為形式的「昌都藏戲」在西藏自成一格。強巴林寺喇嘛跳的「卓」 舞也很獨到。[1]

該寺過去每年都舉辦眾多佛事活動。[2]如今,該寺的傳統宗教活動大都已經恢復。其中最熱鬧的活動包括每年藏曆正月十五日的酥油花燈會(酥油花展供品),藏曆二月十五日的迎請彌勒佛法會,藏曆十月十五日的燃燈節,藏曆十二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的跳神送鬼儀式等等。[3]

建築

強巴林寺的殿堂為藏式建築風格。成書於1792年的《西藏志》載:強巴林寺「其寺向東,內有金頂一座,樓台院宇,宏闊壯麗,亦康區之勝區」。強巴林寺內藏有數以萬計的佛像、文物,還有大批藏文經典。第六世、第七世帕巴拉活佛時期,是該寺鼎盛時期,下轄分寺達130多座,管轄地域東到江達的達色,南到桑昂曲,西到波密的傾多,北到瓊布丁青[9][3]

強巴林寺的建築規模在康區居首,建築面積約500畝。[3][9]強巴林寺以大經堂為正殿,圍繞大經堂建有護法殿、度母殿(兩座)、辯經院、格朵拉章、噶丹頗章、根日扎倉、桑德扎倉、堆廊扎倉、傑吉扎倉、南卓扎倉、德卻扎倉、闊欽扎倉、次保扎倉、次尼扎倉、印經院、扎倉修行院、八大吉祥塔等建築。[9]寺內除以上談到的五大活佛系統的5處活佛官邸,9大扎倉,8個禪相院之外,還設有20多座經堂,1座印經院、辯經場,及許多僧舍。[3]

現在,強巴林寺不僅維修了大經堂、法相院經堂、帕巴拉、謝瓦拉、甲熱三大活佛的官邸,還依原樣重建了護法神殿、八個禪相院的主要經堂、幾米高的八大如意塔、度母神殿等等。在大經堂頂上,建起了金色的歇山式大金頂及法輪臥鹿像。在以上各殿堂內,新塑了幾米高的釋迦牟尼佛彌勒佛宗喀巴師徒三人像,以及曾在強巴林寺執掌過的高僧,如向生·西繞松布格西向巴他那帕繃喀等的塑像或雕像。一尊釋迦牟尼合金鍍金像,由帕巴拉·格列朗傑活佛的經師、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雍增·土登唐巴生前主持供奉於大經堂內。在各級人民政府的關懷下,數千尊佛像及唐卡「物歸原主」,重新回到強巴林寺,供奉在各殿堂內。大經堂內現存有數百座佛像及高僧塑像,還有許多唐卡。大經堂內還有新繪製的幾千平方米的壁畫,是由昌都「麥薩」畫派的畫師加永朗傑主筆。[3][1]

參考文獻

引用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强巴林寺. 新華網. 2007-12-14 [2013-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18). 
  2. ^ 2.0 2.1 2.2 2.3 2.4 藏东第一禅林强巴林寺举行盛大的酥油花灯会. 新華網. 2013-02-26 [2013-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2).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於超. 康区格鲁派第一寺——昌都向巴林寺. 中國西藏網. [2018-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8).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土呷. 向生·西绕松布与西藏昌都强巴林寺建寺年代新考. 中國藏學. 2010, (4): 29–35. CNKI CTRC201004007. 
  5. ^ 5.0 5.1 5.2 Gruschke 2004, p. 36f.
  6. ^ 土觀·羅桑卻季尼瑪著,劉立千譯註,土觀宗派源流[Z],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0頁
  7. ^ 7.0 7.1 Buckley and Straus 1986, p. 216.
  8. ^ 8.0 8.1 Mayhew and Kohn 2005, p. 241.
  9. ^ 9.0 9.1 9.2 9.3 9.4 寺院历史概况. 昌都. 2013-03-02 [2013-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3-22). 
  10. ^ 班禅是怎样给十万人“上课”的?. 新華網. 2016-07-25 [2018-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8). 
  11. ^ 西藏新一届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简历(主席帕巴拉·格列朗杰). 中國經濟網. 2018-01-29 [2023-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8). 
  12. ^ 江拥洛追看望慰问无党派人士和宗教界爱国人士. 昌都報. 2013-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透過西藏農經網. 

書籍

  • Buckley, Michael and Straus, Robert (1986): Tibet: a travel survival kit, Lonely Planet Publications. South Yarra, Victoria, Australia. ISBN 0-908086-88-1.
  • Gruschke, Andreas (2004): Chamdo town in: The Cultural Monuments of Tibet’s Outer Provinces: Kham - vol. 1. The TAR part of Kham, White Lotus Press, Bangkok 2004, pp. 36–45. ISBN 974-480-049-6
  • Mayhew, Bradley and Kohn, Michael. (2005). Tibet. 6th Edition. Lonely Planet. ISBN 1-74059-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