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明末清初)

清初名將 一等靖逆侯

張勇(1616年—1684年)[1]非熊西安府咸寧縣(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賈里村人,一說為陝西洋縣城關人[2]初年軍事將領,為清初「河西四將」之首。原為明朝副將,降清後屢立戰功,先破南明、後平三藩。官至靖逆將軍,兼管甘肅提督事,加少師太子太師銜,封一等靖逆侯,過世時謚襄壯。雍正十年,入祀賢良祠。乾隆三十二年,因其三藩大功,乾隆帝予以張勇子孫,世襲罔替一等靖逆侯爵位。後代入隸正黃旗漢軍。

靖逆襄壯侯 張勇
大清一等靖逆襄壯侯爵
前任:戰功受封
繼任:一等靖逆恪定張雲翼
大清少傅太子太師、靖逆將軍、甘肅提督
國家明朝清朝
時代明末清初
主君清世祖清聖祖
張姓
非熊、雲弢
位階從一品武職
封爵三等輕車都尉(1652年,37歲)
一等輕車都尉
靖逆侯(1675年,60歲)
一等靖逆侯(1677年,62歲)
族裔漢族
其他名號「河西四將」之首
出生明朝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
逝世清朝聖祖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享年69歲
甘州府
諡號襄壯

清史稿》稱張勇為:「勇身經數百戰,克府五、州縣五十,右足中流矢,傷骨,不能履,常以肩輿督戰。臨敵若無事,而智計橫出,每以寡勝眾。居恆恂恂退讓,賓禮賢士。用人盡其材,其所甄拔,往往起卒伍為大將,良棟、進寶尤其著者也。」

清朝一品武官 麒麟補服

生平

九江降清

張勇在明朝官至副將

順治元年(1644年

即明朝崇禎十七年。十月十九日(11月17日),清朝和碩英親王阿濟格,被命令為靖遠大將軍,率領明朝降將,如平西王吳三桂、智順王尚可喜等即滿、蒙、漢軍3萬餘,自山西進入陝西,追擊大順皇帝李自成及其部。[3]

順治二年(1645年

即南明弘光元年。二月十七日(3月14日),英親王阿濟格上奏道,清軍追擊大順軍隊,八戰八捷。秦屬州縣(即陝西省境內),攻下了四座城池,而前來投降者亦有多達三十八城。並且沿途斬獲白金千兩。馬三千二百九十匹。駝四百六十隻有奇等。[4]

而後的同年閏六月四日(7月26日),阿濟格上奏道,李自成集結大順軍荊州府馬步軍十三萬餘,以及合併原本駐守在湖廣的襄陽、承天、荊州、德安四府所屬各州縣原設守禦大順軍七萬餘,合計總兵力達二十餘萬。並且宣稱要延著長江順流而下,水路進發直取南京城。於是阿濟格便率軍同樣水路追擊順軍,兩軍一路在鄧州南陽府)、承天府德安府武昌府富池口桑家口(九江和宿松交界)、九江府等七處爆發了多場衝突。清軍在阿濟格的率領下大破順軍八次,甚至攻破順軍老營,迫使李自成退入九宮山,後死於此處。[5]

而張勇便在此時從淮安府率眾前往九江,向清朝英親王阿濟格投降,並且在之後招降總兵以下七百餘人,而後被授為從三品游擊(秦督右標遊擊)的職位,隸屬陝西總督孟喬芳的麾下。此時李自成的部將賀珍賀弘器李明義等,分別佔據了漢中府興安府固原諸地,隨時準備要進軍當時由清廷所控制的西安府,張勇便隨同副將任珍、鳳翔中協副將馬寧等,屢次擊敗來犯的順軍。[6][7]

寧夏平叛

順治四年(1647年

即南明永曆元年。在前一年四月殺害寧夏巡撫焦安民後,接受安撫而接任署花馬池副將的馬德,在這一年的春天,見寧夏總兵劉芳名偕河東道道台馬之先出師惠安,馬德乘機糾黨劫軍資,逃跑入山。隨後聯合賀弘器等自紅古城(今甘肅紅古鎮)出口,安定,螺山寇王一林殺害參將張純歸附,橫行寧固平慶間。身為游擊的張勇便跟從寧夏總兵劉芳名率師赴援,七月,劉芳名督所部兵進至亂麻川(今寧夏海原縣西格拉灘),挫賊鋒,俘馘無算。復進至預望城(今寧夏同心縣城東南45公里處),再破賊,斬王一林,馬德以四騎走。次日,追及之河兒坪,其部將馬寧,在陣前縛住馬德,隨後將其寸磔之,餘黨盡殲。而後張勇率軍進發固原,而後連拔敵寨,賀宏器、李明義皆就擒伏誅。[8][6]

甘肅平叛

順治五年(1648年

三月(3月下旬-4月下旬),米喇印、丁國棟兩位駐守於甘州的回族將領因對於清朝的一系列「重滿輕漢」以及歧視回民的政策不滿,進而在甘州府北城樓設宴,欲勸甘肅巡撫張文衡等人一同起義而不成,而後將其殺死宣佈起兵。隨後陸續攻陷甘州府(今張掖)、涼州府(今武威)、肅州(今酒泉)等地均被攻克,甘肅巡撫張文衡、甘肅總兵劉良臣、涼州副總兵毛鑌、肅州副總兵潘雲騰、甘涼道林維造、西寧道張鵬翼等均被擒殺。四月(4月下旬-5月下旬),清廷聞訊便派遣陝甘總督孟喬芳率領趙良棟、張勇、馬寧等將,對甘肅等地的回族起義進行鎮壓。

在攻陷蘭州府後,米喇印、丁國棟便擁立明朝延長王朱識𨩴為主,並打着「反清復明」的旗幟,更採用明朝崇禎年號紀年,一時間明朝舊臣雲集,起義軍人數膨脹到了十萬眾,號稱百萬。起義軍而後又糾眾千餘攻陷臨洮。身為游擊的張勇便同副將陳萬略一起率兵夾擊,並且一舉擊敗來犯的回軍,收複臨洮城。躡擊至岷州,敗之官堡,又敗之馬韓山;賊竄匿二崖洞,盡殲之。[9][10]

同年五月(6月下旬-7月下旬),身為游擊的張勇在永昌衛再次擊敗米喇印所部,延長王朱識𨩴在馬家坪被俘。陝西總督孟喬芳上報後,清廷命將朱識𨩴處斬。[11]孟喬芳而後偕同戶部侍郎額色督師攻拔蘭州府,米喇印、丁國棟不敵清軍,只好敗走甘州府。張勇等便率師與孟喬芳會合,眾人遂合兵渡河而西。[6][7]

同年八月(9月中旬-10月中旬),清軍抵達甘州城,起義軍遂據城拒守,並且多次出戰,張勇便率兵迎擊,並且屢次擊敗起義軍。[6][7]

順治六年(1649年

正月(2月中旬-3月中旬),清朝剿撫四川右路總兵官南一魁奪門而入,率先攻破甘州城。張勇便隨之入城巷戰,自城內的西南隅搜剿至東門。起義軍不敵清軍,便夜遁而走,張勇便率軍跟着他們的蹤跡來到北山城。一戰殲滅起義軍甚眾,並且斬殺起義軍頭目米喇印於水泉處。丁國棟則敗走肅州,張勇便率軍追殺。[6][7]

同年五月(6月中旬-7月中旬),張勇率兵抵達肅州,並且伏兵在城壕之外;等待起義軍出來後,四面將其截殺,一戰斬敵軍首級數百,並且生擒了百餘人。[6][7]

九月二十八日(11月2日),此時已是署理甘肅總兵官的張勇被朝廷正式任命為正二品都督僉事、並充任鎮守甘肅總兵官。[12]

十二月(1650年1月),甘肅總兵張勇與副將馬寧一起督兵樹起雲梯登城,隨後一舉收復肅州城,誅殺起義軍首領丁國棟、黑承印,一戰斬首五千多級。至此清朝第一次回族起義便被平定下去了。[6][7][13]

屢受賞賜

順治十年(1653年

五月,時年61歲,已任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佐理機務,兼任《大清太宗實錄》總裁官的洪承疇,又被任命為「太保太子太師,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總督軍務兼理糧餉」,「吏、兵二部不得掣肘,戶部不得稽遲」,「事後報聞」,出師征討南明永曆政權。

六月二十七日(7月21日),清朝正式開始敘山海關歸順獻城的功勞,其中甘肅總兵張勇正在其中,他被授予了正四品拜他喇布勒哈番(騎都尉的世襲爵位。[14]

同年九月十三日(11月2日),因陝西總督孟喬芳上疏道,張勇不但投誠,還兼有戰功,因此朝廷便增加對他的封賞,改授他為從三品三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的世襲爵位。[15]

 
文襄 洪承疇

南明激戰

順治十三年(1656年

而就在此時,南明政權在前明桂王,即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的勢力仍擁有雲南、貴州兩省,並且其下屬秦王孫可望、西寧王李定國等人仍不斷率兵進攻已被清朝攻佔的湖南地區。因此在順治十年的五月,順治皇帝便下令時任少傅兼太子太傅、內翰林秘書院大學士洪承疇為太保兼太子太師、內翰林國史院大學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地方總督軍務,成為經略五省的大學士以統領對南明的軍務。[16]

因此張勇便向朝廷率軍前往效勞,朝廷隨後下旨道:「張勇多年來歷任邊遠險要之地,功績卓著,如今多次申請前往湖南效勞,忠勤可嘉,故命令張勇即刻回到北京,以等待之後的任用。」但不久之後,張勇當時的頂頭上司,陝西總督金礪以甘肅乃是軍事重地,且多民族雜處紊亂,張勇在當地整頓的很好,因此請求讓張勇繼續留任甘肅總兵一職。但洪承疇隨後上奏道:「張勇智勇兼備,其部下也是兵精馬足,因此請求讓其移防至湖南,擔任其下屬的經略右標總兵一職。」順治帝應允了洪的請求,隨即召見了張勇。[6]

三月二十三日(4月17日),順治召見張勇,為其加右都督銜,並賞賜給他冠服、貂裘、貂帽、甲冑、弓矢等物。張勇隨後便以家族人口眾多,請求順治帝能賞賜北京城的一處宅第以及讓他的兒子張雲翥,從原本所蔭得的陝西衛指揮,改為隸屬京衛。順治帝皆應允。[6][17]

三月二十八日(4月22日),張勇向順治辭別,準備前往湖南上任的時候,順治派遣了內大臣索尼巴哈前往傳諭旨道:「當今世上的良將、像你一般的很少,且軍務不可耽誤。因此當你抵達以後,可以相機而行。朕之所以諄諄訓誡於你,是為了讓你不要自負才勇去輕視敵人,而是要謹慎再謹慎啊。」[6][18]

順治十五年(1658年

該年三月(4月),隨洪承疇征討貴州。[6]

七月(8月),南明都督羅大順所部,在夜晚焚燒清朝所屬的新添衛城(今貴州省貴定縣),張勇於是率兵前往進剿,羅大順隨後率軍遁入十萬溪(今貴州省貴陽市開陽縣),張勇於是與前標總兵南一魁等人冒着矢石攻克險寨,殺敵無數。[6]

十二月(1659年1月),張勇接着隨時任安遠靖寇大將軍的信郡王多尼進征雲南,當大軍來到了盤江時,南明的防守部隊便將鐵索橋焚燒逃去;張勇於是率軍乘着夜色建造新橋,而後在黎明時分,清軍渡河並突襲對岸的南明軍隊,一舉在七星關(今貴州畢節西南七星山)擊敗了南明鞏昌王白文選的部隊。[6]

順治十六年(1659年

九月十七日(11月1日),張勇升任左都督銜。[6][19]

順治十七年(1660年

十月二十三日(11月25日),張勇被改授為雲南臨元、廣西等處總兵官一職。[6][20]

十二月二日(1月2日),身為總兵的張勇與其副將張瑋因軍功卓異,而被賞賜了袍服有差。[21]

順治十八年(1661年

九月十六日(11月7日),張勇被升任為清朝首任雲南提督[6][22]

鎮守甘肅

康熙二年(1663年

六月二十六日(7月30日),康熙帝諭旨兵部,下令道:「雲南提督張勇,此前鎮守甘肅地方時,威名遠播,四方蕃屬皆畏懼他的威名而服從。因此下令張勇以如今提督的職銜回任甘肅鎮守,而時任陝西提督王一正所轄的區域與張勇轄區的分管範圍,則交由兵部討論後再上奏。」於是張勇便回到甘肅擔任甘肅提督一職。[6][23]

康熙三年(1664年

閏六月三日(7月25日),甘肅提督張勇被加太子太保銜。[6]

閏六月二十日(8月11日),兵部上奏議政王大臣會議道,陝西總督直屬督標兵原為5000名,經過討論後允許留下標兵3000名,裁撤2000名,除了中、左、右三營以外,將前、後兩營裁撤掉。而因為原雲南提督張勇要到甘肅就任提督,因此要增添設立其直屬的提標兵4000名,並且分成前中後左右5營。故將裁撤的督標兵2000名添入該提標中,再加上張勇從雲南帶來的綠營兵1500名,還尚且缺少500名兵丁,所以讓張勇到任後,自行招募補足缺額。至於督標所裁的營官,則改擔任提標前後兩營的營官,而其中軍官和左右二營的營官,則讓張勇會同陝西總督白如梅,一同審查增補。[6][24]

而就在這一年,青海蒙古(青海衛拉特聯盟,以麥力干黃台吉為首)因為喜愛西喇塔拉的水草豐饒,向張勇請求遷移至此放牧。而張勇以此地是甘肅地區的險要關隘的理由,拒絕了他們的請求,並親自前往向謝罪和勸諭,使得青海諸王、台吉只好下令停止遷徙活動。而後張勇便上奏朝廷,申請在西喇塔拉建立一座新城,名為永固城(在今甘肅省民樂縣),並設立了永固協營以加強該地的防守。而後還在該城的四周建立了8座城寨,相互聯結援助。[6][25][26]

康熙四年(1665年

這一年,蒙古繼續遷徙放牧到大草灘地區(即上文所寫的西喇塔拉的西北部分草地,又稱為打草灘)。於是張勇便向朝廷申請增設甘肅西寧的駐防兵4520名,兵部得到張勇的請求後,下令讓其與總督相互討論核定後再奏,但卻得到諭旨道:「張勇所奏明的增兵一事,若是令其與總督會面核定後再奏,擔心會有所延誤,因此就按張勇陳奏的議行。」[6]

康熙五年(1666年

張勇再次上奏道:「蒙古遷徙放牧靠近邊境,臣派遣使者勸諭,並在定羌廟抵禦,但蒙古被官軍擊敗後,仍不悔改,聲稱要糾眾分別進入河州臨洮鞏昌涼州、西寧等地,請求加強防禦。」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6]

康熙八年(1669年

十月二十七日(11月20日),因為此前給事中張登彈劾張勇下肢雙腳癱瘓,應該要將其罷免斥退。朝廷於是讓其直屬上司,時任山陝總督莫洛仔細察核,經過查核後,莫洛上奏道:「張勇是因為過往多年的征剿之中,他的右腳被流矢命中,傷害到了骨頭,因此時常會感到疼痛,不能隨意行走。但是有關他所負責的邊疆事務,則還能夠以坐着處理」。於是朝廷下旨道:「張勇年久勤勞,立有許多功績,因此仍讓張勇留任甘肅提督一職」。[6][27]

 
三藩之亂局勢圖

康熙十二年(1673年

十一月二十一日(12月28日),大清平西親王吳三桂殺死雲南巡撫朱國治,隨後起兵叛清,自稱為「原鎮守山海關總兵官,今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佯稱要擁立前明的朱三太子,以興明討清,而後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兩位藩王也相繼響應,故史稱三藩之亂。而原本是吳三桂部下的諸多漢將都相繼受吳三桂起事而舉兵叛清,如四川總兵吳之茂、廣西將軍兼撫蠻將軍孫延齡等。[6]

十二月二十七日(2月2日),因為三藩起兵後,諸多漢將相繼依附舉事,偌大個帝國頓時烽火連天,年輕的康熙皇帝這時連忙緊急下旨安撫甘肅、陝西地區的督撫將帥,以穩定嚴重的局勢,旨意中說道:「諭陝西總督哈占,甘肅提督張勇、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人,逆賊吳三桂如果有送來劄書來煽動蠱惑,應該要告訴官兵百姓若有發現相關言論、書信,當要舉發上報。你們這些受到朕重任提拔的股肱大臣,應當要抵禦邊境來犯的敵人,安撫團結轄下軍民,朕就只能依賴你們了,你們當知道朕意才是。」[28]

康熙十三年(1674年

而後王輔臣響應吳三桂康熙帝以張勇為靖逆將軍。張勇率軍力戰攻克蘭州府鞏昌府等五府五十州縣。切斷了甘肅叛軍與吳三桂軍的聯繫。被封為一等靖逆侯少傅太子太師。善於用人識人,趙良棟王進寶都是他所提拔。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張勇在軍中去世,諡號襄壯。海寧文人周春認為他的兩個兒子及整個家族是紅樓夢中賈府的原型。

歷史評價

  • 順治帝:「當今良將如勇者甚少。」
  • 《清史稿》:「勇身經數百戰,克府五、州縣五十,右足中流矢,傷骨,不能履,常以肩輿督戰。臨敵若無事,而智計橫出,每以寡勝眾。居恆恂恂退讓,賓禮賢士。用人盡其材,其所甄拔,往往起卒伍為大將,良棟、進寶尤其著者也。」
  • 《清史稿》:「世稱河西四將,以勇為冠,忠勇篤誠,識拔裨佐,同時至專閫,奉指揮維謹。高宗許為古名將,允哉!良棟、進寶,轉戰定四川,進寶實首功,乃忼爽多所忤,聖祖力全之,始以功名終。進寶亦與良棟齟,不令並下雲南,怏怏稱疾,命其子代將。思克請緩師,雖不得與良棟、進寶同功,仍俾坐鎮,皆聖祖馭將之略也。思克戰功微不逮,而惓惓愛民,可謂知本矣。」
    • 「河西四將」即為同列《清史稿·列傳四十二》的四人:
      • 張勇:大清一等靖逆侯爵,少師、太子太師、靖逆將軍、甘肅提督,諡號「襄壯」
      • 趙良棟:大清一等伯爵,勇略將軍、雲貴總督兵部尚書,諡號「襄忠」
      • 王進寶:大清一等子爵,太子太保、奮威將軍、陝西提督,諡號「忠勇」
      • 孫思克:大清一等男爵,太子太保、振武將軍、甘肅提督,諡號「襄武」
  • 欽定國史貳臣表傳·甲傳》:乾隆帝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諭曰:『張勇以雲南提督調回甘肅,授為靖逆將軍,躬履行間,殫心籌劃,攻取平涼,底定秦隴,其間收複洮、河諸郡及舉發偽札、執斬來使諸事,居然有古名將之風。……夫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備;國家承平日久,每溯前勛,爰思將帥;張勇、趙良棟、王進寶諸人將才武略獨出冠時,名炳旗常,賞延苗裔。凡在戎行者,尚其益勵赳桓,以副干城腹心之寄』。

家族

因張勇所蔭,根據《洋縣志》,其曾祖、祖父、父親三代都被贈爵職。又據《欽定八旗通志:異姓封爵》,張勇家族直到其玄孫張承勛代才正式編入八旗正黃旗漢軍:

  • 曾祖:張奎璧,贈光祿大夫、左都督,後再加贈靖逆侯、靖逆將軍。[29]
  • 祖父:張興,贈光祿大夫、左都督,後再加贈靖逆侯、靖逆將軍。[30]
  • 父親:張通,贈光祿大夫、左都督,後再加贈靖逆侯、靖逆將軍。
  • 伯叔:張朱英,贈中憲大夫、肇慶知府。[31]
  • 堂弟:張京鍷,承堂兄張勇的蔭,先成為了貢生,而後歷任雲南省廣通知縣、廣西崇善知縣,後升任知府,康熙十七年~二十二年(1678年-1683年)擔任正四品的廣東肇慶府知府,在任期間卓有政聲[32][33]
  • 孫子:張宗仁,張雲翼嫡子,第三代一等靖逆侯,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襲爵[37]。妻高景芳(胞弟鑲黃旗漢軍、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恩科武進士、侍衛高欽),著《紅雪軒稿》六卷。其:
    • 子張謙,康熙五十九年襲一等侯。
    • 張承勛,乾隆十九年襲其高祖張勇之一等侯,授散秩大臣,乾隆五十七年正黃旗漢軍副都統,五十九年(1794)家族特恩編入正黃旗漢軍(載《欽定八旗通志:異姓封爵》),又任鑲白旗漢軍都統、杭州將軍,《國史列傳》有傳。其子張秉樞,襲爵,廣州副都統。

文學作品

註釋

  1. ^ 张勇生卒年小考. 《清史研究》1987年第3期,「...筆者近日翻閱《四庫全書》中所收張勇的奏疏——《張襄壯奏疏》...「...況臣今年六十有六...」張勇此疏是康熙二十年(1681)上奏,六十六歲。以此上推六十六年,那麼,張勇的生年應為明朝萬曆四十四年(1616)。」
  2. ^ 清順治十年(1653)寄籍咸寧縣。
  3. ^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之十》 :「癸酉,命和碩英親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統領將士往征流寇,賜之敕曰,朕以流寇李自成諸賊肆虐生靈塗炭,陝西居民久罹荼毒,天人共憤。今命王充靖遠大將軍。率兵前征。一切機宜、必與諸將同心協謀而行。毋謂自知、不聽人言。毋謂兵強、輕視逆寇。仍嚴偵探、毋致疏虞。如有抗拒不順者、戮之。傾心歸順者、撫之嚴禁兵將、凡係歸順地方軍民、不得肆行搶掠。務使人知朕以仁義定天下之意。其行間將領功罪、察實紀明彙奏。如係小過、當即處分。至於護軍校、撥什庫以下、無論大小罪過、俱與諸將商酌、徑行處分。王受茲重任。宜益殫忠勤用張撻伐。立奏蕩平。欽哉。」. 명·청실록. [2021-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4). 
  4. ^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之十四》 :「靖遠大將軍和碩英親王阿濟格等奏報、大軍入邊。沿途剿賊。八戰皆捷秦屬州縣、攻下者四城。投降者三十八城。俱已酌委官員安撫。計獲白金千兩。馬三千二百九十匹。駝四百六十隻有奇。得旨、覽王奏、官軍西剿。屢戰克捷。平定三秦。知道了。該部知道。」. 명·청실록. [2021-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4). 
  5. ^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之十八》 :「甲申,靖遠大將軍和碩英親王阿濟格等疏報、流賊李自成、親率西安府馬步賊兵十三萬并湖廣襄陽、承天、荊州、德安四府所屬各州縣原設守禦賊兵七萬共計二十萬。聲言欲取南京水陸並進我兵亦分水陸兩路躡其後追及於鄧州、承天、德安、武昌、富池口、桑家口、九江等七處。降者撫之拒者誅之窮追至賊老營大敗賊兵八次賊兵盡力窮竄入九公山。隨於山中遍索自成不得又四出摉緝有降卒及被擒賊兵、俱言自成竄走時、攜隨身步卒僅二十人為村民所困、不能脫遂自縊死。因遣素識自成者往認其屍屍朽莫辨。或存或亡。……」. 명·청실록. [2021-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4).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台灣文獻清史列傳選》.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21-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4).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清史稿·卷二百五十五·列傳四十二》.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21-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4). 
  8. ^ 《清史稿·卷二百四十三·列傳三十》
  9. ^ 米喇印. 回族學網. [2021-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4). 
  10. ^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之三十八》 :「陝西總督孟喬芳疏報、副將馬寧、劉友元、遊擊張勇破𤞑賊於臨洮內官營。斬獲甚眾報聞。」. 명·청실록. [2021-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5). 
  11. ^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之三十八》 :「辛未。陝西總督孟喬芳疏報、逆𤞑擁立偽延長王朱識𨩴煽惑人心遊擊張勇。擊敗之於馬家坪識𨩴就擒命斬之。」. 명·청실록. [2021-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5). 
  12. ^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之四十六》 :「陞署總兵張勇、為都督僉事、充鎮守甘肅總兵官。馬進寶、為都督僉事、充鎮守金華總兵官。張杰、為都督僉事、充鎮守定海總兵官。」. 명·청실록. [2021-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5). 
  13. ^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之四十六》 :「丁酉。甘肅巡撫周文葉奏報、𤞑孽丁國棟、黑承印等、盤踞肅城。總兵張勇、副將馬寧分兵夾攻。擒國棟、承印、斬首五千餘級。肅州平。」. 명·청실록. [2021-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5). 
  14. ^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之七十六》 :「敘山海關歸順獻城功。授平西王屬下都司劉世魁、劉登科……張勇……俱為拜他喇布勒哈番。」. 명·청실록. [2021-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5). 
  15. ^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之七十八》 :「乙巳。授拜他喇布勒哈番張勇、為三等阿達哈哈番。以其投誠、兼著戰功也。」. 명·청실록. [2021-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5). 
  16. ^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之七十五》 :「庚寅。諭內三院湖南兩廣地方、雖漸底定。滇黔阻遠、尚未歸誠、朕將以文德綏懷不欲勤兵贖武而遠人未喻朕心、時復蠢動。若全恃兵威、恐玉石俱焚非朕承天愛民本念必得夙望重臣、曉暢民情練達。治理者、假以便宜。相機撫剿、方可敉寧。朕遍察廷臣無如大學士洪承疇著特陞太保兼太子太師內翰林國史院大學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地方總督軍務、兼理糧餉聽擇扼要處所駐劄。應巡歷者隨便巡歷撫鎮以下、聽其節制兵馬糧餉、聽其調發一應撫剿事宜不從中制事後報聞滿兵。或留或徹、酌妥即行具奏。文武各官、在京在外、應取用者、擇取任用陞轉。補調隨宜奏請、吏兵二部不得掣肘應用錢糧、即與解給戶部不得稽遲……。」.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17. ^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之九十九》 :「壬寅。賞經略右標提督張勇、貂裘、貂帽、甲冑、弓矢等物。」.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18. ^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之九十九》 :「丁未。經略右標提督張勇陛辭。上令內大臣索尼、巴哈、傳諭曰。當今良將、如卿者甚少且軍務不可懸度。卿至彼地、相機而行。朕之所以諄諄誡卿者、勿得自負才勇。輕視敵人。慎之慎之。」.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19. ^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二十八》 :「加調征雲南經略右標提督、總兵官右都督張勇,為左都督……」.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20. ^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之一百四十一》 :「以原任經略右標提督總兵官左都督張勇、為鎮守雲南臨元廣西等處總兵官。」.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21. ^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之一百四十三》 :「賞軍政卓異總兵官張勇、副將張瑋等、袍服有差。」. [2022-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1). 
  22. ^ 《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之四》 :「添設直隸、山東、山西、河南、雲南、五省提督。調江安提督劉良佐、為直隸提督。廬鳳提督楊捷、為山東提督。湖廣提督柯永盛、為山西提督。陞隨征福建中路總兵官許天寵、為河南提督。雲南臨元廣西總兵官張勇、為雲南提督。」.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又載四庫全書本《雲南通志:武職》。
  23. ^ 《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之九》 :「壬戌。諭兵部、提督張勇、前鎮守甘肅地方、威名素著、屬番讋服。著以提督職銜、調回甘肅鎮守。其陜西提督王一正所轄地方、應與張勇作何分管。爾部議奏。」. [2022-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1). 
  24. ^ 《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之十二》 :「庚辰。兵部題、議政王等會議、陜西總督標兵五千名、准留三千、應裁二千名。除中、左、右、三營、照舊、其前後二營、相應裁去。查雲南提督張勇、調回甘肅鎮守。先經奉旨、提督張勇到秦之日、添設官兵。甘肅提標下、應設兵四千名、立中、左、右、前、後、五營。即將新裁督標兵二千名、添入提標。並提督張勇、雲南帶來兵一千五百名、尚少兵五百名、俟張勇到任之日、募補足額。至督標所裁營官、即改為提標前後二營營官。其中軍官、左右二營官、亦應俟張勇、會同督臣查補。從之」. [2022-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1). 
  25. ^ 《清史稿·張勇傳》
  26. ^ 青格力. 17世纪中后期的卫拉特与河西走廊. 《歐亞學刊》第八輯. 2008年 [2022-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9). 
  27. ^ 《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之三十一》 :「丁亥。山西陜西總督莫洛疏言、提督張勇、病廢宜罷。得旨、張勇久任邊疆。著有勞績。著仍留原任」. [2022-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5). 
  28. ^ 《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之四十四》 :「諭陜西總督哈占、提督張勇王輔臣等、逆賊吳三桂、倘有偽劄偽書、潜行煽惑、當曉諭官兵百姓、令其舉首上聞。爾等皆朕擢任股肱之臣、扞禦邊境、綏輯軍民、惟爾等是賴。其悉知朕意」. [2022-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5). 
  29. ^ 《洋縣志》:「張奎璧,以曾孫勇贈光祿大夫左都督加贈靖逆侯靖逆將。」.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21-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6). 
  30. ^ 《洋縣志》:「張興,以孫勇贈光祿大夫左都督加贈靖逆侯靖逆將。」.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21-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6). 
  31. ^ 《漢南郡志》:「張朱英,洋縣人,以子京鍷,贈中憲大夫、肇慶知府。」
  32. ^ 《洋縣志》:「靖逆侯弟,承兄廕,歷任雲南廣通、廣西崇善知縣,陞廣東肇慶府知府。」.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21-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6). 
  33. ^ 《肇慶府志·卷十三》:「肇慶府知府。張京鍷,陝西洋縣人,生員,十七年任;王效忠,漢軍正白旗人,筆帖式,二十二年任。」.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21-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7). 
  34. ^ 《清史稿·列傳六十九》:「勇妻李卒,雲翮不居喪。翔麟疏劾:『雲翮縱非李出,嫡母、繼母並制三年,豈可視為陌路?乞嚴加議處,以儆敗類。』」.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21-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4). 
  35. ^ 《洋縣志》:「靖逆侯勇嫡長子,承廕,前任大理寺卿,襲一等靖逆侯爵,改任福建全省陸路提督。」.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21-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6). 
  36. ^ 《清史稿·列傳六十九》:「右通政張雲翮,故靖逆侯勇子。」.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21-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4). 
  37. ^ 《洋縣志》:「靖逆侯張雲翼嫡子,靖逆侯勇嫡孫,承襲靖逆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21-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7). 

延伸閱讀

[]

 清史稿·卷255》,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

張勇 (明末清初)
一等靖逆侯世系
貴族爵位和頭銜
前任:
新頭銜
一等靖逆侯
任職期間:1677年-1684年
繼任:
子靖逆恪定侯張雲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