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中學
安徽省桐城中學坐落於安徽省桐城市,由晚清國學大師吳汝綸先生於1902年創辦,是安徽省歷史最悠久的三所高級中學之一(合肥一中、舒城中學也同為1902年創辦),1958年被確定為安徽省首批重點中學,1999年被命名為省示範高中[1]。學校校訓為「勉成國器」,由首任校長吳汝綸先生親題,意在師生共勉、成為國家之棟樑。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學校形成了以理科見長的辦學特色,1962年學校高考成績位居全國第二。學校的辦學質量在安徽省受到廣泛肯定,學校培養出了孫德和、慈雲桂、陸大道、程和平、方復全等多位兩院院士,一直是安徽省中等教育的中堅力量。
安徽省桐城中學 | |
---|---|
地址 | 中國安徽省桐城市公園路10號 |
類型 | 普通高級中學 |
創辦日期 | 1902年 |
校長 | 曹向東 |
校訓 | 勉成國器 |
學校網址 | http://www.tongzhong.cn |
學校歷史
晚清初創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從日本考察歸來,深感在家鄉發展新式中學教育的重要,專程到安慶借安徽巡撫衙門東南側之督練公所為校舍,創辦桐城學堂。辦學伊始,他對桐城中學堂寄予了厚望,親自撰寫了「後十百年人才奮興胚胎於此,合東西國學問精粹陶冶而成」的楹聯,並將「勉成國器」四個大字垂為校訓。
1903年,桐城學堂開學,1904年改名為「桐城公立中學堂」。學校初創時期,由阮強、方守彝、葉錫祺、姚永概、柏廷楨、馬其昶、李光炯等人擔任校監,後由馬其昶擔任校監。1904年,學校派出10名學生赴日本留學,開安徽中學生公派留學之先河。1906年,學校附設師範班,為小學教育培養人才,亦為全省首創。
學校深受晚清革命風潮影響,教師在課堂上宣傳革命思想,「一時諸先生莫不發揚掉厲, 概以光復漢族為己任」。
民國前期的發展
1912年清朝滅亡,中華民國建立,安徽省中等學校開始進行全面改革,設有初中部和高中部。留日歸國的孫聞園先生於同年接任校長,他秉承吳汝綸的辦學思想,制定了「勤、慎、信、恕」的校訓,建造了半山閣圖書館。1917年國文教師王露(江蘇泰州人)作校歌:「龍眠鍾氣,代起人豪,莘莘學子待薰陶,仰止吳公創業勞,勉成國器望吾曹。忠誠信義,校訓孔昭,精神淬礪兮,永夕永朝。」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桐中學生在校園內刻石「 毋忘國恥」(現仍留存) , 以示愛國之志。1924年後,大批學生投身國民革命,桐城縣進入黃埔軍校人數居安徽省之首。1926年,省教育廳明令桐城中學停辦高中,學校頂住壓力,繼續辦學。抗戰爆發前,桐城中學名師薈萃,學生成績優良,已經成為安徽省最好的中學之一。
抗戰時期
1938年,桐城被日軍佔領,桐城中學停辦,部分師生疏散到後方,100多名學生參加了抗日隊伍。校長開濟攜學校田洲產物契券赴後方後不知所蹤。省教育廳派東京工業大學畢業的史化成督導桐城中學復學,他多方運籌,籲請社會各界贊助經費,修復被日寇炸壞的校舍。終於半年之內,使桐中得以開學複課。
1939年2月,省教育廳委史化成為桐中校長。1940年,桐城中學又遭到日軍轟炸,史帶領學生在郊區建茅草校舍,為防空教室,早出晚歸,堅持上課,又擴充班次,廣招本縣以及外地淪陷區學子入學。1941年春,學校恢復了高中部,秋後附設簡易師範科。[2]抗戰後期,朱伯健接任校長,繼續辦學。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抗戰勝利後,桐城中學辦學規模擴大。1946年方來桐擔任校長,對全校進行了制度上的改革,學校教學和生活質量有顯著提高。
1946-1948年,桐城中學位居南方,沒有受到國共內戰的影響,但同當時全國的中學與大專院校一樣,學生中間也出現了反對國民黨專制獨裁和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潮,並受到了以軍訓教官為代表的國民黨黨務人員的壓制[3]。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大規模揮師南下,2月4日佔領桐城,接管了學校。4月發動渡江戰役,當時第二野戰軍的作戰指揮部就設在校園內。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30多名學生離開學校參加了解放軍,並跟隨部隊南下。[4]學校接受軍管後,改名為「皖北安慶行政區第一中學」,並由副校長方曉庵暫代校長。
建國初期
從1949年到1955年,學校處於從中華民國教育體制向社會主義教育過渡的時期,教師廣泛參與政治學習,接受知識分子思想改造。學生也對社會主義建設熱情高漲,全校483名學生中有200多位報名參加韓戰,被批准入伍的有40人,其中還有3名初三女生。1952年,正式使用「安徽省桐城中學」校名[1]。
1956年,南下幹部史耀民擔任第三十一任校長。史校長關心師生,工作認真負責,為學校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但第二年發生了「反右」運動,一部分有歷史和現行問題的教師被劃為右派,教師隊伍開始人人自危。1958年,學校被定為安徽省七所省屬重點中學之一。同年「大躍進」運動爆發,學校響應上級號召,在校園內大煉鋼鐵,其間兩名學生不幸被砸死。
從1959年開始,安徽省出現了長達三年的大面積饑荒,桐城縣成為重災區,餓殍盈路,師生食不果腹。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全校師生戰勝了困難。1960 年, 校長史耀民代表桐城中學出席了「全國文教群英會」,領回了國務院頒發的、由鄧小平親筆題寫的「先進單位」的錦旗。1962年的高考中,學校取得了全國第二名的好成績,僅次於福州一中,多名學生考上北京大學等名校,學校提出了「學福中,趕福中,爭取再上北京」的口號[4]。
文化大革命時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桐城中學改名為「桐城縣五七中學」,校長史耀民被撤職。校園內的大字報一時間鋪天蓋地,一些教師被揪斗,其中一名校醫不堪忍受屈辱吞砒霜自殺。學生開始分成兩派,搞起了武鬥,學校基礎設施被大規模破壞,受傷者不計其數。1968年文化大革命進入「斗、批、改」階段,學校成立了革命委員會,由教師張雲高擔任主任,校園逐漸恢復穩定秩序。
文革時期高考被取消,學生初中、高中畢業後就得下鄉插隊,因此在學業上很不積極。1971年,因學生在課堂上爭搶帽子、擾亂課堂秩序,學校一名英語教師在管理過程中被學生惡作劇推倒致死,造成惡劣影響。[4]1973年發生張鐵生「白卷事件」後,大部分學生對課程學習失去信心。桐城中學在混亂與頹廢中度過了漫長的十年。
改革開放後
1977年,桐城中學廢除「桐城縣五七中學」校名,恢復「安徽省桐城中學」校名。1978年6月,全縣開始複查改正「文革」中的冤、假、錯案,並着手對「右派分子」進行平反改正工作,被錯劃為右派的教師紛紛摘帽。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學校迎來了新生,開始招聘新教師,學生數量開始穩步上升,整個校園充滿了勃勃生機。
1984年,桐城中學誕生了文革後的第一位高考狀元——許金明同學奪得安徽省理科狀元[1],成為令全縣歡欣鼓舞的喜事。同年7月,項義發擔任第三十五任校長。1993年3月,汪年生擔任第三十六任校長,汪校長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99年,為評選省示範高中,學校根據省教育廳的意見停辦了初中部,目前桐城中學為三年制普通高級中學。2006年12月,安徽省化學特級教師羅偉接任第三十七任校長。
80年代中期後,桐城中學又重新成為了安徽省高中教育的翹楚,高考成績優異。數學學科連續十多年高居全省榜首。在國家級的數、理、化、生物學科競賽中,有400 餘人次獲得獎勵,其中一等獎60 餘人次。
近年發展
近年來,由於桐城中學偏處縣級行政區,優秀生源和師資迅速流失,財政實力不足,教師隊伍難以及時更新,高考成績與安徽省經濟發達地區的頂尖高中存在着較大差距,但每年高考錄取率仍居於全省前列。
師資隊伍
教師隊伍概況
桐城中學自建校以來,一直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民國時期,一批自加州大學、東京工業大學、早稻田大學等世界名校畢業回國的人才薈萃於桐城中學,成為教師隊伍的骨幹。建國後,學校各個教研組一直保持着充沛活力,其中數學教研組「備課要深,上課要清,輔導要勤」的傳統成為了全省高中數學教學的典範。
近年來,學校一直實行「青藍工程」,新老教師結對指導幫扶,青年教師實力不斷提升,逐漸成為學科教學的骨幹。
著名教師
- 姚永朴(1861一1939),字仲實,晚號蛻私老人,世居桐城縣城內。祖父姚瑩。桐城派晚期大師。
- 光升(1876一1963) ,字明甫,世居桐城縣陽和(今屬樅陽縣)。清末秀才。建國後任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安徽文史館館長,安徽省教育廳廳長。
- 房秩五(1877一1966),名宗岳,晚號陸園老人。桐城縣浮山(今屬樅陽)人,清末秀才。建國後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協副主席。
- 張家翰(1878一1940) ,桐城縣城關人。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留學日本,攻讀數理。1930年擔任桐城中學校長。
- 孫聞園(1881一1970),又名孫吳,桐城縣人,世居縣城。幼人私塾就讀,後考人桐城中學堂。1906年被遴選赴日留學,深造於日本弘文學院博物科。學成回國後,先後於安徽省立師範、桐城中學、宣城中學、鳳陽中學、安慶高中、省立二臨中等校任教導主任、校長等職。畢生為教育事業奮鬥。
- 史化成(1889一1966) ,桐城縣史家灣(今屬樅陽)人。先就學於省立工業學校,復公費留學日本,畢業於東京工業大學。1939年任桐城中學校長。
- 吳勁(1898一1983) ,字仲侯,桐城城關人。畢業於國立武昌高等師範。歷任省立第月、第四師範、省立一中、三中、五中、安慶高中和二臨中歷史教員。1948年任桐城中學校長。
- 方來桐(1898一1970) ,字百殊,桐城縣孔城人。國立武昌高等師範畢業。1946年任桐城中學校長。
- 唐鳴坷(1913一1989) ,名佩璋,桐城縣唐灣人。1949年任桐城中學校長。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
- 呂宣澤(1913一1995) ,桐城縣城關人。1950年任桐城中學副校長(主持工作)。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
- 汪年生,1946年生,中學物理高級教師,畢業於北京大學,是桐城中學在任時間最長的校長(1993-2006年)。
- 羅偉,1958年生,安徽師範大學畢業,安徽省化學特級教師,前桐城中學校長。
校園環境
公園中的校園
桐城中學校園佔地面積180000平方米,部分區域為原桐城縣公園,至今保存有一部分古典園林,古樹名木蒼天,校園環境優美。
2024年,學校被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築學會列入中國建築遺產名錄。
主要建築
- 逸夫樓。行政辦公樓。
- 新教學大樓。建築兩個主體部分連為一體,分別於100年和110年校慶時建成。
- 科技大樓,實驗室所在地。
- 後樂亭,牌匾為黃鎮手書。
文物保護單位
校園文化
校歌
「龍眠鍾氣,代起人豪,莘莘學子待薰陶,仰止吳公創業勞,勉成國器望吾曹。忠誠信義,校訓孔昭,精神淬礪兮,永夕永朝。」
校歌創作於1916年,歷史上曾多次修改,此為現版。
校徽
桐城中學校徽以「桐中」之諧音「銅鐘」為藍本設計而成,並鐫刻「1902」,象徵學校始肇年份。
百年名聯
桐中敲銅鐘,童男童女同上學
著名校友
軍政界
- 章伯鈞(1895-1969),安徽桐城人,中國民主同盟和中國農工民主黨的創始人,反右運動時期中國頭號右派,是中央至今未予平反的五位右派分子之一。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部長、《光明日報》社社長。1912年開始就讀於桐城中學,後進入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
- 何其鞏,北平市第一任市長。
- 黃鎮,前中共中央宣傳部第一副部長兼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部長
- 儲波,前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
- 唐承沛,民政部副部長。
- 桂從友,前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瑞典王國特命全權大使。
- 陳邦國,前重慶市政協副主席。